《科学家在热电材料的低热导率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2-08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所物质计算科学研究室张永胜研究员课题组,在热电材料低热导率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结果日前发表在国际著名的《物理评论B》 上。

      热电材料可以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其转换效率可以用无量纲的ZT值来衡量,ZT值越大,热电转换效率越高。目前报道的热电材料转换效率较低,寻找具有较低热导率的材料是提高热电材料转换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矿石材料具有很低的热导率,并且价格低廉而受到科研人员广泛关注,其中两种同构同型的矿石材料CuBiS2和CuSbS2的实验测量热导率值差别很大,室温下CuBiS2的热导率仅为CuSbS2的1/3,因此探索影响材料低热导率的物理机制对设计和寻找新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张永胜研究员课题组的科研人员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CuBiS2相对于CuSbS2具有较低热导率的物理机制。研究表明,CuBiS2和CuSbS2中的Bi和Sb原子都含有孤对电子,而孤对电子会导致材料有较强的非简谐性,进而两种材料都有较低的热导率。这种孤对电子和原子振动的协同作用导致CuBiS2相对于CuSbS2具有更低的热导率。相关研究表明,孤对电子和原子振动的协同效应对声子非简谐性有着重要影响。

      这一研究成果,将为寻求和设计具有超低热导率和高效率的新型热电材料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在低成本有机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12
    •   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质轻、柔性、可溶液加工等优点,是当前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前沿热点研究方向。随着新型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快速发展,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逐步提升,最近已突破16%,达到了可以向实际应用发展的阶段。但是,实现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应用,还面临着光伏材料成本和器件稳定性的挑战。目前已报道的高效光伏材料大多存在着结构复杂、合成步骤繁多、产率低等问题,在成本上很难满足商业应用的需求。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效有机光伏材料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走向应用研究的关键课题。   鉴于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团队——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李永舫课题组去年设计和合成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给体光伏材料PTQ10,以PTQ10为给体、窄带隙n-型有机半导体(n-OS)IDIC为受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12.7%(Nature Commun., 2018. 9, 743.,第一作者是博士生孙晨凯)。然而,n-OS受体IDIC存在其中心稠环合成步骤多、产率低的问题。为了降低受体材料IDIC的合成成本,他们又开发了一种IDIC中心稠环简化的合成方法,同时通过引入烷氧取代基进一步提高了中心稠环的产率,进而合成了两个新的低成本n-OS受体分子MO-IDIC和MO-IDIC-2F(合成路线见图1)。这两个受体分子具有窄带隙、宽吸收和高电子迁移率等优点。其中将MO-IDIC-2F与低成本聚合物给体PTQ10共混制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13.46%。他们对已报道的高效材料进行了活性层材料的成本核算,发现基于PTQ10:MO-IDIC-2F的太阳能电池无论是在材料成本还是器件性价比上都具有突出的优势(见图2)。以上结果表明MO-IDIC-2F是一个具有应用潜力的低成本受体材料。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Nat. Commun. 2019,10,519,第一作者是博士生李骁骏)。
  • 《“隐身”材料研究新进展:科学家研发全新热伪装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3-09
    •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虽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可以使人或物体从热探测器中“隐身”的材料,但它们通常仅在一个环境温度下才有效。然而,实验性新材料可以根据用户进行调整,以在广泛的范围内工作。热检测传感器,诸如那些在夜视镜发现,通过注意物体表面和其周围环境之间的温差来工作。因此,如果两者温度相同,则物体仍不会被检测到。 尽管先前开发的迷彩材料已经成功地保持了预定的温度,但它们的适应性并不是非常强。那就是新技术出现的地方。这是一种由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科学家开发的柔性材料,它由蜡状相变物质以及夹在弹性体片之间的热电合金组成。它由集成电池供电,并由佩戴者通过无线电路板控制。 响应施加的电流,该合金能够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在10℃到38℃(50oF到100.5oF)范围内改变温度。该温度变化必须由用户根据当前观察到的环境温度手动启动。包括相变物质以防止佩戴者与伪装材料一起发热。它是通过熔化和吸收高于或等于30℃(86oF)的温度(人体皮肤的表面温度)来吸收热量的。在低于30℃的温度下,它固化,起到绝缘作用。 该材料已被合并到臂章中。最终,研究人员希望创建一个完整的夹克,尽管在此之前必须对技术进行完善-目前,例如夹克的重量约为2千克(4.5磅),厚约5毫米,只能工作一个小时。 由陈仁坤(音译)教授领导的有关该研究的论文最近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