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国家重点专项,9项目涉及3D打印》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2-07
  • 2021年2月4日,南极熊看到,科技部发布信息,已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见附件)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时间为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21日,修改意见请于2月21日24点之前发至电子邮箱。

    “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稿),其中有7个项目涉及到了增材制造相关技术,南极熊提取如下:


    2.3 高品质TiAl 合金粉末制备及增材制造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电子束增材制造所需的低氧含量球形TiAl 合金粉末,研究铝元素挥发、粉末球形度差、空心粉高问题,突破工业化生产球形TiAl 合金粉末和工业化TiAl 构件增材制造关键技术;开展增材制造TiAl 合金的材料-工艺-组织-缺陷-性能一体化系统研究及典型服役性能测试,突破构件增材制造工艺及性能控制关键技术,掌握包括材料、工艺、组织调控、性能特征及典型应用,为新一代航空发动机高温关键构件制造及工业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粉末指标:粉末粒度45μm~105μm,收得率≥40%,粉末氧含量≤0.075wt%,粉末流动性≤35s/50g;成形件指标:室温抗拉强度≥600MPa、延伸率≥1.5%,650℃抗拉强度≥500MPa,650℃高周疲劳强度(σ-1,Kt=1,N=1×107)≥300MPa,650℃持久强度(σ100h)≥250MPa。


    3.3 先进铝合金高效加工及高综合性能研究(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飞行器、船舶以及汽车等提速减重、绿色制造的迫切需求,开展以铸代锻、整体成型、短流程、低排放的高效加工技术研究,研发高综合性能的先进铝合金材料;开展先进铝合金材料综合性能评价及加工技术效能评价,形成铸锻一体成型的新型高综合性能铝合金高效加工技术,将铸造、增材制造等铝合金提升到变形铝合金强度水平。


    考核指标:铸锻一体成型高强铝合金屈服强度>350MPa、延伸率>6%、碳排放比A356 合金减少10%,建设10000 吨/年生产线,示范应用于汽车、通讯等;高强传动连接铝合金材料,抗拉强度≥450MPa、屈服强度≥400MPa、延伸率≥8%、疲劳强度≥300MPa、焊接系数达到0.85、满足高强传动连接部件需求、建设10000 吨/年生产线、示范应用于汽车等;核电超高强铝合金管材外径150mm、壁厚3.5mm、抗拉强度≥650MPa、满足应用要求;高强铝合金增材制造产品屈服强度≥400MPa、延伸率≥6%、疲劳强度≥200MPa、建立1000 吨/年生产线。


    4.4 低面密度空间轻量化碳化硅光学-结构一体化构件制备(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空间遥感光学系统的应用需求,研究低面密度空间轻量化碳化硅光学-结构一体化构件的结构拓扑设计,开展复杂形状碳化硅构件的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低面密度复杂形状碳化硅构件的近净尺寸成型与致密化烧结技术,开展低面密度碳化硅空间轻量化碳化硅光学-结构一体化构件的光学加工与环境模拟试验研究,实现满足空间遥感光学成像要求的低面密度碳化硅光学-结构一体化构件材料制备。


    考核指标:碳化硅陶瓷材料开口气孔率≤0.5%,弹性模量≥350GPa,弯曲强度≥350MPa,热膨胀系数2.1±0.15-6/K(@-50~50℃),热导率≥160 W/(m·K);光学-结构一体化构件尺寸≥500mm,面密度≤25kg/m2,表面粗糙度Ra≤1nm,面形精度RMS≤λ/40(λ=632.8nm),500~800nm 可见光波段平均反射率≥96%,3~5μm 和8~12μm 红外波段平均反射率≥97%;通过空间成像光学系统环境模拟试验考核(包含时效稳定性、热真空、力学振动等试验,面形精度RMS≤λ/40)。


    6. 结构材料制备加工与评价新技术


    6.1 金刚石超硬复合材料制品增材制造技术与应用示范(典型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深海/深井勘探与页岩气开采、高端芯片制造等国家重大工程对长寿命、高速、高精度超硬材料制品的需求,开展高性能金刚石刀具、磨具和钻具等结构设计和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结合新型金刚石超硬复合材料工具宏观外形和微观异质结构的理论设计和数值模拟,重点突破增材制造用超硬复合材料金属粉体关键制备技术和含超硬颗粒的多材料增材制造关键技术,完成典型工况条件下服役性能的评价。


    技术指标:切/磨削类制品在典型工况条件下磨耗比降低70%以上,耐热性达到800℃以上,使用寿命是现有加工材料的2 倍以上;钻具类制品抗弯强度2000MPa,冲击韧性≥4J/cm2,努氏硬度(压痕)达到50GPa,使用寿命达到YG15(WC-15Co) 类硬质合金的5 倍以上;形成年产百万件的工业化生产能力,实现2~3 种产品的规模应用。


    7.6 增材制造专用高性能高温合金集成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航空发动机、高超声速飞行器、重载火箭等国家大型工程等所需高温合金精密构件服役特点和增材制造物理冶金特点,融合多层次跨尺度计算方法、并行算法和数据传递技术,发展增材制造专用高性能高温合金的高效计算设计方法与增材制造全流程模拟仿真技术,结合高通量制备技术和快速表征技术,建立增材制造专用高性能高温合金的材料基因工程专用数据库;结合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可视化模拟等技术,开展增材制造专用高温合金高效设计与全流程工艺优化的研究工作,实现先进高温合金高端精密构件的组织与尺寸精密化控制,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工程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针对国家大型工程等所需高温合金精密构件特点,研制出3~5 种增材制造专用高温合金,研发周期缩减40%以上、研发成本降低40%以上;发展高端增材制造装备和工艺配套的高温合金材料和技术体系,实现国产化规模应用,综合性能平均提升20%以上,产品成本降低30%以上,核心性能指标、批次稳定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0 件以上。


    8.5 基于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的超轻型碳化硅复合材料光学部件制造


    研究内容:面向空间光学系统轻量化的发展需求,研究新型超轻型碳化硅复合材料光学部件预制体激光增材制造用粉体原料的设计与高效制备技术;开发基于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的碳化硅复合材料光学部件基体成型与致密化技术;开发基于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的碳化硅复合材料光学部件表面致密层制备技术;开展超轻型碳化硅复合材料光学部件的加工验证研究。


    考核指标:碳化硅复合材料弯曲强度≥200MPa,弹性模量≥200GPa,热导率≥100W/(m·K),热膨胀系数≤3×10-6/K;碳化硅复合材料光学部件口径≥350mm,轻量化率≥80%,面密度≤25kg/m2;研制出350mm 以上口径碳化硅复合材料光学部件, 表面粗糙度Ra≤1nm , 面形精度RMS≤λ/40(λ=632.8nm),500-800nm 波段平均反射率≥96%。


    8.8 增材制造先进金属材料的实时表征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发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原位表征技术与装备,动态捕捉增材制造过程中高温下微秒级时间尺度和微米级局域空间内的相变和开裂;通过高通量的样品设计和多参量综合表征手段,揭示动态非平衡制备过程中材料组织结构的演化和交互作用规律。面向典型高性能结构材料,揭示增材制造快速熔化凝固超常冶金过程对稳定相、材料组织结构和最终性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快速建立材料成分-工艺-结构-性能间量化关系数据库;结合材料信息学方法,发展增材制造工艺和材料性能高效优化软件,在典型增材制造材料的设计与优化中得到应用。


    考核指标:发展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增材制造原位表征技术与装备,在多个尺度上实时追踪增材制造过程中材料组织演变、裂纹生长和化学反应的动态过程。实现单点表征区域>200μm,空间分辨率≤10μm,时间分辨率≤5μs,表征通量>103 样品空间成份点的原位无损分析;构建高温合金、不锈钢、钛合金、铝镁合金等高性能结构材料成分-工艺-结构-性能数据库,开发增材制造工艺优化专用软件,应用于三种增材制造材料的设计与优化。申请发明专利3~5 项,软件著作权2~3 项。

    “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稿),其中有2个项目涉及到了增材制造(3D打印)相关技术,南极熊进行了提取如下:


    2.2 骨组织精准适配功能材料及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因骨质疏松、骨肿瘤、感染等导致的人体骨组织缺损疾病治疗的需求,研发对骨组织功能重建具有生物适配功能的高端再生修复材料,开发融合生物材料、医学影像、计算机模拟、增材制造、人工智能的先进骨组织修复与再生成套技术,发展外场驱动的非侵入性材料,促进无生命材料向具有健全功能组织的转化。


    考核指标:获得3~5 种基于类骨无机粉体的新材料,阐明材料和组织相互作用机制及细胞信号通路;研发4~6 种外场驱动的新材料;突破大尺寸类骨无机材料3D 打印关键技术,骨修复体连通气孔率大于50%,孔径在100 μm-600 μm之间可控调节,压缩强度大于40 MPa,实现大尺寸骨缺损的再生修复;建立术前组织三维重建与手术模型制备、术中手术定位导板与精准修复再生修复材料构建、术后康复材料设计的围手术期骨精准再生修复成套技术;完成骨再生精准修复材料的临床前研究,开展临床试验20 例以上。


    4.4 声学超构材料及集成器件(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高端技术装备振动与噪声控制的重大需求,开发声学超材料设计技术,发展基于3D 打印等先进制造手段的声学超材料制备方法,研发具备宽带、低频、全向等优异吸声、隔声特性的声结构功能材料和基于拓扑声学的全固态集成声学器件,实现基于超材料的低频声波定向传输;开发有效提高超声穿透性能并实现高分辨颅脑超声成像的双负参数声学超材料。


    考核指标:声学超构材料的工作频带范围20~800 Hz,厚度≤30 mm,其中吸声超材料实现设计带宽内吸声系数≥0.85、平均值≥0.95,隔声超材料实现设计带宽内插入损失≥20 dB、平均值≥30 dB。中频超构声学器件的工作频率≥100MHz,室温品质因子Q≥104,高频超构器件的工作频率≥3GHz,室温品质因子Q≥5×103,滤波器带宽的可设计范围优于0~3%,带外抑制≥40 dB,插入损耗≤5 dB。

相关报告
  •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大研究方向涉及氢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20
    • 近日,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包含6大方面共17个研究方向,其中分布式生物质光热转化制氢或合成气、富氢气体及氢气直接还原技术研发与示范、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气体发酵技术研发与示范、钢厂尾气制乙醇技术及20万吨工业示范、面向碳中和相关的颠覆性技术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共5个方向涉及氢能。 指南指出,“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需求,聚焦社会发展和二氧化碳难减排行业关键技术突破,综合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发能力。到“十四五”末时,使我国在该领域技术研发总体上取得重要突破,并与其他领域重点专项形成互补,为我国二氧化碳2030年前碳达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提供技术储备,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技术贡献和系统解决方案。 该专项立足碳达峰碳中和问题的复杂性和迫切性,跨领域综合交叉形成重大科技创新,拟重点解决其他重点专项难以统筹考虑的碳中和共性支撑技术研究示范、面向碳中和的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与研发等关键问题原则/要求,围绕生物质负排放技术、钢铁行业的富氢气体还原冶炼、全球气候治理关键问题与应对等方向,按照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示范应用拟支持17个研究方向。鼓励产学研用联合体申报,项目承担单位需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和支持专项数据共享。项目实施周期为3-4年。 其中,涉及氢能研究方向的具体如下: 分布式生物质光热转化制氢或合成气——发展利用太阳能全裂解生物质制氢气或合成气的方法,建立全套太阳能光热生物质转化的集光吸热连续反应装置。 富氢气体及氢气直接还原技术研发与示范——针对直接还原-电炉熔分短流程低碳炼铁技术体系需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富氢气体及氢气还原铁矿粘结机理与过程强化规律,研究直接还原竖炉氧化球团技术、竖炉直接还原技术和流化床直接还原技术、高能效电炉生产技术及装备,开发气基竖炉和流化床直接还原成套工艺及设备,开展示范工程。 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气体发酵技术研发与示范——针对将二氧化碳、氢气混合气体生物发酵法转化为乙醇等有机化学品实现工业化应用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不同氢气比例对二氧化碳生物发酵过程转化的影响规律,研究二氧化碳、氢气混合气体高效生物发酵关键工艺参数控制技术,开展万吨级二氧化碳发酵制乙醇工业化示范。 钢厂尾气制乙醇技术及20万吨工业示范——研发钢厂尾气(焦炉气、转炉气、高炉气)为原料的甲醇制乙醇技术,实现钢厂尾气的高价值环保转化利用,研究两步反应串接及一氧化碳、氢气循环利用工艺,完成不小于20万吨/年规模钢厂尾气制乙醇技术的工业示范。 面向碳中和相关的颠覆性技术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开展氢能、光伏、核能等清洁能源替代颠覆性技术研究。
  •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基、生物降解材料入选!》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25
    •  2月1日,科技部下发“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8个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其中,低成本生物基工程塑料的制备与产业化、可反复化学循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分别入选“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重点专项。   具体内容如下:   1、低成本生物基工程塑料的制备与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成本高和高性能工程塑料牌号少的问题,集中开发低成本生物基呋喃二甲酸(FDCA)、异山梨糖醇的制备技术;开发 1,4-环己烷二甲醇 (CHDM)的国产化制备技术,基于新型单体开发生物基聚酯 PEF、PCF 和 PETG 等三类高性能聚酯,从单体、聚合物到后端应用全链条研究。精细调控产品结构,研究产品的耐温性能、力学性能、阻隔性能等,开发不低于10种高性能聚酯产品,并在下游得到应用。    考核指标:呋喃二甲酸的产品纯度≥99.5%,吨级成本低于2万元,完成千吨级中试示范;CHDM 纯度≥99.9%;PEF 的力学强度≥75MPa,玻璃化转变温度≥80℃,建立万吨级产业化生产线。基于CHDM 开发低成本PCF、PETG以及与呋喃二甲酸的生物基聚酯,产品的成本低于2万元/吨,拉伸强度≥80MPa,拉伸模量≥2.5GPa。开发不低于6个牌号的新产品,实现聚酯的千吨级稳定生产。   2、可反复化学循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一次性使用塑料制品废弃后难回收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研制满足不同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需要的、可实现高效化学回收循环并且可完全生物降解的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聚己内酯(PCL)、聚乳酸(PLA) 等高分子材料,突破单体与聚合物的可控绿色合成、高单体选择性的聚合物高效解聚、回收单体的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开展单体、聚合物合成、聚合物解聚回收单体的中试和示范生产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形成年产能达百吨级PPDO、千吨级PCL、 万吨级PLA等3种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单体与聚合物的合成能力。PPDO:拉伸强度≥40MPa,断裂伸长率≥300%,解聚单体回收率≥95%,回收单体再聚合PPDO分子量≥180KDa;PCL:拉伸强度≥20MPa,断裂伸长率≥500%,解聚回收单体回收率≥95%,循环回收单体再聚合PCL分子量≥80KDa;PLLA:拉伸强度≥60MPa,解聚回收左旋丙交酯:回收率≥95%,光学纯度≥98%,循环回收单体再聚合PLLA分子量≥160 K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