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多国加快发展氢能产业(国际视点)》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4-01-02
  • 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和迪拜水电局近日开展合作,在迪拜世博城开设中东首个绿氢燃料站“未来服务站”。(见图,本报记者管克江摄)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赛义夫·法拉西在揭幕仪式上表示,氢能产业在迪拜迈向绿色经济进程中将发挥关键作用。阿联酋政府不久前正式发布国家氢能战略,计划到2031年使该国绿氢产能达到每年50万吨、蓝氢产能达到每年40万吨。

    当前,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阿曼等海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举措,加快培育氢能产业,为实现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探索路径。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近期宣布,已启用位于阿联酋马斯达尔城的高速加氢试验站,这是该地区首个集制氢加氢于一体的高速绿色加氢试验站。2023年11月28日,威驰腾(福建)汽车有限公司与阿布扎比市政和交通部下属的综合交通中心开展合作,为阿联酋交付了该国首辆氢能巴士。阿联酋能源与基础设施部部长苏海勒·马兹鲁伊表示,氢能将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氢能战略有助于阿联酋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并加速氢能经济发展。

    沙特“2030愿景”提出到2030年实现年产400万吨氢的目标。根据计划,沙特将投资1万亿沙特里亚尔(1沙特里亚尔约合1.89元人民币)生产清洁能源,以有竞争力的价格生产绿色钢铁、绿色铝等产品。据《海湾时报》报道,沙特还将投资84亿美元,在红海边的新未来城建设大型绿氢制造工厂。该工厂2026年建成后,有望日产600余吨绿氢。2023年10月,沙特铁路公司与法国阿尔斯通合作开设的首列氢能客运列车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试运行,这是氢能列车技术首次进入中东和非洲地区。

    阿曼也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氢能发展计划。2022年,阿曼提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并将发展氢能作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计划到2030年每年至少生产100万吨氢,到2050年达到850万吨。2023年8月,阿曼的马斯喀特苏丹卡布斯港迎来了世界首艘液化氢运输船“水苏边疆”号,该船被视为促进氢气领域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平台;10月,阿曼宣布将在杜库姆经济特区建立绿色加氢站试点项目,包括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生产可再生能源及绿氢、建设加氢站,以及运行由绿氢燃料驱动的车辆。国际能源署发布报告认为,到2030年,阿曼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绿氢出口国之一。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肖晋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湾国家发展氢能独具优势,一是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根据测算,该地区风电、光伏发电可开发装机容量分别超过75亿千瓦和1600亿千瓦;二是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且具有良好的能源商品贸易基础设施和结算体系,对现有油气储运设施进行改造即可适应绿氢等产业发展,绿氢或氢衍生品向欧洲、东亚等用能中心出口具有优势。

    肖晋宇表示,海湾国家将在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同时,带动清洁能源发电、电制氢、绿色化工等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维持其全球能源中心地位,并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63517-1.html
相关报告
  • 《完善顶层设计 加快氢能储能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1
    • 新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产业造就新机遇。包括氢能、储能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今年两会期间的热门话题之一。多位代表委员及专家建言,完善氢能、储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推动有效实施,推进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储能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储能产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业内人士透露,《“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已印发。业界预期,今后几年,新型储能将由商业化初期逐渐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逐步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万亿元储能产业有望照进现实。有机构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区市明确了新型储能发展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加快推进制定新型储能系统安全规范,鼓励发展多种技术路线的储能电池。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建议,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参照抽水蓄能,建立适应新型储能特点的容量电价政策,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空间,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发展环境,促进各类储能的健康发展。 在技术突破方面,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建议,加大对颠覆性、前沿性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技术的开发投入,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具有战略意义的镁储能材料的开发应用。 氢能产业驶入“快车道” 氢能产业发展热潮同样势不可挡。日前公布的《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60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5000辆,氢能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打造10个以上氢能应用示范项目。 粗略统计,目前已有30余个省区市在其“十四五”规划中提及氢能发展,50多个城市出台了地方氢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根据各地规划目标,到2025年全国将建成加氢站超1000座,推广氢燃料车5.5万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表示,应加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制定标准体系,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张天任建议,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拓宽氢燃料电池示范应用的领域、行业和区域,提高工业副产氢利用率,多渠道拓宽氢源,以更大的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立足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考量,全国人大代表、宝泰隆董事长焦云建议,对氢燃料汽车特别是作为生产资料的重卡、物流运输车等在东北地区推广给予特别补贴,以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建议对东北地区建设加氢站给予特别补贴,助推东北地区氢能源基础设施加速完善。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驱动下,我国氢能开发和应用将驶入发展快车道。”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说,氢能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容量不断增加。 目前,一批上市公司在加速布局氢能、储能板块。“预计三到五年内,千亿元规模以上的资本将投向氢能和储能领域。”宋向清建议,加速推动氢能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进程,尽快出台国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国家氢能行业标准,建立国家氢能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加氢站布局,扶持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领先的氢能产业龙头企业,支持氢能企业上市融资。
  • 《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已形成“七有”局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03
    • 近日,财政部等部委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第一年度(即2021至2022年度)工作完成了考核评价,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如期且超额完成车辆推广任务,依据考核结果获得首批中央财政奖励资金3.5亿元。目前,北京市财政局已会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将奖励资金及时拨付至相关区及相关企业,为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氢能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二次清洁能源之一,是实现多领域深度清洁脱碳的重要载体,也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近年来,北京围绕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已形成“有场景规模、有技术突破、有政策机制、有产业生态、有能源补给、有创新模式、有区域协同”的“七有”局面,全市氢能产业初步完成从源头基础创新到商业化发展路径的试点探索,基本实现了氢能产业“从1到10”的突破,正处在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关键机遇期。 在场景规模上,截至2023年8月,京津冀城市群面向城市公交、包车客运、普货物资、冷链物资、建筑垃圾、生产原料、工业制品、等应用场景,前两个示范年度已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数量2509辆,以超额241辆的成绩完成两年推广任务,其中第一年度推广1239辆,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3.5亿元。 在技术突破上,经前两年的示范,目前已如期实现电堆、空压机等5项技术自主创新及产业化应用,提前实现质子交换膜、催化剂2项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应用,核心性能指标取得较大的突破,实现百辆级以上规模的装车应用。同时,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车载氢系统以及氢气制、储、运环节装备也取得长足的进步,标志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在政策机制上,北京市已制定发布氢能产业各类支持政策措施超过50项,涵盖顶层设计、技术创新、产业落地、推广应用、氢能保障和安全监管六大维度,已初步建成“全环节、全方位”的氢能产业政策体系。 在产业生态上,北京已初步形成“一南一北”集聚发展的氢能产业布局:京南,大兴、房山、经开区正在加快建设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已初步形成;京北,昌平、海淀、延庆等地区正持续推进建设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 在能源补给上,北京市已初步形成制氢方式多元、氢气运输可靠、加氢站运营服务能力满足车端需求的协同局面。市内氢气产能按需供应加氢站使用,周边张家口、保定、廊坊等地电解水制氢及工业副产氢已开始供应北京市氢能市场,初步形成跨区域供需匹配的氢能供应保障体系。 在创新模式上,北京积极谋划氢能叉车、分布式发电、热电联供等多领域综合应用,进一步发挥氢能在储能、发电、工业等多领域场景开放和示范应用对技术创新、政策突破、降本增效和项目落地的带动作用,目前部分项目已率先启动实施,初步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在区域协同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签订《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方案》,统筹建立京津冀三地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立足六条产业链图谱绘制和梳理分析工作,推动京津冀强链补链任务落实落地。北京市牵头京津冀氢能产业链图谱的绘制和分析工作,并在2023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氢能产业主题推介会上发布,相关成果将作为京津冀三地合力构建氢能与燃料电池全产业链的重要依据。 据了解,经过近二十年持续研发和企业孵化培育,北京市基本掌握氢能产业体系各技术路线主要环节的关键技术,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全产业链基本贯通,北京市氢能领域顶层设计加快构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应用场景丰富多元、产业生态初现峥嵘。 目前,北京市正全面发挥国际科创中心作用,统筹推进政策创新、产业培育、场景开放和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京津冀区域打造氢能全产业链,持续支撑源头技术向终端应用场景的转移转化,促进氢能产业的跨区域、集群化的协同发展,推动氢能产业发展阶段实现“从10到100”的跨越,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氢能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发挥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