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I《瘟疫传播:应对蓄意生物事件的经验教训和建议》》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7
  • 2019年6月,核安全倡议协会(NTI)*发布题为《瘟疫传播:应对蓄意生物事件的经验教训和建议》的报告,提出了NTI关于蓄意生物事件的重要发现和建议,希望通过改进现有的程序与做法,避免蓄意生物事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世界联系日益紧密、恐怖分子和各国对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持续关注、全球政治动荡不安以及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都增加了全球灾难性生物事件发生的风险。如今的国际领导者和国际组织还没有准备好采取有效、协调的措施来应对突发生物事件,包括调查和确定病原体、防止疾病传播以及最重要的——挽救生命。如果没有采取正确的应对程序和工具,毫无疑问,生物事件迅速蔓延的严重后果将对承担相应职责的人员和机构带来巨大压力。安全官员的目标是对突发事件做出协调的、有效的国际反应,而缺乏既定程序很可能会破坏卫生专业人员、人道主义救援人员和安全官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NTI和美国乔治敦大学的全球卫生科学与安全中心(Georgetown University’s Center for Global Health Science and Security)召集了卫生、人道主义、安全和政治界的多个国际组织高级官员举行了一场桌面演习,探讨如何对起源于虚构国家“ Vestia”的非常规且迅速蔓延的生物事件做出合适的国际反应指挥、控制和协调。该演习揭示了卫生官员和安全官员在国际协调、信息共享和归属方面存在的重大差异。会议探讨了主要专家之间的分歧,涉及是否需要一个常驻联合国的协调员来负责疾病大流行应对实体之间的协调;以及如何集中精力和资源寻找肇事者以阻止未来袭击方面。
    该报告主要介绍了四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建议:
    1. 国际协调
    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y-General ,UNSG)应设定一个常设协调员和/或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对蓄意、后果严重或不寻常的生物事件做出有效反应;UNSG应在 2019 年 12 月之前组织临时专家小组,由指定的常设协调人和/或机构领导,该小组应开发具体的生物事件应对工具,制定和完善生物事件有关的应对架构。
    2. 信息共享
    UNSG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人员应在 2020 年联合召开会议,提出具体的信息共享机制,以便在蓄意发生的生物事件和其他严重生物事件时,各部门之间能够迅速交流遗传信息,做出快速响应。
    3. 调查与归因
    UNSG应确保对指称使用生物武器的行为进行调查和追查原因的正式、明确和常规的程序都是有力和持久的,最大程度上阻止生物武器的使用,并有效阻止袭击后疾病的蔓延。这需要一个针对国家或非国家机构使用生物武器的程序、以及依托UNSG的调查涉嫌使用化学和生物武器机制(UN Secretary-General’s Mechanism for Investigation of Alleged Use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Weapons UNSGM)建立一个更强有力和可迅速部署的调查小组。
    4. 为应对和准备筹集资金
    联合国会员国应紧急确定并迅速增加资金,用于公共卫生和农业部门的国家大流行病防备工作,包括WHO联合外部评估(WHO Joint External Evaluation,JEE)概述的能力。各国应制定筹资基准,并优先为生物安保和其他安全有关目标筹资,应该积极调动私营部门力量,推进多部门合作进程。
    *注:核威胁倡议协会(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NTI)由前美国参议员Sam Numm和CNN创始人Ted Turner于2001年创建,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无党派组织。该协会致力于降低使用核生化武器的风险、防止核生化武器的扩散并加强全球安全,在全球核生化安全领域具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力。
    吴晓燕 编译自:https://www.nti.org/analysis/reports/spreading-plague-lessons-and-recommendations-responding-deliberate-biological-event/
    原文标题:A Spreading Plague: Less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Responding to a Deliberate Biological Event

相关报告
  • 《各国防控非洲猪瘟疫情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1-03
    • 自8月3日辽宁沈阳发现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截至11月16日,在近百天的时间里,我国已有19个省市出现疫情,累计发生70余起,现全国除了港澳台、新疆等少数几个区域外,全国28个省(市、区)生猪跨省调运已经全部暂停,全国生猪跨省流通几近全部“瘫痪”。值得关注的是,11月16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吉林白山出现首例野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说明非洲猪瘟病毒可能已经在吉林省一定范围内的野猪种群中存在。野猪在我国广泛分布,野猪数量已经以百万计,非洲猪瘟一旦在野猪种群中流行,很可能在我国演变为地方流行性疫病,加大了非洲猪瘟感染风险;一旦防控失利,会给生猪养殖产业造成严重危害,同时也会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以前没有出现过非洲猪瘟疫情,可以学习国外对非洲猪瘟防范的有效经验,同时吸取国外防控失败的教训,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针对性的防控方案。西班牙从1985年起,耗费10年时间,到1995年根除了非洲猪瘟疫情;巴西在7年内根除了非洲猪瘟疫情;俄罗斯则在11年里都没有有效控制非洲猪瘟疫情。 西班牙:发动社会参与,切断传播途径 1960年,西班牙出现首个非洲猪瘟疫情。1985年之前,西班牙控制非洲猪瘟的方法只是采取卫生管理措施和消灭临床阳性猪群。1985年,西班牙颁布非洲猪瘟根除计划之后,控制非洲猪瘟的策略发生了重大改进,采取了以下关键措施:建设流动兽医临床团队网络体系,参与动物圈舍的卫生监督、动物识别、流行病学调查,血清样品采集,屠宰场的血清学监测,并督促和鼓励养猪生产者创建卫生协会;建立了简单快速准确特异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诊断方法,对所有猪场进行血清学监测;提高饲养场及饲养设施的卫生水平,防止该病的散播;剔除所非洲猪瘟暴发点,消灭所有感染群;对猪群的移动进行严格控制,交通工具也必须进行合适的冲洗和消毒。运输的动物必须获得官方兽医证明,并标注出发地和卫生状况。在移动动物的整个过程中(包括目的地,如屠宰场和育种场),根除计划的管理者都具有管理控制动物的权利。 这些措施得到了养猪业和大量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使得该病的分布和发生率发生了极大变化。至1987年,西班牙境内96%的地区已经无非洲猪瘟临床报道。紧接着,在1989年10月,西班牙颁布法律将全国分为2个区域,包括非洲猪瘟无疫血清监测区(2年内无非洲猪瘟暴发)和非洲猪瘟感染区。到1994年时,西班牙境内已经无非洲猪瘟暴发报道。1995年10月西班牙正式对外宣布,非洲猪瘟根除计划胜利完成。 西班牙非洲猪瘟之所以能迅速根除主要由于饲养者及整个相关产业人员对于根除该病的意愿极高,同时农业部及西班牙各自治区的大力配合和协调运作也在该病的根除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巴西:加强鉴别诊断,强化疫情监测 1978年巴西暴发非洲猪瘟疫情,巴西政府立刻启动了紧急预案,并于1980年11月颁布了非洲猪瘟根除计划。该根除计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攻坚阶段、巩固阶段和维护阶段。在全国执行根除计划的同时,巴西根据国内养殖分布特点,动物及动物产品流动方向,猪肉出口企业密集程度和散播该病的风险程度,又分地域、分区域进行先后根除。1984年巴西宣布成功根除了非洲猪瘟疫情。 在攻坚阶段,巴西对来自风险区域的航班、轮船、邮包进行监督,禁止进口生猪,销毁所有猪肉产品;规定用于屠宰或其他目的活猪(如育种、育肥、繁育、展览等),只有在获得动物检疫许可之后才能在各州之间运输,而且只有无传染病的农场或地区才有机会获得检疫许可;对有出血症状和繁殖障碍的猪进行检测;有计划的对猪群进行猪瘟活苗免疫;通过使用多种试听教材和文件,对农场主和猪肉生产商进行培训,共培训了719位兽医和4863位助理;建立疫情通报系统以接收所有兽医的疫情报告。巩固阶段在攻坚阶段取得的成果之上,继续推进和改进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继续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加强鉴别诊断,改善动物疫病统计分析,继续对爆发疫情进行扑杀和移动控制。维护阶段则主要是继续运行猪病监测系统。 这个计划的成功可归功于巴西政府的快速果断处理和措施的有效执行,以及民间团体、猪肉农商联合企业会员、兽医和其他来自私人或公益性行业专家的大力参与。巴西官方搭建了一个媒体平台以利于各方观点讨论,逐步形成了以关于动物健康和决策制定为主的社会共识;政府对屠宰感染病毒的猪给予补偿,巴西的农场主愿意主动上报疫情,在根除/净化计划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俄罗斯 防疫机构缺失 措施执行乏力 俄罗斯联邦相关部门报告称,2007年~2017年,全国爆发过1000多次非洲猪瘟疫情,导致大约80万头猪死亡。庭院式家猪养殖的规模减少了一半。自2008年至今,俄罗斯政府出台了无数以控制非洲猪瘟疫情为基本目标的养殖业新规,内容覆盖了从家猪配种、繁殖、饲养到屠宰以及售卖的各个环节,可谓从摇篮到坟墓,其指导思想也基本照搬了国际组织对于防治非洲猪瘟病毒的建议,然而事实上对于疫情的控制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值得关注的是,与欧洲各国难以控制野猪迁徙不同的是,俄罗斯境内内陆地区的新发案例几乎全部为家猪感染,且不少是远程突然爆发,这意味着在俄罗斯,就连严控病猪流向、避免家猪饲料遭受病毒污染这一堪称最基础的措施,事实上也未能真正落实。 调查发现,俄罗斯非洲猪瘟控制不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存在大量未经兽医监督的低生物安全水平的小型农场、用未处理的残羹喂猪、自由放养猪只、非法运输猪肉制品、政府低效率、缺乏防控疫情的主体责任机构,甚至用刑事责任威胁让疫情蔓延的农场主,导致不少农场主为逃避惩罚而秘密掩埋病死的猪,掩埋地又成为感染野猪的源头。
  • 《霍乱、伤寒、黄热病和埃博拉疫情紧急情况疫苗接种的经验教训》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3-14
    • 各国必须做好准备,应对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公共卫生威胁,例如自然灾害,社会政治冲突或未加控制的疾病暴发。迅速接种易受易流行疫苗预防的疾病的人群是应急响应的主要组成部分。紧急疫苗接种计划带来了挑战,包括如何预测资源需求,在全球短缺期间扩大疫苗可用性,以及解决交付新产品的监管障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支持各国计划,实施和评估紧急疫苗接种反应。本文描述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与全球合作伙伴合作,支持针对霍乱,伤寒,黄热病和埃博拉病毒的紧急疫苗接种,这是一种新型疫苗或疫苗配方在应对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疾病。吸取的教训将有助于各国为未来的紧急情况做好准备。通过减少疾病负担,挽救生命,防止跨国界传播,将疫苗与应急响应相结合,增强了全球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