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2016年度农作物收获报告》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发布时间:2016-10-18
  • 据联邦农业部(Federal Ministry of Agriculture)当前产量结算显示,2016年,德国谷物和油菜籽产量低于平均水平。在当前报告年度(2015年9月-2016年8月),收成受到2015年较为干旱的早秋等不利天气状况的影响而下跌。另外,暖冬再次出现,且初夏时节大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大,也对收成产生了影响。这些天气状况导致农作物发病率升高,从而降低了作物产量和质量。

    年度产量报告概览了德国重要作物的未来产量,并描述了这些作物的市场现状。收集的数据主要来自于谷物和油菜籽产量:除了包括对德国市场的细致描述,数据还简要列出了全球市场和欧盟的情况。另外,产量报告还涵盖了其他耕地作物、永久作物及草料的生产情况。

    平均谷物产量

    尽管谷物总产量(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玉米)产量比去年丰收年份低4.5%,但仍然达到了2010-2015年的平均值。虽然收成质量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但在不同地区,也有很大差异。由于农民们越来越多地种植蛋白作物、欧洲油菜和甜菜,谷物粮食种植面积与去年相比减少了2.6%。

    油菜籽种植面积增加,但产量下跌

    目前为止,欧洲油菜是德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虽然2016年欧洲油菜种植面积与去年相比增加了3.9%,产量却下跌了7%。油菜籽的产量也体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尽管德国南部油菜籽产量一片向好,但在梅克伦堡-西波美拉尼亚州(Mecklenburg-Western Pomerania)、勃兰登堡州(Brandenburg)以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Schleswig Holstein),有些地方产量下降幅度超过了25%。

    马铃薯种植面积小幅缩减

    尽管马铃薯种植面积缩减速度有所减缓,但总面积缩小的趋势保持不变。在报告年度内,马铃薯种植面积与去年相比减少0.5%。总体来说,气候条件不利于马铃薯生长。马铃薯在轻质土壤且排水情况较好的条件下长势较好。早熟马铃薯生长季由于作物发育延缓而有所推迟,最终产量比去年有所下跌。但现在就估计后续其他品种马铃薯的产量还为时尚早。

    豆类种植扩大

    包括豌豆、蚕豆、甜羽扇豆和大豆在内的豆类种植已成趋势:因为农民能够将固氮作物种植区列为生态集中区域(EFA)。尽管豆类收获季还未结束,但首批作物产量已提前显示出平均产量的向好态势。

    芦笋仍是最重要的蔬菜作物

    芦笋是德国最重要的蔬菜作物,至少从种植面积来说是如此。与去年相比,芦笋种植面积增加7%,产量提升5%。

    其他蔬菜作物种植和产量的可靠数据到年底才会得出,但已知的是,重要种植区的作物产量均已受到非正常气候条件的显著影响,包括强降雨和一些地区的洪涝灾害等。

    期待佳酿

    产酒季即将于9月到来,我们可对高质量的葡萄酒有所期待。今秋阳光明媚、空气干燥,适宜葡萄的生长成熟,同时又能抑制对作物果实成熟有害的斑翅果蝇的繁殖。各区域的葡萄产量将较为平均。

相关报告
  •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5年度报告》——“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

    • 来源专题:气象农业
    • 发布时间:2016-06-12
    • 科技部6日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5年度报告》。报告建议,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相关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今年的报告选定“‘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和“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两个专题开展监测分析。“‘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专题报告主要利用2014年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系统地生成了监测区域包含土地覆盖、植被生长状态、农情、海洋环境等在内的31个生态环境方面的遥感专题数据产品。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专题主要基于多源遥感与气象数据,对2015年度全球65个农业生态区的气象条件、全球7个农业主产区及中国7个农业分区粮油作物种植与胁迫状况、全球粮食产量与供应形势进行了遥感监测和分析,并对2016年全球粮油生产形势进行了展望。报告显示,受单产下降和种植结构调整双重影响,中国夏粮产量预计下降至12177万吨,降幅为2.9%。 目前,2015年度报告和相关数据集产品同步公开发布,并提供网络在线服务,在国家遥感中心门户网站、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和中国搜索门户网站可查阅。 报告介绍链接地址:http://www.chinageoss.org/geoarc/2015/### 报告全文链接地址:http://www.chinageoss.org//geoarc/2015/pdf/dzly2015.pdf
  • 《NOAA发布2020年度《北极报告》》

    • 来源专题:先导专项——印太交汇区海洋物质能量监测服务
    • 发布时间:2020-12-21
    • 2020年12月8日,NOAA连续第15年发布了《北极报告》(Arctic Report Card),《北极报告》作为经同行审议的环境观测年度报告,旨在分析北极经历的快速且剧烈的天气、气候、海洋与陆地环境变化。2020年的《北极报告》由来自15个国家的133名科学家编制,通过视频形式发布,记录了2020年气候变化对北极地区的破坏作用,其中北极气温达到史上第二高值,夏季海冰面积降至史上第二低值。报告指出,海冰流失和极端野火构成了2020年北极变化的显著特点。报告的主要发现如下: 1 海洋方面 (1)西伯利亚东部海域和拉普捷夫海地区2020年春季的海冰流失异常提前,创下6月份拉普捷夫海海冰面积新低。2020年夏末的海冰面积出现了42年卫星记录以来的第二低值,而最低值则出现在2012年。 (2)2020年8月海面平均温度比1982~2010年8月北冰洋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温度高出约1~3℃,而且拉普捷夫海和喀拉海的异常升温与北冰洋海冰的提前流失同步。 (3)2020年7~8月,拉普捷夫海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别比这两个月份的平均水平高约7倍和约6倍。 (4)数千年来,露脊鲸作为沿海土著人口的主要资源,对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适应能力。 在过去的30年中,北极太平洋扇区的露脊鲸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这很可能源自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提高及其赖以生存的浮游动物向北迁移,这一现象释放出北冰洋长期变暖的信号。 (5)在气温、风暴强度、海冰和海洋环境变化的共同作用下,沿岸多年冻土的侵蚀速度有所加快,而这些地区则是大部分北极居民的居住地,且工业、商业、旅游和军事活动正在进一步扩大。 2 陆地方面 (1)过去54年的观测结果表明,西伯利亚春季的异常高温导致欧亚北极地区6月份积雪量创历史新低。 (2)2020年,俄罗斯北部萨哈共和国(Sakha Republic)的极端野火与北极地区极端高温、积雪流失量创新高同步。 (3)自2016年以来,绿色苔原趋势在不同大陆之间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其中北美大陆急剧下降,但仍高于欧亚大陆的长期平均水平。 (4)2019年9月~2020年8月,格陵兰冰盖的冰块损失量高于1981~2010年的平均水平,但仍大大低于2018/19年的最高纪录。 (4)以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极地区的冰块流失为主,格陵兰岛以外的冰川和冰盖仍呈现出大幅流失的趋势。 图片 3北极观测方面 (1)模型和观测手段之间的结合取得一定进展,从而提高了北极海冰预测在季节、年代际和世纪时间尺度上的水平和使用。 (2)北极观测网络(AON)系统和数据产品的扩充以及在数据处理方面取得的进步,进一步提升了《北极报告》的内容质量以及可获取性。 (3)“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计划”(MOSAiC)于2020年9月结束了历时1年的北极海冰探险活动,收集了对于进一步认识北极环境变化、建模及预测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数据集。 (4)借助阿拉斯加乌特卡维克(Utqia?vik)附近新设立的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巴罗观测台,开展了近半个世纪的大气和陆地原位观测将得以延续。 摘自: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国际海洋科技参考》2020年第24期,薛明媚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