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科学家研发出解决数字技术能源危机的新型计算机存储器并获得了专利》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6-26
  • 近期,英国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 )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以解决数字技术能源危机的新型计算机存储器并获得了专利。在科学报告中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描述了这种电子存储设备,据说它将以超低的能耗改变日常生活。

    在家庭中,高效照明和家用电器所节省的能源已完全被电脑和电子产品的使用增加所抵消,预计到2025年,一场“数据海啸”将消耗全球五分之一的电力。然而,有了这种新设备,数据中心的峰值电力消耗可能立即减少多达五分之一。例如,在按键的情况下,不需要启动的计算机立即进入节能睡眠模式。

    该设备实现了科学家和工程师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通用记忆(Universal Memory)”的搜索。兰开斯特大学物理学教授Manus Hayne说:“通用记忆具有强大的存储数据,容易改变,被广泛认为是不可行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这种设备证明了它的矛盾性质。”

    该电子存储设备已获得一项美国专利,另一项专利正在申请中,而几家公司已表示有兴趣或积极参与这项研究。该设备的发明者利用量子力学解决了在稳定、长期的数据存储和低能量写入和删除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这款设备可能取代价值1000亿美元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市场,DRAM是计算机的“工作存储器”,也是闪存驱动器中的长期存储器。

    虽然DRAM写入数据是快速且低能耗的,但数据是易变的并且必须不断地“刷新”以避免丢失,这既不方便又效率低。 Flash可以稳健地存储数据,但写入和擦除速度很慢,能量密集并且使其恶化,使其不适合工作内存。

    Hayne教授说:“目前证明了理想的是结合两者的优点而不存留它们的缺点。我们的设备有一个固有的数据存储时间,预计超过宇宙的年龄,可以记录或删除数据,使用的能源是DRAM的100倍。”

相关报告
  • 《美欧科学家研发出新型模拟量子计算机》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李衍
    • 发布时间:2023-02-27
    •        据科技日报2月3日报道,美英科学家合作发明了一种可扩展的新型模拟量子计算机,有望用于解决现有最强大的数字超级计算机也无法解决的物理学前沿难题,例如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超导性,最终找到在室温下具有超导性的材料。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学》杂志。   在最新研究中,斯坦福大学、美国能源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以及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出金属—半导体混合组件,并将其整合到纳米电子电路内,得到了新的量子设备。   研究人员解释说,模拟设备的基本原则是创建一种与想要解决的问题类似的硬件,而非为可编程数字计算机编写代码。例如,可通过构建一个太阳系的力学模型来预测行星的运动以及日食发生的时间。20世纪晚期,模拟设备被用于解决当时最先进的数字计算机无法解决的数学计算。   但要解决量子物理问题,模拟设备需要包含量子组件。新研制的量子模拟器体系结构包括拥有纳米元件的电子电路,这些元件受量子力学定律的控制。重要的是,科学家可制造许多这样的组件,每个组件的行为基本上与其他组件相同,这就使最新设计能从单个单元扩展到大型网络,朝开发出新一代可扩展固态模拟量子计算机迈出了关键一步。
  • 《突破 | 我国科学家研究分布式光量子计算获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0-09
    • 能不能用量子通信网连接多台量子计算机,让它们远程凝聚出“超级量子算力”?记者10月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的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近期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并演示了分布式的多伊奇-乔萨算法及量子相位估计算法。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日前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量子计算是当前国际科研的重要领域,多个国家都在研制性能更为强大的量子计算机。一个思路是在一台量子计算机上实现越来越多的量子比特,但随着量子比特的增加,会出现信号串扰以及布线、制冷等方面的技术限制。因此,研制多台量子计算机,让它们远程互联合力实现分布式量子计算,近年来成为量子计算研究的新思路。 但是,分布式量子计算存在一系列技术难点,之前的非局域量子门运算只能在数十米距离中实现,无法满足在大尺度量子网络中整合算力资源的需求。 近期,郭光灿院士团队基于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建立两个量子节点之间的非局域量子门,这两个量子节点分别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和合肥市大蜀山东侧,之间的直线距离为7公里。 研究团队首先在两节点间使用通信波段光子和专线光缆,进行量子纠缠态的远程分发。随后,两个节点分别执行本地的两比特量子门操作。一个重要的技术突破是,他们采用掺铕硅酸钇晶体材料,实现了纠缠态的长时间存储,从而支持了两个远距离节点间的量子通信与同步,进一步的本地单比特操作即可把本地的两比特量子门隐形传送为远距离的两比特量子门。 实验结果表明,两个节点的光子之间完成了两比特非局域量子门操作,其中受控非门的保真度达88.7%。固态量子存储器的纠缠存储时间相比前人工作提升近2倍,并且纠缠存储的时间模式数达1097个,使得非局域量子门的生成速率获得了线性的提升。基于非局域量子门,研究团队进一步在这两个远程节点间演示了两比特的多伊奇-乔萨算法以及量子相位估计算法,成功实现了量子算法的远程分布式执行。 研究人员介绍,该研究首次在城市距离上实现分布式光量子计算演示,展示了基于量子存储和通信光缆构建分布式量子计算网络的可行性,为实现规模化量子计算提供了新思路。 《自然·通讯》杂志审稿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在实现量子网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它开辟了一个新的实验方向去实现分布式量子信息处理”。 图1: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a.量子节点分布地图和实验装置图; b.量子门隐形传送的逻辑线路图 图2:分布式量子计算算法的演示。a-e.Deutsch-Jozsa算法的逻辑线路图和实验结果;f-j.量子相位估计算法的逻辑线路图和实验结果 图1: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a.量子节点分布地图和实验装置图; b.量子门隐形传送的逻辑线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