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近期开展的一项研究首次表明:海龟会因过高的水下噪音而出现暂时性听力损失。这些高音量的水下噪声污染主要由海上船舶和建筑施工造成的。海洋噪音对动物听力的损害在海豚和鱼类中曾有报导,但并未在爬行动物中发现。
在这项研究中,该团队选取了两种未受噪音损害的淡水龟进行了对比实验,他们在海龟耳朵上方皮肤中植入微创监测设备,短短几分钟内检测海龟听觉系统产生的微小神经电压。
实验之初,在将海龟暴露白噪声中之前,科学家们首先确定了海龟水下听觉的音频范围。在持续暴露于响亮的白噪声之后将噪音移除,持续一小时不间断测量淡水龟的听力,观察它们短期恢复水下听力的能力,并在两天后检查海龟听力是否恢复正常。实验结果表明,海龟听力在两天后恢复正常,但在白噪音干扰之后仍然持续了大约20分钟到一个多小时的听力损失。然而,有些海龟在2天后听力仍然没有恢复,这表明它们需要更多的时间从噪音损害中完全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海龟听力损失比科学家预测的要低很多。尽管实验中噪音足以导致海龟暂时性失聪,但海龟仍能保持平静。这种暂时性失聪可能是动物的正常生理现象。该实验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可以预测更多、更有害的噪音对动物的不利影响,例如导致海洋生物永久性失聪或听力损伤的噪音污染。研究者表示,在人们努力保护海龟这类动物时,噪音污染是一个亟需关注的重要因素。(李亚清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