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在西太平洋采集到稀有深水海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5-31
  • 新华社“科学”号5月27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27日正式开始对位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南侧系列海山展开调查,船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采集到稀有的深水海兔。

      当天,“发现”号对一座海山进行了调查取样。在970米深度,潜水器实时回传的高清视频中出现两只头部粉红色、身体发白的蜗牛状软体动物。随船科学家判断它们是深海非常罕见的海蛞蝓(俗称海兔)。随后,“发现”号操作手精准地将两只海兔吸入采样罐。

     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奎栋介绍,俗称海兔的海蛞蝓其实属于螺类,全球已发现有30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海。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东北太平洋深水(水深大于200米)共发现了8种海蛞蝓,而西太平洋深水至今还未查到有记载。

      据介绍,“发现”号潜水器当天调查的海山是一座平顶海山,顶部位于海平面以下800米,高度1400米。它在本潜次从海山东侧底部往上爬,展开底栖生物与岩石的调查及取样。

      除了两只海兔,“发现”号还采集到柳珊瑚、黑珊瑚、海绵、柱星螅、海星、铠甲虾等20多种、60多个海洋动物标本。“我们在这个潜次还采集到了4种裂黑珊瑚,这是在邻近几座海山中很少看到的。”徐奎栋说。

      “科学”号正在执行的是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科学调查”航次任务,计划于6月23日返回厦门。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xwzx/tpxw/201905/t20190529_5303703.html
相关报告
  • 《“科学”号赴西太平洋维护升级科学观测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1-22
    • 11月19日,经过短暂休整的“科学”号科考船从青岛西海岸新区起航,赴西太平洋维护升级中国科学院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 据悉,本航次有77名科考队员参加,搭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总航程约8500海里。科学家还将运用多种观测技术和科考设备,在科考海域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多尺度、多水层的大面综合观测,并新布放一批潜标和大型浮标。
  • 《"科学"号启航执行国家基金委西太平洋开放航次任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0-17
    • 10月15日上午10:00,随着一声汽笛声,“科学”号缓缓驶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海岸新区园区码头,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西太平洋开放航次任务。本航次支撑了31项课题,来自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等10家大学及科研、企事业单位的29名科考队员参加了此次调查研究。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副研究员周慧担任首席科学家,刘成龙担任科考队长。   所长王凡、党委书记王辉、副所长李超伦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到码头送行,并对甲板、轮机、实验室等船上部位进行了航前检查,询问了科考队航次的准备情况,鼓励大家再接再厉,预祝航次圆满成功。送船后,王辉在基建办和驻西海岸园区各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就西海岸新区园区的基建和使用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   西太平洋具有复杂多变的环流结构,是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关键海区,并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西太平洋也具有复杂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本航次将以西太平洋水文过程调查为主,同时也开展对海洋生物生态、化学过程和沉积物的调查研究,为认识西太平洋多尺度环流变异以及气候和环境效应提供观测和基础数据支撑。   本航次拟开展西太平洋关键海区强化观测试验,重点对低纬度西边界流系的流量和流速结构进行长时序观测和走航断面观测,取得该海区关键观测数据,揭示低纬度西边界流的结构、变异规律;同时,获取该海域全水深标准深度的水样,采用分子生态学技术手段,以功能群为单位,阐明黑潮传输路径上水体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时空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开展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组成调查,揭示受西边界流影响西太平洋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分布有何差异等问题。   “科学”号预计在11月17日完成航次任务后返回青岛母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