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温变化史揭示海洋变暖趋势》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yuwy
  • 发布时间:2019-02-12
  • 外媒报道英国牛津大学官网1月8日称,由牛津大学、雷丁大学等高校学者组成的研究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文章《复原全球海洋热储量及热传输历史》。该成果揭示了1871—2017年的海洋温度变化,填补了目前海洋变暖研究领域的空白。

    由于数据匮乏,当前大多数研究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海洋变暖进行估算,而此次研究计算出了自1871年以来的海洋变暖值。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海洋自1871年就已经出现变暖趋势,其中1920—1945年和1990—2015年这两个时间段的变暖程度相当。

    研究负责人、牛津大学物理系教授洛尔·赞娜(Laure Zanna)表示,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人类不断排出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系统能量过剩。有观点认为其中大多数能量被海洋吸收,致使海洋温度上升和海平面升高,而此次研究为该观点提供了证据。

    研究小组成员、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萨马尔·卡蒂瓦拉(Samar Khatiwala)受英国数学家乔治·格林(George Green)的理论启发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卡蒂瓦拉用不同颜色标记海洋表面的不同部分,并监测它们如何逐渐扩散到海洋深处。通过该方法检测得到的信息可应用于有关海洋环流的研究。通过这种计算方法,可以由1871年北大西洋的海面温度异常推算出该事件对2018年印度洋深海温度变暖的影响。

    研究发现,过去60年间,大西洋中低纬度地区的海洋变暖很大程度上是因海洋环流变化所导致。研究人员表示,人为因素并不是洋流变化的唯一原因,只有确定洋流变化的真正原因,才能更好地预测海洋变暖的趋势。(赵琪 赵三乐)

    关键词: 海洋经济 蓝色经济 海洋变暖 编辑:官芝馥

  • 原文来源:;http://www.zgqdlsjj.com/2019/0116/275914.shtml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系列研究揭示中国近海变暖和海洋热浪的趋势、变率及成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05
    • 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CO2等温室气体使得地球气候系统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变化,并对全球环境、生态系统及多样性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冰川融化、极端气候灾害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AR6)指出,过去十年(2011-2020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相对于工业革命前上升了1.09℃(0.95~1.20),其中海洋温度上升了0.88℃(0.68~1.01)。中国近海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毗邻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洋升温最显著的区域之一。 近年研究表明,受东亚季风减弱和北太平洋西边界流(黑潮)暖水入侵增强的影响,1958-2014年间东中国海区域(包括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海表温度(SST)上升幅度接近2℃(0.3±0.04℃/10年),升温速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研究成果发表于2017年美国气象学会Top期刊《Journal of Climate》(Cai et al., 2017)。最近的研究还表明,中国近海尤其是东中国海升温速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全球变暖的加速期(1958-1998年),东中国海SST以更快的速率上升(~0.8℃/10年,是全球平均的5倍),而在变暖减缓期(1998-2014年)又表现出更显著的下降趋势(-0.4℃/10年);进一步分析表明,东中国海对全球变暖加强的响应特征也是东亚季风和黑潮的年代际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成果发表于2021年英国皇家气象学会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IF=4.1)(Tan et al., 2021)。 海温的上升还导致了中国近海极端高海温事件(海洋热浪)频发。例如,研究表明,海表极端高温在南海北部以及长江口和台湾海峡邻近海域累积频次呈较为一致的上升趋势,极易引起极端海洋热浪事件,可能对生态系统(如南海珊瑚礁)产生较大影响,极端低温累积频次则以显著降低为主。研究成果发表于《海洋学报》(齐庆华和蔡榕硕,2019),并入选第六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是该年度海洋学科唯一的入选论文。此外,2016年8月东中国海发生了破纪录的海洋热浪事件,对我国渔业和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仅辽宁沿海95万亩海参养殖区受灾损失达68.7亿元。海洋热浪发生期间,平均海表温度超过28.7℃,高于气候平均值1.8℃,同时28.5℃和30℃等温线分别达到36°N 和32°N ,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北位置,而此次海洋热浪事件的发生直接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造成极端强烈的太阳短波辐射,并可能与2015年冬季的厄尔尼诺事件和2016年夏季的印度洋偶极子事件有关。研究结果发表于英国皇家气象学会期刊《Atmospheric Science Letters》(IF=2.4)(Tan and Cai, 2018),并被2019年发布的《IPCC-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引用分析。 最近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南海夏季海洋热浪的发生有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强度更大的变化趋势, 如2010-2019年间,极端海洋热浪的发生概率是1980年代的4倍以上。南海海洋热浪还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且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关系密切。在El Niño发生次年的夏季,南海通常会发生大规模的极端海洋热浪事件(如1998、2010和2016年),并造成南海大规模珊瑚白化,如1998年;而在La Niña次年的夏季,则较少发生(如1989、1999、2000和2011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变暖已使得南海的平均海水温度显著上升,增加了该海域海洋热浪的强度和频率,即便是较弱强度的El Niño事件也能导致极端海洋热浪事件的发生,如2015年。 研究成果发表于具有高影响力的我国气候领域期刊《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IF=4.13)(Tan et al., 2022)。 在温室气体持续排放的情景下,未来全球气候将持续变暖,并且中国近海也将是全球升温最显著的海区之一。基于IPCC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地球系统模式对未来不同气候情景的预估结果表明,未来中国近海尤其是东中国海将会同时暴露于加强的变暖、酸化、缺氧,以及初级生产力降低,这使得近海生态系统将面临较高的气候变化风险,迫切需要尽快开展气候变化减缓工作,积极应对未来风险。研究成果发表于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Tan et al., 2020)。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洋岸和沿海地区全球变化综合风险研究”(2017YFA06049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参考文献 Cai Rongshuo, Tan Hongjian, H. Kontoyiannis. Robust Surface Warming in Offshore China Sea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East Asian Monsoon Wind Field and Ocean Forcing on Interdecadal Time Scales. Journal of Climate, 2017,30, 8987–9005. Tan Hongjian, Cai Rongshuo. What caused the record-breaking warming in East China Seas during August 2016? Atmospheric Science Letters, 2018; 19 (10), e853. 齐庆华,蔡榕硕. 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极端特性及其气候特征研究[J]. 海洋学报,2019,41(7):36–51,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9.07.004 Tan Hongjian, Cai Rongshuo, Huo Yunlong, Guo Haixia. Projections of change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in coastal China seas over the 21st century based on CMIP5 models.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20, 38(6): 1676-1691. Tan Hongjian, Cai Rongshuo, Yan Xiuhua, Li Cuihua. Amplification of Wint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Response over East China Seas to Global Warming Acceleration and Slowdow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21,41:2082–2099. Tan Hongjian, Cai Rongshuo, Wu Renguang. Marine Heatwav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rend, Variability and Possible Causes.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22, DOI: 10.1016/j.accre.2022.04.003.
  • 《Nature:遥感卫星揭示海洋叶绿素中的气候变化趋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9-17
    • 人们认为,强烈的自然变化掩盖了地球观测卫星观测到的浮游植物种群可能由气候变化驱动的趋势,而这种变化需要至少30年的连续数据才能被发现。英国南安普顿国家海洋学中心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趋势在海洋颜色(遥感反射率,R rs)中反应更快,因为R rs具有较低年际变化的多变量波段。这项研究分析了Aqua 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20年R rs时间序列。在过去的 20 年里, R rs以及海洋表面生态在大部分海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R rs的变化对浮游生物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海洋碳储存以及对较高营养层的浮游生物消耗和渔业都有潜在影响。鉴于浮游生物生态系统在海洋食物网、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碳循环—气候反馈中的关键作用,这项研究对海洋保护和治理意义重大。(熊萍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