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建成我国首个全国产DCS/DEH+SIS智慧电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16
  • 12月14日,随着华能瑞金电厂4号机组完成168小时试运,华能瑞金电厂二期工程全部建成投运。该工程是我国首个采用全国产控制和信息系统(DCS/DEH+SIS)的大型智慧电厂,标志着我国发电领域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体系。

    华能瑞金电厂二期工程建设两台100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是国家能源局第一批能源领域首台(套)全国产安全智能DCS/DEH一体化重大技术示范项目,也是中国华能落实“央企入赣”的红色工程。中国华能旗下的西安热工研究院将近年来研发形成的全国产分散控制系统(DCS)、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DEH)、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智慧电厂技术,HT700T高温合金等一批“黑科技”在华能瑞金电厂集中应用,形成专利200余项。该厂已成为我国燃煤电厂清洁、安全、高效的智慧标杆。

    该工程采用华能睿渥DCS系统,首次在全厂范围内实现了完整的全国产DCS/DEH主辅一体化控制系统;首次部署了新一代全国产SIS系统,以西安热工院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全国产睿腾实时数据库为基础,实现了发电行业信息监控系统的全面安全自主可控。

    该工程首次采用西安热工院开发的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云边协同”体系架构,建设与华能集团云协同互动的一体化厂侧边缘云,囊括智慧运行、智慧安全、智慧巡检和智慧营销4大应用体系,助推电厂生产运维、管理智能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工程首次采用西安热工院自主开发的镍铁基时效强化型高温合金HT700T,高温组织稳定性好,综合性能优异,性价比高。HT700T在华能瑞金电厂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关键高温部件的自主研发及制造实现了全国产化。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我国首个海洋油气完井工具“智慧工厂”建成投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21
    • 6月20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海洋油气完井工具“智慧工厂”在天津投产,标志着我国高端海洋完井工具制造产业全面走向智能化,对提高复杂构造油气田生产效率、缩短油气田建设时间、延长油气田开采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完井工具的“关键性”作用 完井是钻井作业的最后环节,是确保油气顺利流出地下岩层、输送至地面采集的关键工程技术。完井工具能够根据油气层地质特性,在井底建立油气层与油气井井口之间的合理连通渠道,保障井下油气通道畅通,实现油气田安全、高效生产。 “海弘”取意油气开采“流动畅通” 本次建成的“智慧工厂”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油气行业首个完井工具制造的智能化、柔性化整装基地,投产后将用于“海弘”完井工具的智能化生产。 “海弘”是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高端完井系统,取意油气开采“流动畅通”。“海弘”攻克了特种橡胶材料、高压气密结构、极端环境工具可靠性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了新制造、新产品、新服务,可覆盖海上油气田全部完井技术需求,已在国内海陆油气层,以及东南亚、中东、北美、中亚等海外区域实现产业化应用,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渤海稠油开采过程中,“海弘”完井工具在350摄氏度、21兆帕的高温高压环境下承受住了8个轮次的冷热交变,产品性能可靠、应用效果优良。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工程技术作业中心总经理刘宝生介绍说,“海弘”完井工具智慧工厂的投产,能够大幅提升高端完井工具自主化产业能力,有效保障深水深层、高温高压等复杂油气藏实现高质量开发。 完井工具“智慧工厂”,能实现自动化、定制化生产 完井工具具有井下长期工作可靠性要求高、应用场景多样化、定制化需求多等特点,严重制约了高端完井工具的产业化发展。中国海油通过多年制造工艺技术积累,自主设计建造了多种生产专用机器,同时定制开发了数百种上千道自动化运行程序,向新向质打造完井工具智慧工厂,集成了重载高精定位、多维传感融合、视觉识别自动捕捉等多项尖端技术,能够满足多种完井工具产品的自动化、定制化生产。 中海油服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赵顺强表示,“海弘”智慧工厂建成了完井工具“技术研发、工具制造、实验测试、现场服务”全产业链条,推动我国完井业务综合实力跻身全球第一阵营。中海油服将坚持技术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解决行业发展难点痛点,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新的更大价值。
  • 《我国首个全息数字电网建成》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01-09
    • 1月5日,我国首个全息数字 电网 在江苏建成。通过采集输变电设施的物理数据,技术人员在网络云端构建了一个数字孪生电网,全面提升了电网的智慧运检水平。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对亿千瓦级负荷大电网进行全息数字化呈现。 据悉,这张虚拟电网覆盖了10万公里架空输电线路、28万座输电杆塔以及地形地貌地物等数据,将真实电网在数字空间以数字孪生的方式,一比一三维立体还原和数字化全景呈现。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运用三维激光点云采集、数字高程模型、高精度测绘等技术,为每一条线路、每一座杆塔、每一个部件都赋予了专属的三维坐标,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  实现无人巡检与智能管控   “每一座杆塔都设有20个以上 无人机 巡检点位,通过航迹自动规划、一键自主飞行、全程实时监控、遇险自动规避等功能,无人机可实现全自动巡检作业,全程无须人工操作。”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海波介绍,全息 数字电网 相当于给整个江苏电网装上了“千里眼”,能够引导巡检作业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实时掌握无人机的适航区域、飞行轨迹、被检设备、巡检影像等现场实际工况,完成一座铁塔的全面巡检仅6分钟,比人工操作无人机巡检耗时减少一半,效率比传统人工巡检提升4到6倍。   在国网江苏电力无人机巡检管控中心的大屏上,可见当前正在作业的无人机,其飞行轨迹、飞机状态、拍摄画面都可以在数字电网中实时展现、动态跟踪。巡检无人机还嵌入了电力北斗地图导航和前端识别模块,巡检作业结束后,图片会自动上传至管控平台,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图像进行精准识别,可以及时发现指甲盖大小的螺帽裂纹等细小缺陷。   “依托全息数字电网,江苏电网已经实现大规模无人机巡检协同应用与智能管控,可以支持上千架无人机同时作业,全年自动巡检作业量超过52万架次,提前发现消除输电铁塔缺陷及通道隐患4.2万处,严重缺陷发现率提升3倍,每年可以节约电网运维成本约2亿元。”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设备部副主任吴强介绍。   通过加载气象、空域等信息,数字电网还可以高度仿真和预测台风、覆冰等极端情况下的电网运行环境。在数字电网的工况模拟模块中,只要同步风速、风向、温度、导线直径等基础数据,系统就会结合历史数据,通过模型算法以三维图像形式直观展示线路状态,各类风险隐患会用不同颜色的警示图标标出,为电网细化防灾减灾、灾后恢复的预案措施提供准确依据。 数据+算力+算法打造智慧电网   当前正处于迎峰度冬的关键时期,江苏电网的最大用电负荷已超过1亿千瓦,今冬用电负荷最高或将达到1.12亿千瓦。全息数字电网的全面建成,可将电网故障的处理时间再缩短约10%。   “如果说数字电网是数字能源的现代化底座和数据‘骨架’,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就是它的‘眼睛’,AI算法分析技术则是‘大脑’。”吴强说,在“数字中国”战略引导下,数字科技加速了电网信息化建设进程,“数字新基建”项目不断在电网运营管理中落地。通过“数据+算力+算法”,全息数字电网实现了虚拟电网与现实电网的深度感知交互与双向智慧控制,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而现场可观、可测、可控,极大提升电网智慧运营水平。   同时,全息数字电网是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试点,将推动电力系统的加速转型升级,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通过数字技术提升系统安全运行水平贡献了新的技术方案。   据悉,目前国网江苏电力正在积极扩展全息数字电网在规划设计、基建管理等更多领域的应用,并将带动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地图导航、5G通信、数据服务、自动驾驶、储能充电等跨越式发展。 更多信息可以来这里获取==>> 电子技术应用-A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