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发布》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5-28
  • 5月24日,《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中英文版)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报告》从全球形势、创新环境、科研突破、经济发展、社会应用、人才支撑、区域格局等视角,对过去一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总体情况进行了回顾,力图客观反映《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启动实施以来的落实推进情况,揭示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报告》由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国内外十余家机构编写。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大学参与了报告的编写,报告得到了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北京国知预警专利咨询公司、艾瑞咨询集团、乌镇智库等机构的数据支持。

    报告分析发现,2018年以来,人工智能(AI)对科技、产业和社会变革的巨大潜力得到全球更加广泛认同,各国人工智能战略布局进一步升级,人工智能正在从少数大国关注走向全球布局的新格局。2018年,有12个国家地区陆续发布或加强了其国家级人工智能战略计划,另有11个国家正在筹备制定其人工智能国家战略。

    《报告》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中国、英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表现突出,其它国家也各有特点。美国人工智能论文引文影响力(FWCI)、PCT专利数量、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等指标都居全球第一,整体实力领跑全球。中国人工智能论文发文量居全球最高,企业数量、融资规模居全球第二,但引文影响力指标(FWCI)相对落后。英国人工智能论文发文量、总被引次数、企业数量、融资规模等指标排名第三,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也具相当实力。以色列虽然论文和企业数量不多,但论文引文影响力指标(FWCI)以及产学研合作指标突出。日、韩两国在专利申请方面也体现了一定优势。

    据报告分析,2013-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文献产出共30.5万篇,其中,中国发表7.4万篇,美国发表5.2万篇。中美两国之间人工智能科研论文合作规模最大,是全球人工智能合作网络的中心,中美两国合作深刻影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化落地加快推进,正在为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社会服务领域应用场景丰富,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落地加速迭代提供了条件。同时,《报告》也指出了当前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人工智能引文影响力等体现科研质量的指标方面还较落后,另外,但在共性技术平台、芯片处理器等企业数量较少,基础层领域发展相对薄弱。

    报告认为,人工智能正在由学术界驱动转向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驱动,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然而,从数据上看,中国人工智能校企合作论文比例与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工智能学术研究仍以高校为主,与企业的结合程度较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企业在科研项目中的参与程度较低,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开展的人工智能科研活动仍有待加强。

    中国正加快人工智能发展步伐,自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以来,全国已有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布了26项人工智能专项政策,并提出了各自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推进,全国30多所高校成立了AI学院,75所高校自主设置了89个人工智能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人工智能进入高中新课标,第一本高中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出版。人工智能企业通过与研究型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院、研究中心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成长,多层次AI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

相关报告
  •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中国智能制造加速发展》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12-04
    • 当前,一场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进行,"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指出,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如何推进中国的智能制造?我认为,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基于新互联网,借助新一代智能科学技术、新制造科学技术、新信息通信科学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我国制造业模式、手段和生态系统的重大变革,将是发展中国制造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难得良机,是打造新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新一代人工智能内涵及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中国工程院《人工智能2.0咨询报告》把新一代人工智能定义为"基于新的信息环境、新技术和新的发展目标的人工智能"。其中,新的信息环境包括新互联网、移动设备、网络社区、传感器 网络等;新技术涵盖大数据、高性能计算技术、新的模型与算法等;新的发展目标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智能化新领域,智能城市、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智能医疗等。中国科学院潘云鹤院士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趋势)表现为数据驱动下深度强化学习智能、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人机和脑机交互的技术导向混合智能、跨媒体推理智能、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等。宏观地讲,人工智能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学习能力(如机器学习)、语言能力(如自然语言处理)、感知能力(如图像识别)、推理能力(如自动推理)、记忆能力(如知识表示)、规划能力(如自动规划)和执行能力(如机器人 )等。目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还在不断向强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发展。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加快发展我国智能制造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智能制造有着新的内涵。从技术手段来看,它是基于新互联网,借助新一代智能科学技术、新制造科学技术、新信息通信科学技术及新制造应用领域专业技术等四类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云化、智能化技术新手段,从而构成以用户为中心的统一经营的智能制造资源、产品与能力的服务云(网),使用户通过智能终端及智能制造服务平台便能随时随地按需获取智能制造资源、产品与能力服务。从模式来看,它以用户为中心,人/机/物/环境/信息融合,是互联化(协同化)、服务化、个性化(定制化)、柔性化、社会化、智能化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从业态来看,它呈现出"泛在互联、数据驱动、共享服务、跨界融合、自主智慧、万众创新"的新业态。从特征来看,它可对制造全系统、全生命周期活动(产业链)中的人、机、物、环境、信息进行自主智能地感知、互联、协同、学习、分析、认知、决策、控制与执行。从实施内容来看,它能使制造全系统及全生命周期活动中的人、技术/设备、管理、数据、材料、资金(六要素)及人流、技术流、管理流、数据流、物流、资金流(六流)集成优化。从目标来看,它能够实现高效、优质、节省、绿色、柔性地制造产品和服务用户,提高企业(或集团)的市场竞争能力。围绕上述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的智能制造内涵,我们构建了新的智能制造系统的体系架构,主要包括新智能资源/能力/产品层、新智能感知/接入/通信层、新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层、新智能制造云服务应用层、新人/组织层以及各层的新标准和新安全管理;它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智能制造总体技术、智能产品专业技术、智能感知/接入层技术、智能制造云支撑平台技术、智能产品设计技术、智能生产装备技术、智能经营管理技术、智能仿真与试验技术及智能服务技术;它的支撑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新制造技术、新信息通信技术、新智能科学技术及新制造应用领域专业技术等。当然,随着制造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及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的智能制造系统的模式、手段与业态等也会随之不断迭代、优化,其核心应用在飞速发展过程中,也将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
  • 《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中国智能制造》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9-25
    • 导读: 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从战略态势、总体要求、重点任务、资源配置、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等方面明确规划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蓝图。 当前,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信息新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目标正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并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从战略态势、总体要求、重点任务、资源配置、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等方面明确规划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蓝图。 特别是,在规划重点任务的“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一节中,对发展我国“智能制造”提出:“围绕制造强国重大需求,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研发智能产品及智能互联产品、智能制造使能工具与系统、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推广流程智能制造、离散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远程诊断与运维服务等新型制造模式,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进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智能化”。 上述规划内容明确指出了基于新一代人工能技术发展我国智能制造的实现要点: 1、要围绕制造强国重大需求,协调推进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制造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发展。 从总体上讲,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加快推进“五个转型”(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战略转型、传统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转型、由粗放型制造向质量效益型制造转型、由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型、由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型)的严峻挑战。我国智能制造的技术、产业和应用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制造业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协调发展自主的智能制造技术、产业和应用,通过30年/3个阶段的努力奋斗,实现从制造大国发展为制造先进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 2、要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推进智能制造技术的集成应用及其制造模式。 要部署实施一批跨企业(行业/区域)、企业级、车间级和制造单元级等不同层次智能制造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示范,推进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推广流程智能制造、离散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远程诊断与运维服务等新型制造模式。 3、要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的智能化。 要围绕离散制造全生生命周期活动的智能化发展需求,部署实施基于工业互联网群体智能的个性化创新设计、协同研发群智空间、智能云生产、智能协同保障与供应营销服务链等应用示范;围绕流程制造全过程、全流程活动的智能化发展需求,部署实施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流程工业智能感知、智能建模、智能控制、智能优化与智能运维等应用示范;围绕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提升我国制造业自主设计创新能力的重大需求,部署实施服务于从概念创意到研发、生产、试验、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大数据智能创新设计和群智众创设计等典型示范。 4、要加快建立和发展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我国自主的智能制造技术、标准、使能产品和系统运营等产业。 要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研究突破智能制造系统总体技术架构、智能化制造服务的商业模式、智能管控的集成互联技术、智能制造安全与评估体系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等智能制造系统总体技术;研究突破面向智能制造大数据的网络互连技术、智能资源/能力感知和物联技术、智能资源/能力虚拟化和服务化技术、智能服务环境的构建/管理/运行/评估技术、智能知识/模型/大数据管理分析与挖掘技术、人机共融智能交互技术等智能制造系统平台技术;研究突破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管理、智能试验、智能保障等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智能化和全过程、全流程智能化等关键技术;进而建立相关的标准体系。 要围绕“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应用领域,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智能产品(能够自主智慧地完成本身任务的产品)及智能互联产品(能够形成互联生态的智能产品);研发系统软件、平台软件、应用软件等智能工业软件,以及智能材料、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床、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3D打印机等支撑智能设计/生产/管理/试验/保障的硬软件使能工具;研发不同层次智能制造系统构建与运营的技术与工具;进而形成我国自主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 我们坚信在规划的指引下,在举国上下的齐心努力下,基于新一代人工能技术发展中国的智能制造必将加快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