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全球海洋变暖报告发布:海洋增暖“又双叒叕”破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1-15
  • 1月1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共建单位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美国国家环境信息中心等全球14个研究单位23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AAS)以Letters的形式发布了国际首份2021年海洋变暖报告。新数据表明:2021年海洋升温持续——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同时,地中海、北大西洋、南大洋、北太平洋海区温度均创历史新高。

    全球变暖90%以上的热量储存在海洋中,且相比常用的地表温度等指标,海洋热含量受自然波动的影响小,成为判断全球是否变暖的最佳指标之一。最新IAP数据表明,2021年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吸收的热量与2020年相比增加了14乘以10的21次方焦耳,这些热量相当于中国2020全年发电总量的约500倍。而过去80年中,海洋每一个十年都比前十年更暖;并且变暖随之引起了一系列严峻后果,包括推升全球海平面、降低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效率、增加海洋热浪发生概率、强台风/飓风更多、极端降雨更多等等,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

    报告还指出,海洋变暖在南大洋、中低纬度大西洋、北太平洋等区域更为剧烈。为探究其原因,作者使用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地球系统模型(CESM)的独立强迫实验,揭示了不同强迫因子对海洋变暖的贡献。实验表明,温室气体增加是驱动海洋变暖空间结构的主要原因,此外工业和生物气溶胶、土地利用等对海洋变暖也有一定的影响。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海洋对大气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较为缓慢和滞后,过去的碳排放导致的海洋变暖等影响将持续至少数百年之久;这一现象凸显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团队指出,需要充分将海洋变暖的影响纳入气候风险评估、气候变化影响和应对当中。

    研究团队同时发布了两个国际机构的2021年海洋热含量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IAP/CAS海洋观测格点数据,以及来自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NOAA/NCEI)的NCEI格点数据。数据下载链接:http://www.ocean.iap.ac.cn/,http://msdc.qdio.ac.cn/,https://www.ncei.noaa.gov/products/climate-data-records/global-ocean-heat-content。   

    论文作者团队包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里京、V. Gouretski、谭哲韬、朱江;美国圣-托马斯大学J. Abraham;美国大气研究中心K. Trenberth(AGU/AMS/AAAS会士)和J. Fasullo;美国宾州州立大学M. Mann(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国家环境信息中心团队T. Boyer、R. Locarnini、A. Mishonov、J. Reagan;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李元龙、张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于福江、陈幸荣、万莉颖;意大利国家新技术中心F. Reseghetti;意大利国立地球物理与火山学研究所S. Simoncelli;河海大学宋翔洲;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陈更新。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4204040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2017YFA06032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6202)、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COMS2019Q0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Cheng, L. J., J. Abraham, K. E. Trenberth, J. Fasullo, T. Boyer, M. E. Mann, J. Zhu, F. Wang, R. Locarnini, Y. Li, B. Zhang, Z. Tan, F. Yu, L. Wan, X. Chen, X. Song, Y. Liu, F. Reseghetti, S. Simoncelli, V. Gouretski, G. Chen, M. Mishonov, J. Reagan, 2022: Another record: Ocean warming continues through 2021 Despite La Ni?a Conditions. Adv. Atmos. Sci..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376-022-1461-3.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1/t20220113_6339962.html
相关报告
  • 《2021年全球海洋变暖报告发布 海洋增暖破纪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9
    • 1月11日,国际首份《2021年海洋变暖》报告发布。报告指出,2021年海洋升温持续,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同时,地中海、北大西洋、南大洋、北太平洋海区温度均创历史新高。 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4个研究单位23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共同编写。 全球变暖90%以上的热量储存在海洋中,海洋热含量变化是判断全球是否变暖的最佳指标之一。最新数据表明,2021年,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吸收的热量与2020年相比增加了14×10^21焦耳,大约相当于中国2020年全年发电量的500倍。过去80年中,海洋每一个十年均比前十年更暖。 海洋变暖在南大洋、中低纬度大西洋、西北太平洋等区域更为剧烈。研究发现,温室气体增加是驱动海洋变暖空间结构的主要原因,工业和生物气溶胶、土地利用等对海洋变暖也有一定影响。 此外,海洋对大气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较为缓慢和滞后,过去碳排放导致的海洋变暖等影响将持续至少数百年之久,这一现象凸显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团队指出,需要充分将海洋变暖的影响纳入气候风险评估、气候影响和气候变化应对当中。
  • 《NOAA发布《2019年度北极报告》》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2-10
    • 2019年12月10日,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2019年度北极报告》(Arctic Report Card 2019)指出,由于持续性升温和海冰的减少,北极生态系统和社区正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2019年北极报告》特别关注白令海地区,冬季海冰的减少说明了突变和极端变化的可能性。 报告的主要结论包括: 1温度 ①2018年10月-2019年8月,北纬60°以北地区的年平均地面气温是自1900年以来第2高的温度。不断升高的气温正在驱动北极环境的变化,从而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影响生态系统和社区。②在波弗特海、楚科奇海、拉普捷夫海和巴芬湾,2019年8月平均海面温度比1982-2010年8月的平均温度高1~7 ℃。③2019年南部大陆架的海温达到破纪录的高值。白令北部陆架的底部温度于2018年11月首次超过4 ℃。 2冰和积雪 ①格陵兰冰盖正每年失去近2670亿吨冰,目前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约为每年0.7mm。②自1979年有卫星观测以来,北极海冰面积在2019年夏季达到第2低值。海冰的厚度也有所减少,导致冰盖更容易受到大气和海洋温度升高的影响。③2019年5月,北美北极地区的积雪达到过去53年来的第5低纪录。6月的积雪达到第3低纪录。 3苔原和多年冻土 北极的苔原绿化持续增加,特别是在阿拉斯加北坡、加拿大大陆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估计整个北极地区的多年冻土每年净释放出3-6亿吨的碳。 4生态系统 ①卫星估计显示,在北极9个地区中,有7个地区的海洋初级生产力高于长期平均水平,巴伦支海和北大西洋是仅有的2个低于平均值的地区。②野生动物种群显示出了压力迹象。例如,自1980年以来,加拿大北极地区象牙海鸥的繁殖种群减少了70%。③白令海和巴伦支海域的亚北极和北极鱼种分布向北移动,这与海冰的损失和底层水温度的变化有关。 5当地社区 白令海社区的土著居民指出,由于北极变暖,人们获取自给性食品的机会在减少,对狩猎和捕鱼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同时,多年冻土的融化更加频繁,更严重的风暴潮正日益威胁其房屋、学校、机场和公用事业。 ( 摘自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刘燕飞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