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 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11-10-21
  •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是全国第一家从事环境保护的科研机构。她的前身是1957年成立的建工部市政研究所,1973年改名为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1994年正式改为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环科院现有职工200余人。其中,研究员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5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6人,获国家级、市级突出贡献专家8人。 作为我国首批有权授予环境工程硕士学位的单位,历年来北京市环科院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北京市环科院下设:水与生态环境研究所、大气污染防治研究所、固废污染防治研究所、环境政策与规划标准研究所、环境工程设计所、环境技术咨询所、北京市环科环境工程设计所。 以北京市环科院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有: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科技部)、国家环境保护工业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北京)中心(国家环境部)、北京水环境技术与设备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委)。 北京市环科院所属的“北京市环科环境工程设计所”,具有市政行业排水工程专业甲级设计资质、水污染防治工程专项甲级设计资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专项乙级设计资质。北京市环科院还具有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咨询甲级资格证书、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甲级资质,以及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工程咨询甲级资质证书。
  • 原文来源:http://www.cee.cn/
相关报告
  •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发力推进共建工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27
    • “量子院将以国家使命为己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整合北京量子信息领域各种优势资源,为承接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做好准备。”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薛其坤在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召开的共建工作推进会上表示。 会上,量子院共建工作组介绍了量子院科研人员兼聘、仪器设备共享以及科研项目的推进情况。去年12月24日,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签署《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一年来,在各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下,量子院与共建单位积极落实合作框架协议,在人员双聘、设备共享和科研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据介绍,量子院在人才兼聘方面,第一批94名兼聘科研人员已落实到位。兼聘科研人员平均年龄42岁,其中8位院士作为量子院领军科学家,29名教授及45名研究员作为学术带头人,其他副教授及副研究员作为学术骨干。兼聘队伍里共有60位获得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相关人才计划、科技部相关人才计划、青年千人等称号;仪器设备共享方面,该院积极推进现有资源虚拟化共享,首批共享设备共计127台(套),价值2.87亿元,多数仪器设备技术指标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科研项目方面,根据量子院的战略研究方向,该院与共建单位共同凝练项目,经专家评估后,确定研究课题,覆盖低维量子系统、拓扑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超导量子计算、量子材料与器件等重点领域。 薛其坤重点从专家顾问委员会和科研团队、管理团队组建,科研和学术交流,以及规章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总结了量子院一年来的工作进展。他指出,量子院取得的进展和成绩,离不开北京市、科技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市科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人才工作局等部门和海淀区的大力支持,以及各共建单位的通力协作。 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对量子院一年来的工作特别是共建工作表示充分肯定。他指出,当前全市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各方面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科创中心工作将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支持重大科学发现和关键技术突破,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他表示,市科委等相关部门将在量子院科研经费、人才引进、未来布局等方面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他希望,量子院要大胆创新,依托量子院的平台,与共建单位共建、共商、共享,吸引各共建单位以及全球的顶尖科学家及科研团队来量子院发展,将量子院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 会上,颁发了量子院兼聘教授(研究员)证书,签订了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协议。量子院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代表、兼聘教授(研究员)代表分别做了交流发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副所长顾长志、半导体所副所长杨富华、百度量子计算研究所所长段润尧,以及量子院兼聘科研人员、工作组成员、各共建单位仪器设备主管部门负责人等参会。 尹浩院士、龚旗煌院士、孙昌璞院士、苏刚副校长等量子院理事,以及房建成院士、沈保根院士、夏建白院士出席会议。
  •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水生态与环境研究所》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11-10-21
    • 主要探讨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规律,提出评价河流健康的指标及方法体系,揭示河流、湖泊水质变化的产生机理,建立水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体系。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为解决我国河流污染和水生态系统退化提供指导。其核心目标从科学上来讲是要揭示流域水、生态、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控制机理与过程,从工程上来讲是要建立流域水生态修复和管理决策的支撑工具。 争取经过5-10年努力,水生态与环境研究所在生态水文过程、河流修复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一流;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土污染控制与治理的产品和装备;构建生态流域各子系统,主要包括流域水土污染与控制子系统、流域水文生态子系统以及流域社会经济子系统,并通过各子系统的耦合研究,建立生态流域科学的理论框架与数字化平台,为流域综合管理和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水利、环境、地理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基地和我国优秀人才的培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