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K+5G!Mini LED将在显示行业迎来爆发期》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2-15
  • 近年来,LED显示行业加速发展,显示技术不断地成熟并加速迭代,尤其是Mini/Micr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的发展为显示领域创造了更多想象的空间,产业势必引来新一轮爆发,为消费者带来新一轮视觉盛宴与观看体验。

    无疑,MiniLED是2019年行业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从显示屏新品发布,到各大展会展品,MiniLED的身影随处可见,备受推崇。各大厂商对MiniLED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纷纷加大布局以抢占市场先机,终端品牌厂商也希望藉由MiniLED提升产品的整体档次,有报道称苹果多款配备MiniLED的中尺寸高阶产品正蓄势待发,MiniLED将在苹果中尺寸显示器产品创新中扮演关键技术角色!

    MiniLED前景广阔,成各厂商开发重点

    作为提供显示和背光源的核心器件,MiniLED不仅可以实现曲面显示及超薄应用,而且在宽色域、HDR显示、动态区域调节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前景广阔。

    根据LEDinside数据显示,下一代MiniLED背光技术将是各家厂商的开发重点,预估至2023年MiniLED市场规模达10亿美元。其中显示屏应用成长速度最快,2018年-2023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超过50%。

    8K+5G带来市场新机遇,推动显示产业发展

    事实上,未来几年整体的MiniLED产值有可能远超预计的数值,而这一切源于两个关键词:8K与5G。

    2019年3月,工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明确提出将按照“4K先行、兼顾8K”的总体技术路线,大力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和相关领域的应用。

    8K已成行业所趋,这也恰好符合消费升级趋势。事实上,消费者对显示屏清晰度和分辨率的追求始终未曾停歇,从2K到逐渐普及的4K,再到如今的8K。再加上医疗健康、影视娱乐、安防监控、工业可视化、智能交通等超高清新业务对8K高清显示的需求激增,意味着8K的市场需求未来将有大幅度增长空间。

    此外,在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这意味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网络全面应用的时代即将到来。

    5G网络的特点是高速度、低时延、高可靠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5G为8K视频实时传输提供了高速通路,8K为5G超高速带宽提供了巨量数据流量的载体与展示平台。5G+8K,相辅相成,将会成为一股推动显示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MiniLED量产利好产业,拓展新型应用场景

    2019年被认为是MiniLED量产元年。MiniLED的量产为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一方面,MiniLED的量产可消耗大量LED芯片。将MiniLED导入LCD背光源后,直下式的分区数将做的比以往更多且更小,能更进一步提高LCD显示的HDR表现。相比较传统的直下式背光LCD显示,MiniLED背光将会使用更多数量的LED芯片。

    更重要的是,MiniLED的量产拓展了新型显示应用。根据LEDinside最新报告《2020全球LED显示屏市场展望-企业会议、销售渠道与价格趋势》显示,随着LED显示屏于高端零售、会议室、电影院等细分商用显示市场需求增加,预估2019~2023的年复合成长率为14%。随着未来超小间距趋势的持续发酵,预估LED小间距显示屏2019~2023年年复合成长率将达27%。

    MiniLED助力LCD显示,充分满足高端消费市场需求

    LCD显示技术从出现至今,已历经20余年。作为LCD(液晶)显示的“幕后功臣”,背光源在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发展中更新换代。从最初的CCFL背光到SMDLED背光、量子点背光,再到如今的MiniLED背光。背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LCD的显示效果不断提升,消费者可以体验更高品质的显示效果。

    相比于传统LED背光源,作为当前最新LCD背光技术的MiniLED背光拥有更多优势,适合高端液晶显示器解决方案,可充分满足高端消费市场的需求。

    MiniLED的优势主要在于MiniLED背光封装采用倒装MiniLED芯片直接实现均匀混光,无需透镜进行二次光学设计,由于本身芯片结构小,利于将调光分区数(LocalDimmingZones)做的更加细致,从而达到更高的动态范围(HDR),实现更高对比度的效果;另一方面,还能缩短光学混光距离(OD),以降低整机厚度从而达到超薄化的目的。

    此外,MiniLED背光可结合LocalDimming技术根据电视信号中画面各处的亮暗场,实时控制对应背光区域的开关及亮度调节,使画面中黑色更黑,白色更白,对比度更强,更有渲染力。

    国星光电重磅推出MiniLED新品IMD-M05

    由于MiniLED显示技术的发展前景备受看好,国际显示巨头等纷纷入局,加大研发投入,MiniLED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作为MiniLED的领先者,国星光电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在MiniLED市场上不断地稳步前行。

    在今年的荷兰ISE2020展上,国星光电重磅推出MiniLED显示新产品——IMD-M05。该产品采用矩阵式集成封装(IMD)方案,1010的长宽尺寸下集成了12颗全倒装LED,像素间距为0.5mm,采用Flip-Chip芯片薄型化全黑封装,拥有极致对比度和超高亮度,可无缝拼接实现4K(102吋)、8K(204吋)。

    IMD-M05的发布标志着MiniLED显示正式迈入100吋级的超高清时代!

    未来,国星将继续聚焦MiniLED领域,始终坚持围绕“技术高精尖化、市场国际化、生产规模化”的战略部署,紧抓5G技术风口,积极投身参与8K视觉革命,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积极储备前沿技术,致力于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积极推动MiniLED产业化发展。

    全球最大规模的专业视听展——荷兰ISE展已经开幕,国星光电在展位(展位号Booth8-P310)上展示了REESTAR高端器件品牌、MiniLED等产品,国星光电欢迎大家莅临展位并与现场的业务及工程师进行指导交流。

相关报告
  • 《AI与5G大热,芯片半导体行业进入爆发期》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1-19
    • 元旦前后,新洁能、汇顶科技、士兰微、富满电子等多家半导体大厂发布涨价通知函,从而为整个行业涨价提供了注脚。寻根究底,寻求与供应主导着此轮涨价潮。作为高精尖科技的代表,芯片、半导体产业的风吹草动,事关各国国家战略,并吸引了嗅觉灵敏的投资人前赴后继进入芯片、半导体产业,由此,A股芯片板块持续大热的同时,该赛道的投融资热潮也一浪高过一浪。 科技日报记者注意到,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日前发布《近十年我国芯片半导体品牌投融资报告》,分析了最近十年来行业投融资变化,以及盘点最受资本青睐的明星企业。 据了解,近十年,整个行业被披露的总融资额超六千亿,并在2017年达到顶峰。 据了解,近十年来,我国芯片半导体赛道共发生投融资事件3169件,总投融资金额超6025亿元。2017年芯片半导体行业共发生投融资总金额2105亿元,为十年来最高峰,其中1500亿元融资被行业巨头紫光集团一举拿下,国资占据主导地位,成绩瞩目。 去年,该行业共发生投融资事件458起,总金额高达1097.69亿元。 2020年,芯片半导体发生投融资事件458起,拿到融资的企业共计392家,总融资金额高达1097.69亿元,最高融资金额被中芯国际拿下,合计198.5亿元,由国家基金一期、国家大基金二期、上海集成电路和国家集成电路共同注资,皆为国资背景。 资料显示,中芯国际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高科技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 中芯南方、安世半导体以及中兴微电子等企业获得的融资金额同样瞩目。2020年的芯片半导体投融资赛道上,共有16家企业获得总金额超过10亿元融资,其中共计融资事件27起。 科技日报记者注意到,从近十年融资次数TOP10榜单来看,芯原股份以11次稳居榜首,利扬芯片以10次紧随其后。据了解,芯原股份是一家芯片设计平台即服务提供商,为多领域、多种终端提供半导体设计服务。除此之外,地平线机器人、寒武纪等知名品牌的融资次数也榜上有名。 AI与5G仍然是今年的大热门,芯片行业也已进入爆发期,在过去两年都取得了跨越式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芯片半导体赛道共发生A轮以及pre-A轮融资111起,占比约为24%。从这两年的发展来看,获得融资的企业正在变多,总金额也在逐步扩大,芯片行业的未来让人充满想象。
  • 《5G+新基建:国产工业机器人进入爆发期了吗?》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10-10
    • 2020年,5G商用进入加速期,“新基建”的五大支柱成为指挥棒,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其实不是大众,而是工业智能化。中国制造是否能进化为“中国智造”?在美国实体清单、精尖技术的精准打击下,能否实现国产替代?有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危机并存,自主创新、国产替代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在2020第六届恰佩克颁奖仪式,暨第十届中国国际机器人高峰论坛,采访了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大咖。恰佩克奖(The Capek Prize)是由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主办,奖励机器人领域作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结合机器人行业发展的现状,我们通过采访行业大咖,对上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01   局势:欧日美主导,自主研发是核心竞争力   “机器人本身是一个很高大上的行业,却被我们做成了一个组装行业。”——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 李群自动化创始人-石金博(左),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右)   “中国制造”崛起的路径一直是“低价替代”,但工业机器人是高精尖技术的集成,如果追求低价、以量取胜,是没有未来的。正如赵杰所说:“以低价来竞争,如果这样持续做下去,会把机器人行业给毁了”。   什么是可持续的路子?耐住寂寞,自主研发。虽然国内机器人技术基本具备,但机器人产业涉及到整体的工业水平、科研体系、配套产业等等方面,国产品牌仍旧和海外品牌有较大差距。   目前四大家族全球市占率 53%,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由以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 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库卡)为代表,由欧美日韩系的企业占领。   国内市场国产品牌后发但已经占三成,增速不低,但是一些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尤其是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控制器等,这些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机器人本体成本的 60%以上,而主要被欧日把控。   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弯道超车,媒体、资本吹出来的“风口”吸引了大量的眼球、人才和资源倾斜。但制造业不同,实业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喊出来的。   “在这个行业里大家都喊要自主研发,但实际情况是说得多,做得少。李群我每年都会去跟他们交流,我也看到自主研发是研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赵杰所长提及的李群自动化,是极具代表性的工业机器人创业公司。这家创办于2011年的轻量级工业机器人公司,软硬件都坚持自主研发。2017年即估值超10亿人民币,跻身准独角兽行列。   制造业和互联网具有迥然不同的基因,行业周期就是鲜明对比。工业机器人每款新产品在上市前,都要经历至少半年到一年的研发和测试。而对比中国共享单车,从兴起到衰败不过三年。   02   机遇:疫情5G催化,机器人将迎来强势爆发   “机器人行业开始阶段是做集成应用,早期大多是根据应用场景,比如汽车领域。经过这几年不断的努力,国产机器人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 陈家良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陈家良(左),李群自动化创始人-石金博(右)   近两年美国从“实体清单”的封锁,到芯片产业链的精准打击,在全方位的高精尖产业和人才上卡脖子。即便是华为有海思做芯片设计,制造的环节也没有握在自己手上,变数过大。   轻型机器人李群的发展过程,就是经历多年把整个的产品体系梳理出来,用国内供应链实现设计。这背后有一个完整的研发团队,从硬件到软件操作系统的闭环,实际上这就形成了李群的最大优势和壁垒。一个团队,一个产品,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武器,来攻打市场。   有了自主研发的闭环,只需要紧盯市场,快速迭代产品,实际上整个体系的效率会越来越高。   “机器人行业的企业目前大多属于创业型,这就造成了与工业产品需求之间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即如何从创业型企业转变为一个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企业,如何从创业者转变为企业家。”陈家良在访谈中指出国内机器人行业还处于创业阶段,但是已经有了一些推动者和实践者:   “目前李群在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行和实践。他们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做了很大的努力,相信这会对机器人行业的智能制造,有非常的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从最初汽车领域的集成应用,到针对工业各行业的机器人,陈家良认为优秀的公司不但要有好的技术和产品,更要有“人品”。在这个赛道上,对资本引入和企业扩张要有所规划,但不必对资本的追求过于焦虑。   03   挑战:内外双循环,立足国内放眼全球   “为什么要搞机器人自动化?是因为国家也有需要去转型。很多老企业还是用传统的思路去开展,没有自己核心的东西,试图以量来打败对手。”——上海纳博特斯克传动设备有限公司营销总监 宋杰 上海纳博特斯克传动设备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宋杰(左),李群自动化创始人-石金博(右)   今年以来,政策层大力推进内循环,国产替代、自主品牌崛起将迎来契机。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时间,要有耐心沉淀,甚至坐得住冷板凳。   “在中国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量的积累非常迅速,却鲜少有质变。许多进入行业的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却视图通过业务量来打败对手,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宋杰在访谈中提到:   “李群自动化是一家懂得发展指导的企业,无论是驱动一体、软件研发、算法研发,他们都在很有耐心地做实事。这是难能可贵之处……中国应该有更多这样有耐心、愿意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企业。”   李群自动化从上一阶段一开始,对于驱动、驱动运行、软件的研发等等都具有前瞻性,也一直致力于做这个,能够给这一波的工业智能化改造、国产品牌替代提供一些经验。   对于民族品牌的出海,宋杰认为“拓展海外自动化肯定是很好的一件事,但前提是产品质量要过硬,因为这不是一般的民用品、消费品,它是一个中间品、工业品。如果把产品带去海外,就要考虑一个售后成本的问题,如果产品不够稳定,在未来,成本将会拖很大的后腿。”   为了解决出海成本过高、模式过重的问题,李群的海外策略是,找各地的合作伙伴,跟当地合作伙伴输出。用输出产品、输出技术的方式,而不是李群直接去投产。   过去几年,李群在向韩国和东南亚都建立了渠道。从目前他们的反馈上,中国的品牌在国外也有机会,很多人愿意尝试中国的品牌。   04   征途:先研发后销售,技术路线催生工匠精神   “德国的工匠精神不是一上来就有的,一定是工业水准和整个社会的普世价值观需要这件事,做了这件事能够得到认可和回报,大家自然就做这件事情。”——李群自动化创始人,石金博   中国并非没有工匠精神。在航天、重工某些领域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只是当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前四十年,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太多机会,不需要追求极致,就可以快速变现。   “快速发展的时代给每个人的机遇,又使大家貌似忽略了对这种精益求精的这种工匠精神的追求,我还是坚信坚持做一件事情,然后把它做到精益求精,它终究会有变现的一天。”李群创始人石金博在访谈中说道。   在论及最关键的问题时说,石金博认为最主要还是人的问题。在应对市场过程中,需要快速补齐团队,快速应对没有碰到过的问题,甚至要发现没有处理的问题,之后怎么去把它给解决掉。建立一支能打的团队,非常重要。   工业机器人是B2B的模式,其好处在于一旦应对了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就有了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间,横向、纵向都有。在研发投入之后,再不断开拓市场,不断补充研发,进行迭代,形成优势。   同时,5G的发展也将催化全新的自动化产品,也将为智能化提供很好的通路保障,产生的机会。5G技术布局,也是自主品牌的机会。   05   自主品牌,行稳致远   国产机器人经历过投资者、机构们的意兴阑珊,也吃过客户的闭门羹。但工业机器人赛道上,海外已经有了四大家族、四小家族,国内需求开始井喷,必然跑出新的“四小龙”。   每个产业的周期和风格不同。相比于近几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工业机器人的攻坚和扩张,没有镁光灯,没有大肆吆喝,没有风口上的猪,有的只是稳扎稳打,持续突围。   中国经济大环境已经经过了快速增长期,很多赛道从蓝海转为红海,降本增效、品牌创新是下十年的主流。面对未知风险,回归客观规律和商业常识,正如李群创始人石金博所言:   “我最终目标是实现它,而不是说我立了一个东西,然后去包装去卖。要实现它,那就必须按照实现它的客观规律是什么去做,那这个过程里面你要面对的不安定,困难、风险,你就是面对他,绕不开。除非想放弃不做了,才可能绕开。”   下个十年,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才能把握住长期机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