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电力发展主基调:重视绿色及高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yangrui
  • 发布时间:2016-11-09
  •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11月7日正式发布了《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 这份新出台的规划从供应能力、电源结构、电网发展、电力体制改革、民生用电保障、节能减排、科技装备发展、综合调节能力8个方面绘制了电力发展"十三五"蓝图。规划期为2016年到2020年涵盖了水电、核电、气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各类电源和输配电网。 《规划》指出、 在供应能力方面、 预计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达6.8到7.2万亿千瓦时、 年均增长3.6%到4.8%、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0亿千瓦、 年均增长5.5%、 人均用电量达5000千瓦时左右、 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城乡电气化水平提高、 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7%。在电源结构方面、 到2020年、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7亿千瓦左右、 比2015年增加2.5亿千瓦左右、 占比约39%、 提高4个百分点、 发电量占比提高到31%; 气电装机增加5000万千瓦、 达到1.1亿千瓦以上、 占比超过5%; 煤电装机力争控制在1...

相关报告
  • 《白洁:以创新驱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3-25
    •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中,提出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为此,同年2月,国家发改委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将着力打造“一道两廊三群”模式,即大力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发展沿江三大城市群,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迈上新的台阶。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长江经济带建设既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同时又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走廊,可以说,创新发展是实现“保护”长江与“开发”长江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驱动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就目前情况来看,长江沿边各省市均面临产业同质、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加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同时还要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要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更好地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2015年,国务院决定将中央财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央基建投资资金等合并使用,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大型金融机构等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形成总规模400亿元的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借此契机,上海、江苏、湖南等省市纷纷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助推新兴产业发展。2015年,重庆市设立了约800亿元战略性 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湖北省设立了规模2000亿元左右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均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 (二)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沿江各省市都将智能制造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重点,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譬如上海率先发布了《关于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但相比上海,沿江各省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各有差异,因而在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时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特别应重视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以及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设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的应用,以推进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沿江传统优势行业的智能化改造,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优先发展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现代物流、航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必须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家庭服务、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2015年10月,沿江11省市旅游部门共同签署了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合作宣言,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强化旅游服务,形成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共同把长江旅游群整合打造成为国际黄金旅游带。 二、充分发挥创新示范区的平台作用 (一)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5年,国家发改委研究形成《支持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大力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是具战略意义的一着棋。但仅此还不够,同时,还应围绕加快建设步伐将上海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吸引全球人才到沪创新创业。为此,上海持续推出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更加开放的国内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意欲将上海打造成科学研究、产业创新发展、开放合作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四大高地”,达到引领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之目的,以上海为龙头,引江人海,牵动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 (二)推进安徽[合(肥)芜(湖)蚌(埠)]、四川[成(都)德(阳)绵(阳)]和湖北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确定的八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长江经济带占据4席。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目的,在于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的关键,引领、示范和带动全国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形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动力。借此东风,上海、安徽(合芜蚌)、四川(成德绵)和武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按照《总体方案》要求,2016年将全面推进落实试验区域的改革部署,开展阶段总结评估,对成熟的改革举措将及时向全国推广。 (三)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 目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11个,包括长江经济带中的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苏南、长株潭、成都、杭州等高新区。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示范区与其他地区共建科技园区,以有效发挥示范效应,促进协同创新。目前,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在宜昌、黄石、咸宁、孝感、黄冈等地建立了30多个“园外园”。东湖高新区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及工作协调机制,在规划编制、科技创新等方面对“园外园”进行帮扶和引导,实现“园区同规、项目互动、产业互联、信息互通”,有效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三、创新产业分工协作机制 (一)探索设立区域合作引导基金 鼓励和支持设立由政府出资的区域合作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本投人区域合作重点项目。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拓宽项目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资金、智力、产品等优势,在促进区域合作的重大项目建设、合作规划编制、推进产业承接转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探索建立区域产业链条上下游联动机制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产业能级沿长江流向呈现递增趋势,要素丰裕度则沿长江流向递减。上、中、下游之间应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探索建立产业链条上下游联动机制,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形成高效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重点推进安徽皖江城市带、湖北荆州、重庆沿江地区、湘南和江西赣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3个城市群实现有效衔接和要素流动,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平台作用,引导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和分工协作,促进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探索建立科技合作与协同创新机制 长江沿线各大城市中国有企业众多,高等学校及其专业布署齐全,科研所林立。因而,推动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跨区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基地,不但可能,而且可行,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互利共赢。具体而言,则应大力支持区域间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基金,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借以推动区域间围绕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医疗健康及产业发展等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共享创新成果。鼓励长江下游发达省市与中上游省份合作创新,探索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 《邓宏兵:强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3-25
    •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髓,以共同的思想理念和认知为前提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第一,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庆讲话精神,旗帜鲜明地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旋律,推动深层次的绿色发展改革是全面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路径,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长江经济带要走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讲话精神指明了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核心精髓和方向。 第二,必须统一思想,深刻认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新常态特征。“绿色发展”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绿色发展”已贯穿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全过程,“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不断创新。 第三,必须实现思维方式大转变。要真正转变思维方式,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价值必须得到汄同,并扎实推进思维方式转变和价值认同的深化工作。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市场导向、坚持民生目标。 二、加强理论研究,建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理论体系 第一,在资源与环境面临严峻挑战,自然资源处于消耗的“天花板”这一大背景下,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历史发展特点,明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现状,梳理不同区域绿色发展状态,明确新常态下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背景、意义与紧迫性。 第二,现有关于绿色发展研究的理论支撑主要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循环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对国内外绿色发展的进展进行总结分析,结合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实际、构建绿色发展理论体系意义重大。 第三,绿色发展问题不仅是关系到什么是绿色发展的理论问题,更是发展方式如何转变、能源利用效率如何提高的实际应用问题。 第四,绿色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推进绿色发展,通过学习、研究国外区域绿色发展模式,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模式提供经验借鉴,同时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模式选择提供依据。 三、以生态产业为突破口,夯实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经济基础 目前,世界产业模式正在经历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再向生态产业发展的趋势,生态产业是最有希望从根本上改善经济与环境间深刻矛盾的产业形式,因而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产业形式。 第一,合理引导生态农业发展。全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加快长江经济带现代水利建设,加大农产品附加值,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经济、精品农业,拓宽农业发展思路。 第二,科学引导生态工业发展。一是要率先疏浚长江经济带航运主通道,打通城市间运输通道。同时要大力整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严禁废水、废渣向长江排放。二是要鼓励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清洁生产、循环生产,向绿色可持续生产企业转型。三是要利用流域内产业集聚特征,改造传统产业园,大力建设生态工业园。重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进一步融合。 第三,正确引导生态服务业发展。比如,生态旅游就是生态保护和生态开发的有机结合,要大力发展。 四、破解发展制度障碍,以体制改革为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第一,破解绿色发展制度障碍、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制度体系。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制度障碍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具体的强制性制度较多,而自发性制度相对不足;规章制度条块化和部门性化,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综合性观念层面的制度供给不足。 第二,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包括绿色监管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移民制度、水系山脉生态管理区划制度、碳排放交易制度、生态文明政绩考核制度等等。 第三,创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包括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消费绿色化、绿色产业发展、国土空间优化、科技创新驱动、政绩考评体系、生态法治建设等等。 五、正确认识长江经济带绿色区情,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质量 第一,要正确认识长江经济带绿色区情,差异化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区域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差异导致整个流域在发展过程中不均衡,对不同区域绿色发展状况和基础要进行综合评价,认识客观存在的空间差异特征,据此提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差异化战略和突破口。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点是中上游发展和保护以及上中下游的协调。 第二,长江经济带发展不仅要速度,更要质量,绿色发展的核心是质量,要强化质量意识,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质量。真正做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而不能牺牲环境带来发展。 六、真正做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帶生态安全 第一,科学认识生态安全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内在关系与相互作用机理;客观评估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现状与问题;科学分析生态安全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进程中的效应与约束。 第二,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功能区建设与研究。一是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功能区建设现状和问题,探讨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功能区建设路径。二是加强流域重点生态敏感区保护,加大太湖、巢湖、鄱阳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有条件时,可探索建立沿江国家公园。 第三,建立、完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以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省际利益协调机制、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区域资源配置机制、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产权交易机制为重点。推动长江经济带建立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协调上中下游地区排污指标,通过市场化的《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合同》,试行收取交易费用制;探索碳汇交易补偿机制,争取国家支持在江西设立中国南方森林碳汇基金,推进碳汇造林和碳减排指标有偿使用交易,探索长江流域下游发达地区向上游欠发达地区购买碳排放指标,以抵消下游地区的减排任务;以节能减排交易所为基础,以产权交易共同市场为平台,建立统一的排污权、碳排放交易市场。 第四,关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和管理。关于这一点,应研究长江经济带重点水体水质监测和综合治理问题、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污染治理区域联动机制问题、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等,以实现综合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