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应力与海洋酸化相互作用对珊瑚钙化的影响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1-19
  • 2021年1月8日出版的《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Maxence Guillermic教授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热应力通过削弱对钙化流体化学的控制,降低了枝状珊瑚(pocilloporid属)对海洋酸化的恢复能力。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多样和最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而人为因素引起大气CO2气体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海洋变暖和酸化,已威胁到这些珍贵的生态系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热应力导致珊瑚白化事件频频发生。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OA)也可能损害珊瑚钙化。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热应力和OA共同作用对珊瑚钙化危害的影响最为强烈,但对二者相互作用机制仍缺乏认识,这对预测未来全球变化下珊瑚生存至关重要。

    本项研究使用了两种方法(微电极和硼地球化学法)来测量钙化液的pH(pHcf)和在不同温度及pCO2条件下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和Stylophora pistillata的碳酸盐化学特征。研究记录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的pHcf,揭示了两种珊瑚都可以通过提高pHcf和文石饱和状态(Ωcf)来支持钙化,从而在珊瑚最佳生存温度(28℃)下应对OA。但在31℃时,没有一种珊瑚能像在28℃时那样提高pHcf和Ωcf来应对OA,同时在不论在何种pH条件下,它们都不能保持基本的钙化速率。这些结果揭示了温度对珊瑚pHcf调节的前所未有的影响,揭示了热应力与OA相互作用对珊瑚钙化的影响机制。

    (傅圆圆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7/2/eaba9958
相关报告
  • 《海洋变暖和镍富集影响造礁珊瑚生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6-05
    • 珊瑚及其共生藻(虫黄藻)对温度变暖的敏感性已受到科学界广泛关注,然而,仅少数研究认为,人为输入物(如金属污染物)已经对许多岸礁产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镍释放现象在现今的沿海生态系统中很常见。 本研究应用底栖室实验,将两种主要的造礁珊瑚—美丽轴孔珊瑚(Acropora muricata)和细枝鹿角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暴露于原位环境和中等镍浓度环境中1小时。同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了于中度镍浓度环境中慢性暴露8周和海洋变暖对美丽轴孔珊瑚的共同作用。原位试验表明,在环境温度(26℃)中,富镍环境刺激两种珊瑚27~47%钙化生长,而对光合作用无影响。相比之下,暴露于较高的镍浓度以及水族箱模拟的高温中,严重抑制了30%美丽轴孔珊瑚(A. muricata)的钙化生长。 本研究总结了慢性镍富集与全球变暖对珊瑚成年生活阶段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强调镍对两种主要造礁珊瑚钙化生长的双重作用:在环境温度下对珊瑚钙化生长有积极作用,但当水温升高时,则会抑制其生长。 解释镍刺激珊瑚钙化的假设之一是镍在尿素酶中起结构作用,可以参与钙化过程。然而,该假设还需要实验来证实。研究发现,我们的数据集表明温度和镍对珊瑚的负面协同作用,对于使得珊瑚的生长速率更低:镍会加剧海洋变暖对A. muricata生长的负面影响。 此项研究集中阐明了金属与海洋变暖的共同效应。然而采矿作业过程或径流中可能会同时释放多种金属。但截至目前,很少有研究关注金属间的相互作用,金属混合物可能会降低或增加其对珊瑚的毒性或生物利用度。因此,在慢性和中度镍输入以及海洋变暖的同时作用下,珊瑚增长率已下降37%,若加之珊瑚聚集区遭受诸如海洋酸化等其他与未来的变暖问题密切相关的威胁,珊瑚则可能会变得更加脆弱。 本研究重要结论: ? 镍可随周围水温变化促进或抑制珊瑚钙化生长。 ? 在环境温度(26℃)下,镍富集可增加两种测试珊瑚种的钙化速率。 ? 热海水和富镍环境使得美丽轴孔珊瑚的钙化生长率降低30%。 (刘雪雁 编译)
  • 《现代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钙化环境控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2-05
    • 珊瑚因其能够建造碳酸钙珊瑚礁系统而具有广泛的生态系统服务。环境变量对珊瑚钙化率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但是由于缺乏现场观测和解释不同性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能力,对其相对重要性的理解有限。基于2年多的百慕大珊瑚礁的监测,研究人员认为,温度是珊瑚群(Porites astreoides和Diploria labyrinthiformis)和珊瑚礁钙化的主要驱动力。基于多模型气候模拟和假设有足够的珊瑚营养,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途径(代表性浓度途径<RCP>2.6)下,百慕大P. astreoides和D. labyrinthhiformis珊瑚钙化率在整个21世纪可能增加,在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途径(RCP 4.5)下,可能维持21世纪的钙化率。这些结果强调了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较少对21世纪百慕大珊瑚礁及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潜在好处。 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一系列生态系统服务。这些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由碳酸钙的净产量来保持的,其中造礁石珊瑚占珊瑚礁碳酸钙总产量的大部分。 珊瑚礁钙化的能量需求最初表明光合作用是珊瑚钙化率的主要驱动因素。然而,珊瑚钙化取决于广泛的环境变量,包括海水温度、海水碳酸盐化学、光照和深度、食物可利用性、养分、水流量、沉积和竞争。尽管实验室试验成功地建立了珊瑚钙化率和独立改变的环境参数(例如温度、光、pH值和相对于文石的海水饱和度、ΩA),探索了在受控实验室条件下或在自然可变现场条件下这些参数的综合效应和/或相对重要性。 测量和建立钙化不同驱动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能力取决于能否在相当长时间内同时充分监测相关特性,并将高度相关和相互依赖的环境因素分开。百慕大珊瑚礁位于北大西洋珊瑚礁的北部边界。由于纬度相对较高(32°N),百慕大的环境参数的季节差异和环境参数的变化要比靠近赤道的珊瑚礁要多。因此,百慕大珊瑚礁为探索珊瑚钙化率与多种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非常好的自然实验室。在2年多期间(2010年8月至2012年9月),现场环境特性(温度、海水碳酸盐化学(溶解无机碳<DIC>)、总碱度(TA)、二氧化碳分压(PCO2)、pHsw、ΩA)、光、叶绿素a和无机营养素)和两个不同的珊瑚礁环境下记录P. astreoides和D. labyrinthiformis两种珊瑚礁的钙化速率。每2-3个月测量Hog reef和Crescent reef珊瑚礁的钙化速率。 (李亚清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