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巨头约翰·迪尔收购美国农业航空影像公司Sentera,精准农业能力升级》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5-29
  • 近期,约翰·迪尔收购总部位于明尼苏达州的农业航空影像公司Sentera公司。通过收购,公司将高分辨率航拍图像整合到其数字平台上。Sentera的技术将被整合到约翰迪尔运营中心,这是一个用于生产者规划和分析田间数据的数字平台。

    收购核心动机:强化数据驱动农业

    约翰·迪尔(John Deere)此次收购美国Sentera公司,核心目标在于整合高分辨率无人机航拍影像,增强其数字农业平台″约翰迪尔运营中心″(John Deere Operations Center)的数据分析能力。

    Sentera的技术优势:兼容主流无人机(如DJI、Parrot等),可快速部署于不同农场。  高分辨率多光谱传感器,精准捕捉作物健康状况、杂草分布及水分胁迫。  FieldAgent软件可生成杂草热力图,并自动生成变量施药处方图,直接对接约翰迪尔的智能喷雾系统(如See & Spray)。  

    运营中心的数据整合:无人机影像将与卫星数据、农机物联网(IoT)数据结合,提供更精准的田间决策支持。  农户可通过单一平台管理种植、施肥、喷药全流程,优化投入并提升产量。

    战略布局解析、补强数字农业闭环:此次收购填补了约翰·迪尔在无人机影像数据采集环节的空白,完善了"数据采集-分析-决策-执行"的全链条数字化能力。Sentera的实时影像技术直接增强了运营中心的田间感知能力。  

    精准农业能力升级:通过整合Sentera的FieldAgent杂草识别算法,约翰·迪尔的See & Spray精准喷雾系统获得更强大的前端感知支持,预计可将除草剂使用效率提升30%以上。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4876.htm
相关报告
  • 《国际·智慧农业周刊#72 | 自主农机、实时土壤监测、室内农业并购、智能授粉等》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8-27
    • 从 Singrow、Soil Action、Rimaco Greens 等新锐企业的融资与新品发布,到 80 Acres与Soli Organic 的行业巨头合并,资本与技术双轮驱动加速落地。与此同时,PowerPollen、Kelly Hills、Halter、Bonsai Robotics在自主化与智能化领域持续突破,覆盖授粉、喷洒、牧场与农机等关键环节。畜牧和数据赛道同样活跃,Optiweigh 与 Intelinair 分别凭借创新硬件与大数据平台登上国际舞台。整体来看,智慧农业正从“概念验证”加速进入“规模化与整合阶段”。 01 | Singrow 完成 450 万美元 A 轮融资,加速种苗、垂直农业与逆向遗传育种全球扩张 → 扩展苗圃、垂直农业与逆向遗传育种三大业务,重点布局东南亚与全球市场。 02 | Soil Action 获 525 万美元融资,打造实时土壤化学分析平台 → 将拖拉机变为实时“土壤实验室”,AI+NIRS 检测养分动态,颠覆传统化验模式。 03 | 80 Acres Farms 与 Soli Organic 战略合并,打造全球最大室内农业网络 → 打造年营收近 2 亿美元的全美最大室内农业网络,结合 AI 环控与有机土壤体系。 04 | PowerPollen 推出 AI 全自主授粉系统,重塑大田作物产量逻辑 → 采用机器视觉+无人车精准喷粉,单操作者可管理集群作业,显著提升产量与效率。 05 | Kelly Hills 推出 SpraySense 与农村自主移动计划(RAMP),双线赋能智慧农业 → AI 驱动农药智能喷洒平台上线,同时 RAMP 计划首推农机自动驾驶合法上路。 06 | Halter 携手美国土地管理局(BLM),270万美元推动虚拟围栏进入公共牧场 → 投入 270 万美元试点,首个落地加州牧场,推动畜牧管理与生态保护并举。 07 | Bonsai Robotics 扩充高管团队,推进 AI优先 的全栈农机自主化战略 → 吸纳 John Deere、OpenCV 等业界领袖,收购 farm-ng 后加速构建全栈农机自治平台。 08 | Rimaco Greens 推出 加压密闭温室系统,打造高能效可持续解决方案 → 专利环境控制技术降低能耗,首个示范场落地加拿大阿尔伯塔省。 09 | Optiweigh 荣获全球大奖,打造无应激畜牧监测新模式 → 实现牛只免捉称重与甲烷监测,提升饲养效率并降低环境足迹。 10 | Intelinair 连续两年获评“年度农业数据分析公司” → AGMRI 平台年处理 500TB 数据,AI 分析全季节农艺实践与产量关联。 1Singrow 完成 450 万美元 A 轮融资,加速种苗、垂直农业与逆向遗传育种全球扩张新加坡植物基因组与精准农业公司 Singrow 宣布完成 450 万美元 A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 Finc Pte. Ltd.、Cyanhill Capital、Pasudeco、Eastern Wind International、Ritz Venture Partners 和 AgFunder。本轮资金将用于加速其三大核心业务:种苗生产、垂直农业与逆向遗传育种,并推动从中国与新加坡向更广泛的东南亚及全球市场扩张。 Singrow 以草莓品种创新起家,已在广州及华北建立繁育和生产设施,并通过气候适应性草莓突破实现了在非传统地区的稳定产出。同时,公司还展示了缩短番红花种植与采收周期的新技术,切入高价值香料市场。 目前,Singrow 已在 中国、印尼、泰国、越南与马来西亚落地,正由区域性供应商向国际市场拓展。AgFunder 高级合伙人 Angela Tay 表示,Singrow 的平台已到达全球化扩张的拐点,展现出强大商业化潜力。 【农业科技侠评论】 Singrow 的模式体现了 “基因+设施+市场” 的三位一体战略:通过遗传改良实现气候韧性,通过垂直农业保障稳定产能,再借助区域扩张形成规模化商业逻辑。尤其是草莓与番红花两类高附加值作物,验证了其“从小品类切入口”的路线。未来关键在于如何在全球市场中构建差异化供应链优势,避免与传统设施农业形成同质化竞争。 2 Soil Action 获 525 万美元融资,打造实时土壤化学分析平台位于怀俄明州的农业智能初创公司 Soil Action 宣布完成 525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 R7 Partners 领投,Climactic VC、Dolby Family Ventures、Ponderosa Ventures、怀俄明大学基金会及 Ag Ventures Alliance 等参投。本轮资金将用于扩大美国大田作物区的试点验证、加速模型研发与部署,并推进与农机厂商及农资平台的合作。 Soil Action 的创新在于将传统昂贵、滞后的土壤检测实验室“装进拖拉机”。该公司通过 近红外光谱(NIRS)+机器学习模型,可在拖拉机作业过程中实时检测土壤中养分的化学形态与可利用性,生成动态的田间养分地图。与传统化验室动辄数周的滞后不同,这一设备售价仅约 1 万美元,能在田间即时反馈氮素等养分信息,帮助农户减少施肥盲目性与浪费。 联合创始人兼 CEO Nate Storey 表示:“农民不需要更多数据,而是需要在正确的时刻获得正确的数据。我们正在用一台装在拖拉机上的边缘计算设备替代百万美元实验室。” 目前,Soil Action 已在爱荷华州北部与多类土壤环境的农户开展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其模型在养分预测的准确度上显著优于传统方法,尤其在退化或差异较大的土壤中表现突出。 【农业科技侠评论】 Soil Action 将 土壤检测实验室实时化、田间化,这意味着精准农业从“后验分析”走向“实时决策”。这一技术若能规模化普及,将重塑施肥逻辑,推动 精准养分管理 真正落地。同时,它也代表着农业传感+AI 模式从“作物表面”延伸至“地下生态”,为碳信用、土壤健康监测等未来应用打开新空间。 3 80 Acres Farms 与 Soli Organic 战略合并,打造全球最大室内农业网络美国室内农业两大头部企业 80 Acres Farms 与 Soli Organic 宣布战略合并,新公司继续沿用“80 Acres Farms”品牌,总部设在俄亥俄州汉密尔顿,预计首年营收接近 2 亿美元。合并后公司将具备覆盖全美的全国化能力,依托 7 个分布式垂直农场,年产量可达 1500–2000 万磅新鲜农产品,零售覆盖 1.7 万家门店,产品涵盖沙拉、香草、番茄和微菜,服务零售、便利与餐饮全渠道。 技术与模式互补 是此次合并的核心价值:80 Acres Farms 依托 GroLoop? 自动化与 AI 驱动平台,实现环境精准控制、AI预测与供应链优化;Soli Organic 则凭借 有机土壤体系与数十年农艺经验,突破水培局限,生产更高品质、更低成本的 USDA 有机认证产品。这意味着,未来零售端将获得既差异化又稳定的有机认证供货,同时提升作物风味和产量。 资本层面,合并延续了 80 Acres 的扩张路径:年初完成 1.15 亿美元融资 并收购 Plantae Biosciences 切入植物遗传学领域,如今再整合 Soli 的有机土壤体系,形成从育种到零售的全链条闭环。业内称之为“室内农业的 Costco 时刻”,标志着行业从资本试水迈向整合阶段。 不过,合并后的 80 Acres Farms 仍面临挑战:高投入与长周期的盈利压力、基因改良的商业化风险,以及 Bowery、Plenty 等竞争者的资本与技术实力。正如 CEO Mike Zelkind 所言,行业下半场“比拼的不再是概念,而是执行、效率与结果”。 【农业科技侠评论】 本次合并是 室内农业由分散走向集中化的里程碑,既代表资本对差异化战略的认可,也预示行业未来将从“拼融资”转向“拼效率与差异化”。80 Acres + Soli 的组合有望重塑美国室内农业版图,但要真正兑现规模效应,关键在于能否跑通盈利模型与稳定供应链。 4 PowerPollen 推出 AI 全自主授粉系统,重塑大田作物产量逻辑PowerPollen 正式发布其新一代自主化授粉系统,集成 AI、机器视觉与精准喷施技术,实现对花粉分布的实时优化。该系统在田间首次对外演示,吸引了种植者、投资人及政府官员的现场观摩。 与传统人工或机械化授粉相比,PowerPollen 的自主平台具有显著优势:产量提升:优化花粉利用效率,单产提升幅度最高可达 2 倍;资源节省:花粉用量减少一半以上;劳动力节约:多机协同可由单人监控,大幅降低季节性用工依赖。PowerPollen CEO Carl Cox 表示:“这是首次将 AI 与全自主化应用到授粉环节。我们不仅仅是机械化授粉,而是通过精度、数据与自动化结合,为农业最长期的产量瓶颈提供了全新解法。” 此次发布的自主授粉单元与公司现有的端到端授粉平台无缝衔接,该平台涵盖花粉收集、长期保存、监测与应用。凭借这一整合体系,PowerPollen 能在小农地块与大规模农场间灵活适配,支持不同规模种植者提升授粉效率与产量稳定性。 【农业科技侠评论】 授粉是产量决定性环节,长期受制于自然环境与人工限制。PowerPollen 的 AI 授粉平台为大田作物提供了一条全新路径:通过算法与自动化控制花粉利用率,不仅缓解劳动力紧缺,更可能直接改变种业与粮食安全的基础逻辑。 5 Kelly Hills 推出 SpraySense 与农村自主移动计划(RAMP),双线赋能智慧农业美国农业科技公司 Kelly Hills 在第二届田间展示日上宣布两项重磅举措:AI驱动的智能喷施平台 SpraySense 与 农村自主移动计划(RAMP),全面提升作物保护与农村物流效率。 SpraySense:AI+无人化喷施的闭环解决方案 SpraySense 源自 Kelly Hills 的加速器项目 The Forge,整合了 航拍影像、气象数据、病害风险模型与农艺算法,为农户提供“何时、何地、如何喷施”的实时决策。与 Pyka、Yamaha 等合作伙伴的无人喷施系统相连,实现从 AI推荐 → 无人机执行 → 效果验证 的闭环管理;初期聚焦 杀菌剂应用,未来将扩展至肥料、生物制剂、除草剂和杀虫剂等更多投入品;CEO Lukas Koch 表示,这一方案起初是解决喷施时机问题,但其影响力远超预期,最终演化为独立产品。RAMP:让无人农机合法上路 同期发布的 Rural Autonomous Mobility Program(RAMP) 是全美首个让无人农机在公共道路合法运行的项目,由 Kelly Hills 联合 Sabanto、堪萨斯州交通厅、堪萨斯州农业厅与堪萨斯州立大学 推动。在现场演示中,一台 Sabanto 自主拖拉机 与无人机协作完成播种任务;该计划旨在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与农机高资本开支,探索“一台设备完成多场作业”的新范式;Sabanto CEO Craig Rupp 指出,传统农机融资体系“低效且沉重”,而自主化可让用户以 1/3 的资本投入完成同等工作。SpraySense 强化了投入品管理的智能化,RAMP 则在农村物流环节开辟新路径。两者结合,展现了 Kelly Hills “作物保护+农村物流”双线并进的战略。SpraySense 下一步将引入 土壤建模与数字孪生;RAMP 将在堪萨斯持续试点至 2026 年,收集运营数据并完善监管框架,未来向全美推广。【农业科技侠评论】 Kelly Hills 正在打造 田间到田间的智慧闭环:一方面用 SpraySense 提升田块内部的精准管理,另一方面通过 RAMP 解决农机跨地块、跨道路的衔接难题。这类 “点上提效 + 面上打通” 的组合,或许是未来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路径。 6 Halter 携手美国土地管理局(BLM),270万美元推动虚拟围栏进入公共牧场新西兰虚拟围栏独角兽 Halter 宣布与 美国土地管理局(BLM)及其公益基金会 合作,推出 270万美元支持计划,帮助牧场主在公共土地上部署虚拟围栏系统。首个试点位于 加州圣克鲁兹县 Cotoni-Coast Dairies 国家纪念地,未来有望成为美国公共牧场数字化管理的典型样板。 虚拟围栏:用科技取代传统围栏 Halter 的系统依托 太阳能 GPS 项圈、移动端应用与连接基站,通过 声音提示与轻微震动 引导牛群活动,仅在训练阶段使用低能量脉冲。牧场主可实现 实时放牧监测,动态调整牧区范围;精准划定虚拟边界,保护敏感区域、维护水源地、降低火灾风险;替代围栏带来 节省劳力与成本,同时提升牛群福利。公共土地上的新型合作模式 该计划由 Halter、BLM 及 Foundation for America’s Public Lands 共同推进,旨在在 生态保护、牧场效率与公共通行 之间找到平衡。BLM 强调,通过与牧场主和科技企业协作,虚拟围栏可为未来 “更智慧的放牧+更健康的生态系统” 提供蓝本;基金会 CEO I Ling Thompson 表示,虚拟围栏让公共土地的多功能利用成为可能,同时保持对公众的开放和安全。首个试点:Cotoni-Coast Dairies 该地块未来每年将迎来约 25万游客,虚拟围栏不仅帮助 Pastorino 家族牧场提升管理效率,也能兼顾公共访问与生态保护。牧场主 Paige Pastorino 表示:“这片土地不只是牧场,它承载了家族的使命与联结。Halter 让我们能更有思考地利用它,成为纪念地未来的一部分。” 【农业科技侠评论】 Halter 的公共土地合作标志着虚拟围栏从 商业牧场走向公共资源管理,其意义不仅在于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更在于探索 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与社会共享 的三重平衡。这或许预示未来虚拟围栏将成为全球公共牧场治理的重要工具。 7 Bonsai Robotics 扩充高管团队,推进 AI优先 的全栈农机自主化战略美国农业机器人公司 Bonsai Robotics 宣布扩充高管团队,成员来自 John Deere、Blue River、Airbus 及 OpenCV 等行业与技术巨头。此举紧随 7 月对 farm-ng 的收购,进一步强化其在农机自主化领域的技术与商业布局。 全栈自主化平台:AI+视觉驱动 Bonsai 正在开发一套 适配多作物、多地形、跨设备 的自主化平台,结合 计算机视觉、路径规划、用户界面与硬件集成,目标是让农机在复杂环境下也能稳定作业。其系统特色包括:在 灰尘、黑暗及无卫星信号环境 下依旧保持自主运行;兼容 老旧农机 与新一代 模块化电动平台(如 Amiga);支持 多机协同作业,并统一在一个平台下管理;提供 数据洞察,优化决策并提升 ROI。跨界人才加盟 新高管团队阵容强大:Tyler Niday(CEO):曾任 Blue River 与 John Deere 工程负责人Ugur Oezdemir(CTO):视觉自主化专家,曾就职于 Airbus、Blue River、John DeereJohn Teeple(COO):前 John Deere 技术总监,创办 Deere LabsGary Bradski(首席科学官):OpenCV 创始人,计算机视觉领域先驱Brendan Dowdle(首席商务官):farm-ng 前 CEO,现负责商业战略另有 Matt Pigeon(CFO) 与 Arlen Frew(CRO),分别负责财务与市场拓展战略定位:应对劳动力短缺与成本压力 Bonsai 的自主化方案已在 特色经济作物试点 中取得初步成果,帮助种植者降低劳动力依赖、提升作业性能并压缩单亩成本。通过 收购 farm-ng 与 人才引入,Bonsai 正加速将其 AI优先、软硬件一体化 的自主化平台推向规模化应用。 【农业科技侠评论】 Bonsai 的战略清晰:以 AI优先的全栈自主化 填补传统农机智能化的空白。其“兼容旧机+模块化新机”的布局具备高度灵活性,既降低农户的切换成本,也为未来农机生态构建留足空间。随着团队整合与资本注入,Bonsai 有望成为美国农机自主化领域的重要推手。 8 Rimaco Greens 推出 加压密闭温室系统,打造高能效可持续解决方案加拿大初创公司 Rimaco Greens 宣布推出其 专利申请中的加压密闭温室系统,通过全封闭、加压环境实现能源优化与精准气候控制。这一系统由公司自筹 7 年研发完成,目标是为种植者提供 高产量、高品质、低能耗 的设施农业解决方案。 技术亮点与优势能源效率:采用源自石油工业的能量优化方法,结合 热能存储与气水一体化循环,无需传统空调或换气,即可稳定调控温度与湿度。全密闭环境:杜绝病虫害风险,同时减少水与能源消耗。全年可控生产:不依赖外部气候条件,实现规模化的稳定供应。试点与行业认可 Rimaco Greens 正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建设 能源创新中心,将作为全球首个 加压温室商业示范点。该项目已获得 SVG Ventures | THRIVE 创新奖项及加拿大政府创新基金支持。 未来规划 公司计划在阿尔伯塔示范农场实现全面投产,以验证其 技术与经济可行性。下一步将寻求 战略合作型种植者-投资人,推动商业化规模扩展。 【农业科技侠评论】 Rimaco Greens 的创新方向直击设施农业的两大痛点:高能耗与病虫害控制。其“石油工业思维”转化为温室能源优化,若试点成功,不仅可能重塑北美温室产业格局,还可能为全球 低碳农业与极端气候下的粮食保障 提供新方案。 9 Optiweigh 荣获全球大奖,打造无应激畜牧监测新模式澳大利亚 Armidale 初创公司 Optiweigh 在 2025 年 AgTech Breakthrough Awards 中斩获 “年度牧群管理解决方案” 奖项,凭借其 便携式无应激称重系统,在全球畜牧科技创新中脱颖而出。 技术亮点与应用价值无需圈栏称重:Optiweigh 利用诱饵吸引牛只站上设备,自动读取电子身份和前蹄重量,再通过算法推算全身重量。实时数据直达终端:每天多次自动更新,并提供邮件与网页报告,帮助农户实时掌握牲畜生长与健康状况。显著降低成本与压力:相比传统的驱赶、圈栏和人工操作,该方式 大幅减少劳动力投入,同时避免牲畜应激。生态与拓展功能 Optiweigh 不仅提供体重监测,还与 Agscent 合作集成了 甲烷排放监测,成为首个可在称重同时追踪环境排放的系统。这一功能帮助牧场主在提升饲养效率的同时,洞察畜群的碳足迹和环境影响。 【农业科技侠评论】 Optiweigh 的意义在于把 精准畜牧业 推向了更轻量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它将传统需要人工和设施支持的流程,转化为 移动化、实时化、低成本 的监测方式,同时结合碳排放追踪,为全球畜牧业应对 劳动力短缺与可持续发展压力 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10 Intelinair 连续两年获评“年度农业数据分析公司”美国农业数据公司 Intelinair 宣布,其核心平台 AGMRI 再度赢得 AgTech Breakthrough Awards 评选的 “2025 年度农业数据分析公司” 称号。这是该公司连续第二年获此殊荣,凸显其在 农业大数据与AI赋能农艺决策 方面的领先地位。 AGMRI 平台能力亮点规模化数据处理:每年处理 500 TB+ 农业数据,涵盖遥感影像、天气数据、农机指标与田间农艺信息。AI 农情监测:提供实时预警,覆盖杂草、养分缺乏与病害威胁,并支持个性化仪表盘与交互式地图。全季节决策支持:从播种期、品种选择到投入品时机,平台能量化其对产量的影响,并通过 季后产量复盘 优化下一季生产策略。CEO Tim Hassinger 表示:“AGMRI 不仅识别问题,更能揭示农艺实践与产量之间的关联,帮助农户与零售商持续优化策略,提升经济与可持续性双重收益。” 【农业科技侠评论】 Intelinair 的成功说明 农业数据价值正从“监测”走向“决策”。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节点,谁能将 大规模数据、AI建模与农艺逻辑 有效结合,谁就能真正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智慧大脑”。AGMRI 的连续获奖,也反映出 农业AI平台化趋势 已经获得市场与行业的认可。
  • 《2024美国农场和牧场报告:精准农业如何真正落地?》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袁雪
    • 发布时间:2025-05-07
    • 点击上方蓝字 轻松关注我们 美国农业部近日发布的《2024年美国农场与牧场概况报告》揭示了美国农业结构、农场经营者家庭福祉、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等关键趋势。在数字农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该报告特别聚焦于精准农业技术的采用现状与动因,为我们理解其在真实农业生产中的落地情况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持与政策启示。 美国家庭农场仍是农业生产主力 美国农业部2024年最新发布的《农场与牧场概况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美国全国共有188.98万个农场,其中96%为家庭农场,贡献了83%的农业总产值。这些农场在规模、收入和经营方式上展现出高度多样性。 小型家庭农场是数量最多的群体,占全部农场的86%,经营着41%的农业用地,但仅创造了17%的农业产值。其中包括低销售型、非农业主职型、和退休型等细分类别,这类农场普遍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对市场波动的抵御能力较弱。相较之下,大型家庭农场(总营收超100万美元)虽然数量仅占总数的4.5%,却贡献了近一半(48%)的农业总产值,展现出更强的生产能力和盈利水平。 非家庭农场占农场总数的3.5%,其农业产值占比在2023年升至16.8%,同比大幅上升,显示出公司化经营和资本密集型农业在美国农业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精准农业呈现“技术+规模”双驱动 随着农业科技进步与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 PA)技术逐步进入美国农场主的管理决策体系。2023年,美国农业部首次通过全国性调查系统性收集了精准农业技术的使用数据,覆盖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的多个技术类型。 1. 技术使用率随农场规模显著提升 调查数据显示,精准农业技术的使用呈现显著的规模效应: 产量监测器与土壤图等为作物管理提供数据基础的工具,在小型种植农场中的采用率仅为13%,而在大型种植类家庭农场中达68%。 自动导航系统(用于自动驾驶拖拉机等机械设备)在小型农场中仅有9%采用,中型农场达52%,大型农场则高达70%。 变量施用技术(VRT),即可根据地块情况调整施肥、播种量或农药剂量的系统,小型农场采用率为5%,中型农场为32%,大型农场为45%。 这些数据说明:精准农业技术的普及路径并非平均化推进,而是以“高价值大规模”为导向优先落地到大型农场。较大的土地面积与生产规模使得这类技术的投资回报率更高,因此更容易实现落地与扩展。 2. 高端技术应用仍有限 尽管部分技术如自动导航和VRT在大型农场中渗透率较高,但一些更复杂或更昂贵的精准农业工具使用率仍然偏低: 无人机用于图像采集与农药喷洒的整体采用率不高,在大型家庭农场中为12%,非家庭农场为13%。 机器人挤奶系统主要用于奶牛场,整体采用率为19%。 牲畜可穿戴设备(用于监测体温、位置、营养等),在大型养殖场的采用率为12%,而在小型养殖场中仅为1%。 这说明,即使是在资本实力较强的大型农场中,一些技术因其高昂的成本、复杂的操作系统或依赖外部服务平台等因素,仍存在一定的落地障碍。 精准农业采纳动因:节本与省力双驱动 美国农业部的调查不仅关注精准农业技术的使用率,还深入分析了农民为何决定采用这些技术。结果显示,不同技术的采纳动因紧密契合其功能特点,呈现出“经济效益 + 劳动力优化”的双重驱动机制。 1. 提高产量与降低成本是普遍诉求 多数农民选择引入精准农业技术,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单位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例如: 55%采用产量监测器、地图或土壤图的农场表示,采纳原因是“提高产量”; 41%表示为“减少购买的投入成本”(如肥料、农药); 40%则希望“改善土壤质量或减少环境影响”。 对于采用变量施用技术(VRT)的农场来说,“节约投入成本”的动因更为显著,高达62%的用户将其作为首要理由。 2. 减少劳动力与操作疲劳成重要推力 除经济回报外,精准农业技术释放劳动力、改善作业条件的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 在使用自动导航系统的农场中,50%表示“节省劳动力”是主要动因,64%认为“减少操作疲劳”是关键考量; 对于使用机器人挤奶系统的农场来说,这两个比例分别高达77%与41%,突显其在高强度作业场景中的优势。 这一趋势特别适用于劳动密集型或用工紧张的地区——精准农业不只是“高效”,更是“减负”。 3. 数字基础设施影响技术落地 一些精准农业技术对数据传输依赖性较强,例如牲畜可穿戴设备。虽然部分设备可在本地存储和处理数据,但若需实现远程实时监测与智能决策,则必须依赖高速互联网。 在采用此类技术的农场中,38%表示“宽带接入”是影响他们采纳决策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深度与广度。 小型农场的困境与技术落差 尽管精准农业技术带来了可观的产出提升与成本节约潜力,但小型家庭农场的“技术可及性”问题依然突出。报告揭示了影响这一群体技术采用率的结构性因素。 1. 盈利能力薄弱,投资意愿低 以低销售型家庭农场为例: 年现金总收入(GCFI)低于15万美元; 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仅为58,300美元,农业经营的平均净收入为-5,700美元; 多数家庭依赖场外收入维持生计。 这类农场的基本运行尚属“低效或亏损状态”,因此缺乏足够资金和动力去投资高成本、高复杂度的精准农业技术。 2. 技术门槛高,服务支持有限 精准农业涉及软硬件系统协同、数据采集与分析、设备维护等一系列流程,小型农场往往缺乏: 技术能力:如精准播种、变量施肥或远程数据处理所需的专业知识; 基础设施:如宽带接入、智能设备接口; 服务渠道:周边缺乏能提供安装调试、数据分析的第三方农业技术服务商。 这使得小型农场即便意识到精准农业的潜力,也很难实现“从愿望到实践”的跃迁。 3. 政策补贴偏向大中型农场 报告指出,美国农业部的多项补贴政策(如反周期补贴、自然资源保护服务NRCS补助等)更倾向于总营收超过35万美元的中型及大型家庭农场。 虽然小型农场获得了多数CRP(保护性休耕计划)补贴,但这类补贴主要用于限制耕地开垦、支持生态恢复,而非直接用于生产性技术升级。这使得小型农场在“数字化转型”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让精准农业真正落地的路径选择 精准农业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农业韧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工具。然而,美国农业2023年报告所揭示的“技术应用鸿沟”也说明,仅靠市场驱动难以实现精准农业的全面普及,还需政策、资本和服务体系的深度协同。 1. 推动差异化技术推广模式 针对不同规模与类型的农场,制定匹配的技术路径: 中大型农场:应鼓励其加快集成多种精准农业技术(如自动导航、VRT、无人机),通过政府贴息贷款、购置补贴、数字平台对接等方式降低边际投入; 小型家庭农场:优先引入低成本、操作简便的基础性精准技术,如土壤图生成、简易无人机图像采集等,并提供技术培训与运维支持。 这一“分级推广”策略有助于提高技术落地效率,避免资源错配。 2. 建设数字农业公共基础设施 精准农业的运行效率离不开稳定、高速的数据环境,尤其是远程数据采集与智能决策过程。建议: 加快农村宽带网络与5G基站建设,特别是在精准畜牧业和大田作物集中分布区; 建设基于GIS的区域级农业数据中心,支撑多源数据整合与开放; 鼓励农场间共享采样平台、遥感数据与应用算法,提高技术普惠性。 3. 强化“农技+服务”双轨支持机制 精准农业设备在安装、调试、维护、数据解读方面对农民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打造一套“可用、好用、易学”的服务体系: 支持农业服务企业或合作社发展农业SaaS系统、农机远程诊断服务等新型业务; 建立“技术推广+应用演示+操作培训”的综合服务站,特别在小型农场集中区域; 推动大学、研究所与本地农户合作,构建“田间-云端”一体化试点示范基地。 4. 注重环境绩效与可持续发展 精准农业不仅仅是产出工具,更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生态技术”。建议: 鼓励VRT技术与碳足迹、氮素流失监测系统联动,提升农业资源使用效率; 对实现显著节肥、节药、减排效果的农场进行生态补贴; 推动将精准农业纳入国家或地方的气候智慧型农业政策框架。 精准农业真正落地的关键是什么? 美国农业部2024年农场报告清晰勾勒出一幅精准农业发展的现实图景:技术已经从“可用”迈向“实用”,但尚未“普惠”。当前,精准农业正处在由局部示范向全面普及的转型关口,其能否真正落地,取决于几个核心要素: 技术能不能“匹配”不同农场:当前精准农业高度依赖规模经济和专业能力,小型农场面临明显门槛,急需低成本、低复杂度的定制解决方案; 政策能不能“托底”弱势群体:在补贴分配、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服务方面,若不能让小型和中等农场也享有公平的支持,精准农业将难以成为全行业转型的发动机; 生态能不能“配齐”服务与人才:设备不是落地的终点,运维能力、数据解读、系统集成才是精准农业的“最后一公里”,这要求公共与市场服务生态同步跟进。 归根结底,精准农业的真正落地,不仅是技术进农门,更是能力进农人、服务进农田、生态进农场。 《2024年美国农场与牧场概况报告》全文获取途径:本公众号后台回复“441” 农业科技侠交流群 入群可添加小编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来意-姓名-单位,若二维码添加失败,请公众号后台私信留言“入群”) 投稿、宣传推广、开白等请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1”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转自农业科技侠数字与智慧农业微信公众号 编辑:周远 声明:本文旨在前沿分享,若有编辑等问题,敬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