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国家实验室在印度洋气候变化方面取得重要新成果》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cancan
  • 发布时间:2018-05-03
  • 海洋国家实验室在印度洋气候变化方面取得重要新成果

    4月13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Stabilised frequency of extreme positive Indian Ocean Dipole under 1.5 °C warming(《全球气温1.5°C增暖背景下极端正印度洋偶极子事件频率趋于稳定》)的最新研究成果。此项工作是由海洋国家实验室领军科学家蔡文炬教授、主任委员会主任吴立新院士为联合通讯作者领衔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

    2016年4月全球170多个国家领导人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签署了气候变化问题《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C范围之内,理想目标是控制在1.5°C。2017年,蔡文炬教授和吴立新院士团队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的研究成果指出在全球气温1.5°C增暖稳定后,极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率仍持续增加至少40%。即使在2050年以后的100年里,极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率依旧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人类社会依然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重大影响。

    除厄尔尼诺以外,印度洋偶极子(IOD)模态也是影响热带气候系统年际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发生在1961年、1994年和1997年的极端正IOD事件以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冷异常的增强以及沿赤道向西极大扩展为主要特征,导致了东亚和澳洲的重大旱灾以及东非和印度半岛的严重洪灾,并间接导致了印度尼西亚的森林火灾。

    团队的最新研究则表明,当全球气温增暖1.5°C时,极端正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发生频率是工业革命时期的2倍。然而与极端厄尔尼诺事件不同的是,极端正IOD事件在全球气温1.5°C增暖稳定后没有显著变化,这与赤道印度洋海温纬向梯度变化趋于稳定密切相关(图1)。文章还指出,全球增暖控制在1.5°C可以使2°C情境下的极端正IOD事件频率减小约25%,表明有效控制全球气温增暖将显著降低印度洋区域极端气候变化风险。

    图1:1869-2099年多气候模式模拟的全球气温(GMT)变化(相比于工业革命前1869-1899平均;黑色曲线)与赤道印度洋海温纬向梯度变化(西部减去东部海温;左图红色曲线)、极端正IOD事件频率(每100年;右图紫色曲线)变化。红色(紫色)圆点及其对应数值表示海温梯度(极端正IOD事件频率)在1.5°C增暖前后共31年的平均值。

    近年来,蔡文炬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已在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Geo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全球变暖对极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极端印度洋偶极子事件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在海洋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重大国际显示度的理论体系,彰显了海洋国家实验室在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该文章也是海洋国家实验室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取得的又一项高水平合作研究成果,对于南北半球海洋科学合作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2&p=list
相关报告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2-08
    • 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事件是指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东(负异常)西(正异常)向偶极子模态;通常从北半球夏季开始发展,并在秋季到达成熟期。印度洋偶极子通过大气遥相关可以影响东亚夏季季风系统,进而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的降水。当正位相事件发生时,罗斯贝大气波列将印度洋发生的异常信号传输到南中国海,产生的异常反气旋将更多的水汽输送到中国大陆南部,进而产生了强降雨。由于在该事件发生期间印度洋热带对流区向西移动,导致澳大利亚降水减少,并形成干旱,高温热浪和森林大火等极端天气。譬如2019年秋冬季澳大利亚东南部发生的森林大火持续燃烧八个月,造成至少30人死亡,17000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烧,3000多个建筑被损坏。而在东非地区则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因此,全球变暖对该类事件的潜在影响一直都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然而,基于气候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模式中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事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缺乏一致性。 近日,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领衔,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刚教授团队、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的研究团队在全球变暖对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影响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强事件在全球变暖下表现为发生频率增加。 该研究发现印度洋偶极子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系统,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强事件和弱事件的发生基于不同的物理机制。为了能够更好地描述两类事件,该研究首次建立了代表强事件和弱事件的不同指数,并发现基于新指数的强事件和弱事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截然不同。全球变暖下,强事件发生概率增加,这是因为热带印度洋西部海温升温强于东部,导致对流区向西部移动,有利于赤道东风异常向西扩张,并激发对强事件有重要贡献的非线性过程;相反,弱事件发生频率会减少,这是因为未来印度洋低层大气升温速度高于表层,导致大气更加稳定,赤道印度洋纬向风变率减弱,消减了驱动弱事件的罗斯贝波。 上述研究成果为合理描述不同强度的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事件提供了符合动力学机制的全新指数,为理解印度洋偶极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与制定响应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子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气候变化》)2020年11月30日对上述创新成果进行了线上报道。研究进展的取得,也进一步彰显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国际影响力。 论文信息:Cai, W. et al. (2020) Opposite response of strong and moderate positive Indian Ocean Dipole to global warming, Nature Climate Change, doi:10.1038/s41558-020-00943-1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0-00943-1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热浪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08
    • 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s)是海表温度异常高的极端事件,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会导致珊瑚白化、渔业减产和有害藻化等,造成生态和社会经济损失。大型海洋生态系统面积覆盖全球海洋约22%,但占全球渔业渔获量的95%。然而,由于这些生态系统多位于传统低分辨率气候模式模拟存在偏差的沿海地区,目前学界对于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这些生态系统上的海洋热浪仍知之甚少。近日,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张绍晴教授、高阳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利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国产众核“神威”超算上创建的上千年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积分数据,取得关于海洋热浪研究的创新性成果。 该研究首次使用25公里大气和10公里海洋的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模拟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并采用新的“未来阈值”(即高于未来海温长期平均变化的异常变暖)来分析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大型海洋生态系统区域海洋热浪的变化。结果表明,高分辨模式显著提高了对海洋热浪的模拟能力。 生物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气候变化,但适应速率在物种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使用“未来阈值”是假设生物能够适应全球平均变暖。本研究发现使用“未来阈值”下大多数大型生态系统遭遇未来海洋热浪的强度和年天数都在增加。这意味着即使假设生态系统内的生物能够基本适应长期平均变暖的影响,它们仍将面临全球变暖的严重威胁。 鉴于海洋热浪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危害,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其变化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沿海生态系统将面临海洋热浪持续性威胁,这一结果具有深远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并为受影响地区的管理决策者制定应对措施和战略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国际气候研究领域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气候变化)于2022年2月3日对该项创新成果进行了题为“Threat by marine heatwaves to adaptive large marine ecosystems in an eddy-resolving model(基于涡解析模式海洋热浪对适应性大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威胁)”的线上报道,该成果由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高阳教授和张绍晴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吴立新院士、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高会旺教授等为合著者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 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提高了对海洋热浪和涡旋的模拟能力,为气候变化和中小尺度极端事件的机理揭示和过程再现提供了有力工具。此项成果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极端事件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彰显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该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上千年模拟及预估数据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前期利用国产众核“神威”超算对通用地球系统模式进行算法改进和优化而创建,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为推动地球科学自主创新发展、助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所作不懈努力的重要体现。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1-012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