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变废为宝” 制备出轻质高效电磁屏蔽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2-04
  • 随着现代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高集成和高功率无线通信系统和电子器件数量急剧增加,导致电磁干扰和电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在通信领域中对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给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尤其是人类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早在1969年就将电磁辐射列为继水、大气、噪声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电磁屏蔽材料是一类能够通过吸收和反射等方式来衰减电磁波能量传播以有效抑制电磁干扰和污染的功能材料。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高分子事业部郑文革研究员和沈斌副研究员一直致力于高效电磁屏蔽材料的开发,前期已经在电磁屏蔽材料的制备以及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近期,该团队又从“变废为宝”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生物质废弃物或生活废弃物来设计和制备了轻质高效电磁屏蔽材料。

    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际,总有大量的小麦、玉米等秸秆在田间焚烧,产生了大量浓重的烟雾,不仅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瓶颈问题,甚至成为殃及城市环境的罪魁祸首。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可生成数亿吨秸秆,成为“用处不大”但必须处理掉的“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属于农业生态系统中一种十分宝贵的生物质能资源。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选用小麦秸秆作为碳源,通过直接碳化和有序组装的方式设计和制备了新颖的中空多孔碳管阵列(SCAs)用于高效电磁屏蔽(如图1)。结果表明,外直径为约1.7-3.3m、表观密度仅为约72-33mg/cm3的SCAs展现出优异的电磁屏蔽效能(约57.7-44dB),这主要依赖于材料对电磁波的强反射损耗、介电损耗以及在内部多层次泡孔结构中的多重反射损耗。进一步地,科研人员将氧化石墨烯气凝胶构筑在中空秸秆的空腔内,制备了具有石墨烯气凝胶的多孔碳管阵列(GA/SCAs)复合材料。与纯SCAs相比,GA/SCAs的密度仅略微增加到约78-39mg/cm3,而电磁屏蔽效能则增加至约66.1-70.6dB。相关结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2019, 7, 9663-9670。

    瓦楞纸板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包装材料,我国快递行业发展迅猛,包装材料用量巨大,2016年我国快递行业消耗的包装箱总量约86亿个,但是我国快递包装材料的总体回收率不到20%,只有发达国家一半左右,快递包装成了不小的污染源。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将纸板直接扔进垃圾箱是很平常的事情,如何循环利用废弃瓦楞纸板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本研究中,鉴于瓦楞纸板具有特殊的结构(锯齿形折叠结构夹于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科研人员通过直接碳化和环氧涂层增强的方式设计和制备了高性能碳化瓦楞纸板(CCB)作为轻质结构电磁屏蔽材料(如图2),密度仅为约0.07-0.17g/cm3的CCB样品具有优异的电磁屏蔽效能(约46.0-82.0dB)和比屏蔽效能(约325-1171dB/(g/cm3)),而屏蔽性能跟CCB碳化温度或结构类型密切相关。进一步地,科研人员在CCB表面上进一步构建了超薄石墨烯皮层,以达到降低碳化温度并保持电磁屏蔽性能的效果,为节能提供了一种有效而简便的方法。相关结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2019, 7, 18718-18725。

    图1 中空多孔碳管阵列(SCAs)用于高效电磁屏蔽

    图2 高性能碳化瓦楞纸板(CCB)用于高效电磁屏蔽

    上述SCA或CCB电磁屏蔽材料与以前报道的其他碳泡沫材料相比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屏蔽性能,说明这些结构对轻质和高性能屏蔽材料的制备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03218、51573202),宁波市2025重大科技专项(2018B10054)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018A610004)的大力资助。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在电磁屏蔽材料设计与制备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2
    • 随着现代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高集成和高功率无线通信系统和电子器件数量急剧增加,导致电磁干扰和电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在通信领域中对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给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尤其是人类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早在1969年就将电磁辐射列为继水、大气、噪声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电磁屏蔽材料是一类能够通过吸收和反射等方式来衰减电磁波能量传播以有效抑制电磁干扰和污染的功能材料。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高分子事业部郑文革研究员团队一直致力于高效电磁屏蔽材料的开发,前期已经在电磁屏蔽材料的制备以及性能的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近期,该团队又在新型电磁屏蔽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方面取得进展。   (1)户外全天候电子设备如信号站、户外电磁装置等,电磁屏蔽材料除了需满足“高效、轻质、低反射”的要求外,对其它性能如防腐、自清洁性能也提出了新的期望。以电磁屏蔽材料为基础构建超疏水表面,不仅能有效防止空气中酸性介质渗入,提高抗腐蚀能力,还可以赋予其自清洁功能。因此,系统、科学地对电磁屏蔽材料进行结构设计,开展具有超疏水表面新型多功能电磁屏蔽材料的研究,对相关电子设备的安全长效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人员以具有低表面能的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基体,选择石墨烯和多壁纳米碳管作为复合导电填料,并通过水蒸气诱导相分离方法在具有粗糙表面结构的聚酯基无纺布上面制备得到了具有超疏水表面多孔聚合物复合材料(如图1)。石墨烯和多壁纳米碳管可以在PVDF基体中形成有效的导电网络,具有粗糙表面结构的聚酯基无纺布以及墨烯和多壁纳米碳管、球晶结构微孔结构的存在可以在PVDF表面共同构造多级粗糙结构。所制备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屏蔽效能(~28.5dB),以及超疏水特性(接触角高达155°左右);同时该聚合物复合材料在长时间的紫外照射下任具有很好的性能稳定性。相关结果发表于国际期刊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158, 86-93。   (2)生物质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和可再生资源,某些生物质通过碳化可以获得具有理想电磁屏蔽性能的多孔碳材料,但直接使用原始生物质作为碳化前体可能会限制最终材料的结构多样性。实际上,生物质材料可以加工成具有不同结构的各种生物基衍生物产品,并且它们可以适用于构建具有高性能的新型电磁屏蔽材料。研究人员简单地通过木浆织物的碳化来制备高导电宏观碳网格(MCG)材料(如图2),所得到的样品在厚度为~0.3mm左右不仅表现出优异的屏蔽效能(~20.3-45.5dB)(与其碳化温度呈正相关或与其网格尺寸呈负相关),而且由于网格的存在,具有透光率在~15%-56%之间半透明特性。此外,双层MCG材料可以在恒定厚度下通过微小平移运动改变网格的交错度来方便地调节材料的屏蔽性能,对可调电磁波衰减器件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相关结果发表于国际期刊Carbon, 2018, 139, 271-278。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03218、51473181、51573202)的大力资助。
  • 《宁波材料所开发出新型超宽带透明电磁防护材料》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7-22
    • 5G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更可靠和更低延时的信息交互,人机沟通将更为流畅与便捷,物联网也将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以及智慧城市的构建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通讯技术的革新也会让周围的电磁环境变得更为复杂,这对电磁防护材料,特别是对可见光透明的电磁防护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5G向具有更大带宽、更高传输速度的毫米波技术发展的趋势,对现有透明电磁防护材料体系在防护带宽、工作波段、可见光透过率和电磁屏蔽效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柔性光电材料研究团队在前期超薄金属研究基础上,通过材料优化与结构设计创新,同时引入了光学减反和法布里-珀罗干涉这两种机制,如图1所示,在可见光波段获得了与衬底材料相接近的约为90%的峰值透过率,在10-40GHz的超宽频域范围内达到了60dB左右的电磁屏蔽效能。当前团队正致力进一步提升其关键技术指标,同时开展该材料的中试制备。完成了从100mm×100mm的实验室小样至幅宽为600mm的中试技术验证,如图2所示,现已具备小批量供货能力,其有效性及稳定性也已在射频器件应用中得到了证实。 图1 可实现可见光550纳米波长透过率接近90%和10-40GHz频段电磁屏蔽效能达到60dB的透明电磁防护材料 图2 (a) 实验室制备的100mm×100mm小样和 (b) 幅宽600mm的柔性透明电磁防护材料中试样品 以上工作主要学术成果近期以“Record-high transparent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achieved by simultaneous microwave Fabry–Pérot interference and optical antireflection”为题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期刊上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0, 12, 26659-26669. ),并受到了该杂志社官推,推文中评价该工作为“宽带透明电磁防护材料领域的突破(Breakthrough on transparent broadban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materials!)”。该工作得到“十三五”装备预研领域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合作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在电磁兼容性测试方面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