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球粮食安全的主要检疫威胁——谷斑皮蠹哈普拉甲虫的生物学和控制》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 王成卓
  • 发布时间:2019-01-14
  • 哈普拉甲虫被认为是全球最重要的检疫害虫之一。它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生存很长一段时间,这促进了它通过国际贸易的传播,导致了新地理区域的入侵。卡普拉甲虫是许多国家的重要检疫害虫,包括主要小麦生产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已被列为世界上100种最严重的入侵物种之一。其并不总能由杀虫剂和其他非化学方法控制,这些方法通常对储存产品的其他害虫有效,特别是由于其幼虫后期的滞育。它能在高温和干燥条件下迅速生长,这对许多主要的贮藏昆虫不利。我们综合已发表的重要著作,以引起人们对生物学进展、卡普拉甲虫的检测和控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关注。

相关报告
  •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危及人类粮食安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9-05-29
    • 今年以来,全球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产区,均受到极端天气影响。传统的小麦出口国澳大利亚因遭遇严重干旱,时隔12年后首次计划进口小麦;玉米出口大国美国因受阴雨天气影响,播种创历史同期最低水平;同受干旱影响,水稻出口国菲律宾也出现大规模歉收。   海洋渔业情况也不妙,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日本周围海域海水温度升高,海苔产量达到46年来最低点。   干旱与洪涝在全球小麦、玉米、水稻主产区共发,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Snyder忧心忡忡地写道,一场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正在逼近。   朝鲜近期发布的备忘录显示,受高温、干旱、洪水等因素影响,朝鲜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目前已下调人均每日口粮配给;受厄尔尼诺影响,非洲粮食安全也面临严峻挑战。  多位气候专家分析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变暖趋势加强,造成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候风险水平上升。   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偏高0.38℃,过去五年是全球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而英国气象局预测说,2019年至2023年可能比过去5年还要热。   中国气象局最近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显示,2018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常年值偏高0.58℃。   中国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全球18个国家的4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发现,全球增温1.5℃至2℃,对于包括印度、非洲部分国家在内的小麦生长季高温且缺少降雨的区域来说,小麦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极端低产风险明显加大。而这些产量风险加大的地区目前多属经济欠发达区域,气候变化将加剧这些区域的粮食安全问题。   英国利兹大学战略研究院院长蒂姆·本顿表示,气候变暖尤其是极端天气增加将改变粮食产量、质量和病虫害的分布,从而对粮食供应体系产生影响和冲击,未来全球粮食供应体系将变得更脆弱和低效。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世界长期受粮食短缺影响的人数从2015年开始不降反增。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恶化。尤其是受厄尔尼诺等因素影响,非洲南部和东部多国遭遇严重干旱或洪水,粮食产量和牲畜数量出现大幅下降。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教授阿利扎·弗莱舍建议,各国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增加农业适应气候变暖的能力,在作物品种的选择、灌溉技术和管理的改进以及土地更加有效利用等方面做出努力。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中国气候风险指数总体也呈升高趋势,1991年至2018年中国平均气候风险指数较1961年至1990年平均值增加了54%。   粮食安全专家则建议,鉴于气候变化影响到粮食安全和人类营养,需要考虑改变人类饮食结构、减少浪费,增加全球食品体系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
  • 《非洲的主要粮食作物受到威胁》

    • 来源专题: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监测服务-非洲科技
    • 编译者:李文芯
    • 发布时间:2016-04-01
    • 《自然气候变化》的一项新研究称,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地区农业需要有所转变,以保障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 本研究检测了不同气候变化场景对撒哈拉以南非洲9种作物(它们的产量占本区粮食总产量的50%)的可能影响。 尽管有6种作物在温和与极端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将保持产量稳定,30%的地区种植玉米和香蕉、60%的地区种植大豆的农业产业布局,预计到本世纪末就行不通了。 转变可能意味着改变作物类型的种植面积、改善灌溉系统,或在极端情况下,完全脱离农业。 该研究预测,在未来十年内,许多以前种植玉米和香蕉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不再适合继续种植。适应气候变化调整作物种植种类,制定调整的计划和解决方案已迫在眉睫,比如育种改良作物可以至少15年才能完成,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这不仅需要增加资金、还要政策环境的支持,以找到解决方案。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差异很大,适应策略也需考虑到不同地方的环境,因地制宜。广泛的研究表明,非洲政府、技术和政策制定者能成功帮助农民适应气候变化。乌干达、塞内加尔都有成功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