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将α,α-二取代和β连接的单体添加到生物体的遗传密码中》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12
  • 2024年1月10日,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Adding α,α-disubstituted and β-linked monomers to the genetic code of an organism的研究论文。

    活细胞的遗传密码已被重新编程,能够将数百种非经典氨基酸特异性掺入蛋白质中,并编码合成非经典聚合物和大环肽和脱肽。目前设计正交氨酰基-tRNA 合成酶以酰化新单体的方法,作为遗传密码扩增和重编程的需要,依赖于翻译读数,因此要求单体是核糖体底物4,5,6。正交合成酶不能进化为将正交 tRNA 与核糖体底物较差的非经典单体 (ncM) 酰化,并且核糖体不能进化为聚合不能酰化到正交 tRNA 上的 ncM——这种相互依赖造成了进化僵局,基本上限制了活细胞中对 α-L-氨基酸和密切相关羟基酸的翻译范围。

    该研究通过开发 tRNA 展示来打破这一僵局,它能够直接、快速和可扩展地选择正交合成酶,这些合成酶选择性地将其同源正交 tRNA 与大肠杆菌中的 ncM 酰化,而与 ncM 是否是核糖体底物无关。利用 tRNA 展示,研究人员直接选择将其同源正交 tRNA 与 8 个非经典氨基酸和 8 个 ncM 特异性酰化的正交合成酶,包括几种 β-氨基酸、α,α-二取代氨基酸和 β-羟基酸。在这些进展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证明了β-氨基酸和α,α-二取代氨基酸的遗传编码、位点特异性细胞掺入蛋白质中,从而将遗传密码的化学范围扩大到新的单体类别。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897-6
相关报告
  • 《微生物组疗法需个体化遗传“密码”》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8
    • 2019年10月30日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者在《自然》上发文表示,肠道微生物组都带有一套个性化的毒素和解毒机制,现有的益生菌或活体生物疗法并不可靠,肠道细菌定植还需要个体化遗传“密码”。这项研究朝着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疗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人体肠道中充满了细菌,肠道细菌的数量与人类细胞的数量比例高达10:1。这些微生物被统称为肠道微生物组,它们承担着消化食物、保持肠道表面完整、提供维生素、排除有害细菌等各种重要功能。 研究者发现了一种被称为VI型分泌系统的细菌防御机制,它就像一个分子注射器,将毒素注入邻近细胞。这种毒素会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并耗尽细胞能源。周围的细菌需要利用免疫基因来中和这些毒素,缺乏正确基因的细菌就会被杀死。研究者原来以为毒素和免疫基因像锁和钥匙一样成对出现,然而研究者发现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的免疫基因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毒素基因。研究发现其他细菌可以通过窃取脆弱拟杆菌这些额外的免疫基因保护自己免受毒素的侵害。在实验室培养皿和活体小鼠中,携带这些基因的细菌对脆弱拟杆菌的毒素产生了抗性。这意味着免疫基因对于细菌在肠道中的生存是至关重要。 粪便样品揭示了每个人具有毒素和免疫基因的独特组合,因此借助通用方法将某些细菌定植肠道以修补微生物组组成的方法并不可行,肠道微生物组疗法还需要更加复杂的个性化分析和设计。
  • 《研究破译植物光合途径“变形记”的遗传密码》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6-09
    • C?光合作用可通过CO?浓缩机制提升碳固定效率,因此被学界认为是作物增产的突破点。但是,单纯导入C?酶会导致水稻减产。因此,亟需全面解析C?调控网络。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响团队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林拥军、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研究员刘心,通过基因组学、单细胞转录组及单细胞ATAC分析,系统揭示了莎草科植物大莎草(Eleocharis baldwinii)在不同环境中灵活切换光合作用途径的基因与调控机制。同时,研究结合玉米、水稻单细胞组学数据发现了C?光合作用趋同进化的遗传多样性与保守性规律,为作物光合效率改良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该团队发现,大莎草具有独特的光合可塑性即水下生长时表现为C?型光合、陆地生长时转为C?型,且成熟组织光合途径固定,环境变化仅影响新生组织。进一步,研究分别探讨了五个科学问题: 1.C?光合的细胞命运决定机制。陆地生长的成熟组织进入水中后光合途径表现为C?,新长出的表现为C?,且水下生长的成熟组织移动到陆地后会枯萎死亡,新长出的为C?型。因此,研究可判定该物种C?到C?光合途径的改变发生在幼嫩组织,而非成熟组织。 2.C?代谢的亚基因组分工现象。E. baldwinii是异源四倍体,其基因组由两个含有全套C?酶基因的亚基因组A、B组成。与已发表的E. vivipara异源四倍体基因组相比,两个物种存在相似的亚基因组A和B。其中,A和B亚基因组分化于24.24Mya,两个物种A和A分化于12.65Mya,B和B分化于12.91Mya。同时,研究人员通过单细胞多组学分析发现,E. baldwinii的Subgenome B主导叶肉细胞(IMC)C?代谢基因表达,Subgenome A主导维管束细胞(KC)基因表达即具有 “亚基因组优势”。 3.C?代谢启用环境响应式调控元件。研究鉴定了C?基因调控元件、陆生环境诱导调控元件、细胞谱系特异调控元件,并发现C?基因主要元件是Homeobox、MYB-related及G2-like元件家族。其中,Homeobox家族是调控环境差异表达基因的主要调控家族;MYB-related与G2-like分别是环境诱导、细胞特异调控元件,但不属于主要调控家族。这表明E. baldwinii的C?酶基因选择性使用了环境诱导、细胞特异调控元件,揭示了“环境-发育-代谢”的协同进化。 4.光合进化的“工具箱”理论。研究通过跨物种比较发现,BSC-MC间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物种中差异较大。然而,调控这些基因的元件家族是一样的,这表明Kranz解剖结构使用保守的调控元件。同时,研究显示,不同C?植物类群选用了不同C?代谢调控元件,如Eleocharis选择环境诱导的Homeobox元件家族、禾本科选择非诱导的Dof元件、菊科黄顶菊属选择非诱导的ERF元件。因此,不同C?植物使用了保守的调控元件家族驱动Kranz特化,但可从“工具箱”中选择不同途径的工具来驱动C?光合,这揭示了光合作用趋同进化的遗传多样性。 5.生态适应与进化驱动力。针对该物种进化出C?,而在水生时变回C?的情况,研究人员分析其主要原因或是该物种使用了环境诱导的调控元件来驱动C?。该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或先适应了季节性旱涝变化的生境,而长期水生、陆生环境交替刺激,使植物进化出了响应环境改变的解剖结构转换机制,如陆生产生较大的维管束和维管束鞘细胞,以支撑植物并运输水分;水生产生退化维管组织并让组织更细长,以减小水流阻力。随着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减少,植株使用这套机制的调控元件驱动了C?光合。但是,C?代谢需要较大的维管束鞘细胞,只有陆生才能满足产生C?的结构条件,所以该物种使用环境调控系统同时调控C?代谢和Kranz形成。进一步,陆生组织形成C?光合还可提升植物的干旱耐受性。 上述研究发现了环境响应元件可驱动C?途径,并揭示了不同植物类群“组装”C?光合的多样化策略。接下来,研究通过编辑这些关键调控元件,有望将C?植物高效固碳特性引入水稻等C?作物中,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粮食安全挑战。 相关研究成果以Genomic and?Cis-Regulatory Basis of a Plastic C?-C? Photosynthesis in?Eleocharis Baldwinii为题,发表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农业农村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