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罗婷婷
  • 发布时间:2016-06-28
  •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全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通过调查评估,基本掌握了全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了生态环境变化及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调查评估结果显示,十年间,全国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总体向好,城镇、农田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剧烈,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人工化趋势明显。农业生产与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问题依然严重,城镇化、工业化与资源开发导致的流域生态破坏、城镇人居环境恶化、自然海岸线丧失、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减少等问题加剧。全国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风险增加,生态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格局局部变化剧烈。森林、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有所增加,灌丛、草地、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城镇生态系统面积扩张迅速。

    二是生态系统质量低,森林与草地质量有所提高。森林、灌丛与草地生态系统质量为优等级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8%、11.7%和5.4%。

    三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和洪水调蓄功能有所提高,水源涵养功能无明显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下降。

    四是生态环境脆弱,人工化加剧,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石漠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依然严重。生态系统人工化加剧,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减少。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河流断流、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突出。城镇无序扩张,人居环境恶化。海岸带变化剧烈,自然岸线长度减少,滨海自然湿地面积减少。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破坏严重。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生态保护区域人类活动干扰加大。

    针对生态保护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报告》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不完善、责任不落实,生态保护观念落后;重人工建设、轻自然恢复;生态保护重战略规划,缺乏“落地”机制;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多头管理,效益低下;城市建设与管理缺乏生态理念;缺乏合理的生态保护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对此,《报告》提出7点建议:

    一、落实生态保护新理念,完善国家生态保护策略。落实“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理念,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与生态保护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改革现有生态环境管理体制,落实生态保护责任。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与监管者的分离,建立统一的生态保护监管机构,改变目前按类型分要素交错重叠管理体制,强化对生态系统的综合保护与管理。

    三、明确“生态用地”类型,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定义“生态用地”概念,明确“生态用地”类型,增加生态用地,力争面积占陆地国土总面积50%以上。

    四、坚持保护优先,统筹区域重大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改变目前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多头管理的局面。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对人工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工程进行科学论证和限制,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

    五、增强城镇和城市群生态功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强化城镇生态安全意识和要求,严格控制城镇无序扩张与超大规模。在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要体现生态优先原则,优先确定生态用地、再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增加生态规划专项,建立节约资源、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机制和政策。

    六、推进流域综合管理,保障流域生态安全。综合协调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产业布局、城镇化格局、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推进流域综合生态管理。尽快启动长江、黄河、海河等重点流域生态安全对策研究,重点开展流域生态调查、生态风险评估、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

    七、增强生态保护科技支撑,建立生态调查评估常态化机制。加大国家生态保护与恢复方面的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为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接下来,将尽快启动全国生态环境调查评估(2011~2015年),并积极推进调查评估成果应用。

相关报告
  • 《《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调查报告(2024)》发布》

    • 编译者:程冰
    • 发布时间:2024-10-31
    • 中央网信办会同中国科协等开展了首次全国范围的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调查,以数字认知、数字技能和数字思维为主要能力测度方向,结合受访者数字活动参与行为考察,编制形成报告《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调查报告(2024)》,并于10月25日发布。我国六成以上公民具备初级及以上数字素养与技能。我国60.61%的成年人和64.69%的未成年人具备初级及以上数字素养与技能,16.26%的成年人和12.55%的未成年人具备高级数字素养与技能。   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相符。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成年人具备初级及以上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占比(以下简称“初级及以上水平占比”)分别为63.23%、60.03%、56.90%,具备高级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占比(以下简称“高级水平占比”)分别为18.50%、15.13%、13.80%;其未成年人初级及以上水平占比分别为71.60%、63.70%、59.25%,高级水平占比分别为17.56%、10.06%、9.40%。   城乡居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协同提升。城镇成年人初级及以上水平占比为65.92%,高级水平占比为19.83%;城镇未成年人初级及以上水平占比为70.94%,高级水平占比为15.90%。农村成年人初级及以上水平占比为50.57%,高级水平占比为9.53%;农村未成年人初级及以上水平占比为53.11%,高级水平占比为6.33%。  各年龄段人群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态势持续向好。12-14岁、15-17岁年龄段人群初级及以上水平占比分别为61.20%、68.67%,高级水平占比分别为10.94%、14.38%。18-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年龄段人群初级及以上水平占比分别为75.76%、69.90%、61.70%、53.16%、36.22%,高级水平占比分别为28.69%、19.67%、13.83%、10.12%、7.34%。   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关键因素。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成年人的初级及以上水平占比分别为35.37%、54.79%、71.13%、82.73%、91.40%,高级水平占比分别为5.43%、7.62%、18.21%、30.51%、53.49%;其未成年人初级及以上水平占比分别为45.96%、64.65%、71.74%、77.38%、84.22%,高级水平占比分别为5.74%、12.06%、15.67%、16.83%、33.70%。  我国劳动者适应数字时代职业发展需要的能力逐步增强。全国就业人员的初级及以上水平占比为67.85%、高级水平占比为19.75%。其中,“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的初级及以上水平占比分别为79.06%、76.22%、72.49%、67.82%、62.59%、59.73%,高级水平占比分别为33.77%、29.12%、26.02%、15.34%、12.71%、11.55%。
  • 《中国页岩气资源调查报告》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赵晏强
    • 发布时间:2018-05-20
    •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年6月10日发布了《中国页岩气资源调查报告(2014)》。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累计投入230亿元,钻井780口,设置探矿权54个,探获页岩气三级地质储量近5000亿立方米。 [1] 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座谈会,发布《中国页岩气资源调查报告(2014)》。记者了解到,我国页岩气勘查开发企业已率先在四川盆地取得页岩气勘探突破,已探明首个千亿立方米整装页岩气田,勘查开发技术已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开始进入规模化开发初期阶段。 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的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结果显示,我国页岩气地质资源量134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25万亿立方米。截至2014年底,累计投资230亿元,在重庆涪陵、四川长宁、威远等地取得重大突破,获得页岩气三级地质储量近5000亿立方米,其中探明地质储量1067.5 亿立方米,建成产能32亿立方米/年,累计生产页岩气15亿立方米(2014年生产页岩气13 亿立方米)。 报告指出,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可采资源潜力居世界前列,勘查开发点上取得重大突破、技术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多元投资勘查局面已经形成。但同时,富集规律不清、面上尚未展开、核心技术尚需攻关、监督机制尚待完善仍是当前我国页岩气勘查开发所面对的难题。目前,国土资源部积极推进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标准的制定,已经初步形成了技术标准体系。在页岩气开发实践中,石油公司借鉴已有的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形成了钻井工程、采气工程、健康安全环保等百余项技术规范和标准。 报告指出,我国在页岩气钻完井技术研究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但进步较快。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及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水平井成本不断下降,施工周期不断缩短。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攻关,我国基本掌握了页岩气地球物理、钻井、完井、压裂和试气等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3500米以浅水平井钻井及分段压裂熟练作业,具备水平井分段压裂段多达22段、长达2130米的能力。自主研发的可移动式钻机、3000型压裂车等设备,以及页岩气“甜点”预测软件,在勘查开发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水平井钻完井周期从150天减少到70天,最短46天,水平井单井成本从1亿元下降到5000万元~7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