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开展检测与治疗干预措施控制HIV流行》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7-05-05
  •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90-90-90目标要求,到2020年,90%的HIV感染者应知晓其HIV感染状态,90%的HIV阳性感染者接受长期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90%接受ART治疗的患者获得持久的病毒抑制。HPTN071临床试验旨在测量普遍开展检测和治疗干预对于降低赞比亚和南非的HIV发病率的作用。该研究报道了赞比亚4个社区的观察数据。

    在这项为期一年的分析中,在同意干预的HIV感染者中接受HIV检测率是很高的,尽管他们接受护理和启动ART治疗的时间比预期要长很多。1年后,知晓HIV阳性感染的人数急剧增加,在妇女人群中几乎实现了第一个90治疗。而第二个90目标则更具挑战性,大约四分之三已知HIV阳性的个体能在年底前完成抗病毒治疗。可见,在第二个干预实施年度中,提高男性的接受率和尽早开展HIV护理将是关键目标。

  • 原文来源:http://journals.plos.org/plosmedici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med.1002292
相关报告
  • 《新型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HIV疗法成功率》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7-03-07
    • 目前,HIV治疗药物尚不能完全治愈HIV患者,但维持HIV治疗可以大幅增加患者的寿命,并阻断HIV病毒的人际传播。然而,有相当一部HIV感染者不能规律服用药物或干脆终止了治疗。如此以来,病毒有机会在体内进行再次复制,不断攻击感染者的免疫系统,最终进展为艾滋病。 近日,来自阿伯丁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通过一种自我管理、咨询以及追踪患者药物服用情况相结合的策略,HIV疗法治疗成功率可增加18%。 研究人员对来自荷兰7家医院中超过200名HIV患者进行了长达15个月的干预治疗研究。研究分别在进行干预前和干预后对患者机体中的病毒载量进行了测定,“疗法失败”被定义为干预后连续两个时间点患者机体内可检测到病毒载量。研究结果发现,相比接受有规律治疗的患者而言,接受干预措施治疗的患者疗法失败率会发生实质性的降低(超过60%)。 研究揭示,这种新型的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对HIV药物的依从性,同时降低治疗的失败率,对控制HIV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意义深远。
  • 《精准检测技术优化慢性乙肝的治疗,指导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8-17
    •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阻断传播路径、对患者和携带者的规范治疗及干预等多种措施,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逐年下降,尤其在乙肝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为达到今年世界肝炎日倡导的“消除肝炎”的目标,我国强调通过科学的检测和监测,帮助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诊断、抗病毒治疗监测、随访中做出合理决策,从而实现慢乙肝临床治愈的重要意义;同时,对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感染高危人群及早进行筛查,提高丙型肝炎的筛查率和治疗率也是我国当前丙肝防治工作的重点。 为向全球学术界集中展示中国学者在病毒性肝炎防治领域的研究成果和防治经验,推动国际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携手著名国际学术出版集团Wiley出版社,拟定于2019年在国际领先的肝病期刊《病毒性肝炎杂志》(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简称JVH杂志)上出版一期中国主题增刊。本期增刊诚邀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领域的广大临床与检验专家投稿。征稿内容包括通过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实现功能性治愈的研究方向和改善CHB患者远期预后,降低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研究方向,以及病毒性肝炎的筛查、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断的现状和新的检测标志物和方法学的探索等。增刊将以英文形式发表,全球同时发行在线和纸质版,并被SCI收录,与原刊同享影响因子。 此次增刊客座主编将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任红教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学检验中心主任王成彬教授将担任检验医学领域的重要编委。任红教授指出:“为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前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严重公共卫生威胁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率需要达到90%、治疗率达到80%。然而目前我国乙肝和丙肝的诊断率均低于30%[],病毒性肝炎防治之路任重道远。因此提升公众疾病认知以及病毒性肝炎的诊断率、治疗率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精准检测助力个体化诊疗,实现慢乙肝“临床治愈”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2006年我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据估计,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约有9,300万人,其中CHB患者约2,000万例[]。《指南》同时明确了“临床治愈”的概念:停止治疗后维持持续的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正常、肝组织病变轻微或无病变。然而临床上获得“治愈”的患者微乎其微,如何有效治疗慢乙肝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阶段CHB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即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聚乙二醇干扰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兼具抗病毒、免疫调节作用及抗肿瘤的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对于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具有潜在的益处。 任红教授指出:“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了多项干扰素治疗NA经治患者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HBsAg水平处于低水平的慢乙肝患者序贯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可获得较高的临床治愈率,约30%~50%的患者可以达到HBsAg清除,实现停药。这些研究成果逐渐确立了干扰素在慢乙肝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优化治疗的方案,也是我国学者在努力实现慢乙肝‘临床治愈’之路上的主要探索和贡献。”任红教授同时强调,在CHB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应答情况决定患者的药物用量和疗程,以及是否停止治疗。 研究证实,血清HBsAg定量水平与肝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呈正相关,是受感染肝细胞的替代性指标,HBsAg清除可实现慢乙肝的完全缓解与长期预后改善;HBV DNA定量检测主要用于判断慢性HBV感染的病毒复制水平,可用于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及疗效的判断。 王成彬教授表示:“我国慢性HBV感染者基数庞大,大多患者需长期进行抗病毒治疗,而精准检测在个体化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CHB患者的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HBsAg定量和HBV DNA水平检测,尤其是HBsAg定量检测在指导治疗方案调整中起到重要作用。HBsAg定量检测联合高灵敏HBV DNA检测在判断感染阶段、预测自然结局、预测CHB患者抗病毒应答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抗病毒治疗监测应使用检测下限达到<20 IU/ml的高灵敏检测方法,优秀的检测平台和方法将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尽早诊断、准确了解疾病相关信息,有效指导精准治疗的实施,从而对患者的临床结局产生积极影响。” 罗氏诊断Elecsys® HBsAg定量检测使用电化学发光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检测结果可溯源至WHO第二版国际标准,结合cobas® TaqMan® HBV DNA定量检测(线性范围达20 IU/mL-1.7×108 IU/mL),能够帮助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优化慢性乙肝的治疗。 提升丙肝治愈率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我国HCV感染人群约有2,500万,占世界HCV感染人群的15%[]。新发HCV感染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从2003年到2017年,临床报告丙肝病例数增加了10倍。 任红教授指出:“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时代的来临为治疗丙肝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治愈率可达95%以上。但我国目前仍然面临着诊断率和抗病毒治疗率偏低的困境。要实现真正消灭丙肝,‘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根据国家卫计委2014年发布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筛查及管理》,HCV感染高危人群应及早进行筛查。HCV感染的实验室筛查和诊断策略应首先进行抗HCV抗体检测。抗HCV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应进行HCV RNA检测定性确认。“准确的HCV RNA定量检测是慢性丙肝个体化治疗的基石,在帮助临床及时、准确地诊断HCV感染、指导抗病毒治疗、监测抗病毒疗效并预测复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需要强调的是,在抗病毒治疗监测时需要使用检测下限<15 IU/ml的高敏感检测方法。”任红教授指出,“目前关于DAA治疗目标是完成治疗后12或24周HCV RNA持续低于检测下限。2015年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对于接受DAA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的基线、第4周、12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2或24周应检测HCV RNA5” 罗氏诊断全自动Elecsys® anti-HCV II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优异,检测时间仅需18分钟,是丙肝抗体早期筛查的理想选择;结合cobas® TaqMan® HCV RNA检测,最低检测下限达到15 IU/mL,灵敏度高,对于早期感染样本检出率更高,助力实现丙肝的早期诊断;同时在治疗监测过程中,通过cobas® TaqMan® HCV RNA检测,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基线病毒载量分析,可以精确判断治疗中和治疗后病毒的应答状况,更准确预测复发,有效提高丙肝的临床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