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解液或解决可充型锌电池规模应用难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16
  • 由水合四氟硼酸锌盐和乙二醇溶剂组成的新型电解液中,乙二醇本身的高沸点以及电解液中组分间的强相互作用,使得该电解液不易挥发和结冰,可以同时耐受酷暑和严寒,大大拓宽了锌电池的应用范围。

    可充型锌电池是一种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比锂电池更加安全可靠,成本也更加低廉。但以水作为锌电池电解液溶剂的局限性,严重制约着锌电池产业化的发展。

    记者12月13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先进碳与纳米能源实验室联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先进能源材料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先进炭材料研究部,成功研发出一种与金属锌兼容的低成本新型不可燃含水有机电解液。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可持续性》上。

    水系电解液让锌电池面临枝晶和腐蚀挑战

    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全球性焦点和议题,加大可再生能源的绿色开发和高效使用已成为全球共识。而大力发展绿色安全的大规模储能技术则是可再生能源充分开发利用的必要技术支撑。

    可充型锌电池就是一种颇具前景的绿色安全的储能技术,其采用与锂电池相似的工作原理,利用电解液中锌离子在正负两个电极间的往复穿梭来存储和释放电能。

    不过与锂电池采用高度可燃性的有机电解液不同,可充型锌电池主要用水作为电解液溶剂,因此不存在锂电的可燃、易爆等问题,使用更加安全。

    “而且由于锌电池的原材料储量丰富,电池装配、储存、运输和维护又相对简单,因此被认为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杨全红介绍。

    但是,作为负极的金属锌在水系电解液中存在着严重的枝晶和腐蚀问题亟待解决。

    “所谓枝晶是指充电过程中电解液中的锌离子在锌负极上发生不均匀沉积,从而出现的树枝状金属锌。”杨全红解释,这种枝晶在电池充放电时不断长大,最终会刺穿隔膜与正极接触,从而导致电池因内部短路而失效。腐蚀问题主要是由于金属锌较为活泼,会自发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持续消耗金属锌负极和电解液,导致电池使用寿命大幅缩短。

    “可以说,金属锌负极的枝晶和腐蚀问题严重制约了锌电池的产业化和大规模应用。”杨全红说。

    新型电解液由水合四氟硼酸锌盐和乙二醇组成

    为了攻克可充型锌电池所面临的这两大难题,项目团队研发出了由水合四氟硼酸锌盐和乙二醇溶剂组成的新型电解液。

    以乙二醇代替水作为电解液溶剂,可以大幅抑制金属锌负极的腐蚀问题,同时电解液中的四氟硼酸根阴离子和少量水分子(来自水合四氟硼酸锌盐中的结合水)会与金属锌负极发生反应,在锌负极表面自发形成一种致密且稳定的氟化锌固态电解质界面层,该界面层可以在允许锌离子通过的同时隔绝电解液与锌负极的直接接触,从而进一步抑制了锌枝晶的生成和腐蚀副反应的发生,极大地提升了锌电池的使用寿命。

    “虽然乙二醇也是一种易燃的有机溶剂,但是水合四氟硼酸锌盐却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阻燃剂。”杨全红介绍,因此,这种由水合四氟硼酸锌盐和乙二醇组成的电解液依然保持了与水系电解液一样的不可燃性,安全可靠。

    不仅如此,乙二醇本身的高沸点以及电解液中组分间的强相互作用,使得该电解液不易挥发和结冰,可以同时耐受酷暑(40℃)和严寒(-30℃),这是目前水系电解液无法企及的,大大拓宽了锌电池的应用范围。

    “由于水合四氟硼酸锌盐和乙二醇的工业应用成熟、成本低廉,使得我们研发的新型电解液的成本与目前最便宜的水系电解液相当。”杨全红表示。

    该电解液的成功研发有望进一步带动目前锌电池的研究热潮,并且推动锌电池的产业化进程。

    《自然·可持续性》同期配发专文评述,认为此工作利用廉价并环境友好的电解液解决了锌电池产业化进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为构建可持续的未来提供了可靠又性价比高的电池解决方案。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科学家研发出耐低温水系锌基电池电解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0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先锋、张华民带领团队,在低温水系锌基电池电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发出一种耐低温、经济、安全、环保的水系锌基电池用混合电解液。研究成果发表于《能源与环境科学》。 水系锌基电池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水系锌基电池的锌负极一侧会产生锌的不均匀沉积,导致锌枝晶的生长与脱落,从而影响锌基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另外,水系电解液离子传导率随着温度降低而急剧下降,使得该体系电池在低温下无法运行,限制了应用。 新研发的电解液由水、乙二醇和硫酸锌组成,在低温下具有较高的离子传导率。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人员阐明了锌离子—乙二醇分子间独特的相互作用,能显著提高乙二醇—水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从而有效地破坏电解液中水分子间连续的氢键,大大降低混合电解液的凝固点,在低温下实现锌离子的快速传输。同时,锌离子—乙二醇溶剂化作用可提高锌沉积/溶解的可逆性,改善锌负极的沉积形貌。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采用该混合电解液构筑的锌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和锌离子电池在-20℃均展现出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特点。通过调控混合电解液不同配比,可以使其耐受不同程度的低温,实现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该研究工作对低温储能器件电解液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9/D0EE01538E
  • 《大化所研发出能“自我恢复”锌碘液流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25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李先锋研究员、张华民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的、长寿命、可自恢复的锌碘液流电池。该电池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锌碘液流电池存在循环寿命短,功率密度低的问题,有望用作大规模储能技术,解决目前风能、太阳能等发电不连续、不稳定、不可控的难题,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 锌碘液流电池在锌负极在不断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不规则的锌枝晶,这种“树状结构”的枝晶会在循环过程中不断生长,最终刺穿电池的膜,造成电池的短路,严重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 为解决此问题,该研究团队提出利用廉价的聚烯烃多孔膜替代昂贵的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该电池的聚烯烃多孔结构中充满的氧化态电解液可以溶解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锌枝晶,实现自恢复,解决了由于锌枝晶导致的电池循环寿命差的问题。此外该锌碘液流电池还具有成本低、电导率高、稳定性强、工作电流密度大等特点。实验表明,单电池能量效率可达到82%,较之前报道的锌碘体系提高了8倍。 为证实该体系的实用性,研究团队成功集成出千瓦级电堆,该电堆在80mA/cm2下稳定运行超过300个循环,能量效率稳定在80%,表现出很好的可靠性。该电池目前仍处于研究初期阶段,需进一步提高其高电流密度下的可靠性,推进其实用化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