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 破解我国污水处理发展症结》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郑春晓
  • 发布时间:2019-05-20
  • 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全文请点击链接查看:划重点!三部委正式印发《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及要求。E20研究院水业研究中心试图对方案进行了相关解读,供业界参考。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95%,县城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0%,均达到或超过了“十三五”规划中的要求。在当前污水处理率已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我国城镇污水治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城市黑臭水体仍时有发生,尚未全面消除;“重厂轻网”等历史问题下,污水管网建设和维护不到位,尤其是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等区域,问题更为突出;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城镇污水厂进水超标责任难以界定;以及价格机制的问题影响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由于存在这些薄弱环节,导致当前污水处理率虽已接近饱和,而污水处理效能仍较低,并未达到彻底改善水环境的目的,在此情况下,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及要求。

    加强管网建设运营,推动污水有效收集处理

    “重厂轻网”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污水处理中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导致部分污水处理设施虽已建成,但由于收集管网建设不到位,“晒太阳”或者负荷率低的情况时有发生,据E20《中国水务行业市场分析报告》数据显示,部分省份县城污水厂的负荷率不足60%。另一方面,虽然当前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一再提高,城市黑臭水体因截污纳管不到位,尚未彻底消除。因此,文件中对推进生活污水收集设施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包括污水管网规划建设应当与城市开发同步推进,明确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建结合部等管网建设的薄弱地带,加强管网建设等。

    污水管网的维护也是污水处理中的难点,由于年久失修,管网破损、渗漏以及管网错接混接等均有可能造成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低,实际运营难度增大和运营成本增加;或是污水溢流外渗,影响河道水质。因此,方案中提出实施管网混错接改造、管网更新、破损修复改造等工程,实施清污分流,全面提升现有设施效能。对于进水浓度低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制定系统化的整治方案,并严格排水管道建设监管和维护管理,以解决当前管网运营维护中的突出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管网维护成本过高是管网得不到有效运维的主要原因之一。据E20水业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城市排水管网建成后年运营维护费用约在3-10万元/公里,相对污水处理厂有明确的收费来源(向用户收取污水处理费),管网的建设和维护基本依赖政府付费,高昂的费用给地方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乡镇方面亦然,其维护费用虽然相对较低,但对于乡镇的财政经济状况而言,依然存在压力。当前,随着技术的进步,管道维护机器人,非开挖管网安装更换和修复等手段逐渐用于管网维护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修复改造及运营维护成本,但管网的有效维护运营从行业层面而言依然存在考验。

    进水“源头”加强管理,提升污水处理效能

    除管网问题外,对上游排污单位监管不足,不达标的工业废水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城镇污水处理厂因进水超标而导致出水超标的责任界定问题,也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对此,方案中亦对此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即规范工业企业排水管理,对排污单位开展评估,经评估认定污染物不能被城镇污水处理厂有效处理或可能影响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稳定达标的,要限期退出,从源头上解决进水超标的问题。然而,我国部分行业企业分布“小而散”,集中度不高,工业企业“不入园”(工业园区)等问题突出,也给监管造成了难度。因此,该项措施的实际成效,仍需进一步观察。但从源头对城镇污水进水质量进行把控,也体现了我国污水处理管理逐步走向规范。

    完善激励政策,污水处理收费动态调整

    污水处理效能的提升,除监管力度加大,管理的不断规范,也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水十条”的要求下,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已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提标改造,一些省市的地方标准也明显严于国家一级A的标准。标准的提升势必带来运营成本的提高,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是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能够正常运营,稳定达标的重要保障。目前一些省市的污水处理费尚未达到国家制定的收费标准,而调价困难也是污水处理企业普遍反应的问题。此前,发改委发布的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发改价格规〔2018〕943号)中对调价问题也有相关规定,而方案中也强调了建立动态调价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尽快将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调整到位,保障污水和污泥处理运营成本并合理盈余。实际操作中,仍需各地政府认真执行,并加大对污水处理收费的宣传力度,确保真正落实。

    总体来看,提质增效方案体现了我国污水处理管理思路的进步,对污水处理关键症结的破解将起到推动作用。但具体的执行情况及效果,仍需要各方的有效配合以及监管机制的建立。

相关报告
  • 《污水提质增效平原老城区案例》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wangyang
    • 发布时间:2020-07-24
    • 以华东地区某城市老城区污水处理厂服务片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发现采取防倒灌措施后,污水处理厂污染物进水浓度提升明显。平原高地下水位地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影响因素由大到小分别为:地下水入渗、管道沉积和降解、河水倒灌、降雨,对污染物进水浓度影响程度(以BOD5计)分别为:25%~34%、17%~26%、13%~18%、7%~10%。在平原老城区实施“清污分流”,建议优先采取的措施为防治河水倒灌、管网修复,管网系统相对完备后可采取降低管网运行水位的措施,雨污分流需伴随着老城区改造循序渐进。通过多项措施的逐步实施,最终实现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的目标。 2019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以下简称《方案》),其主要目标:经过3年努力,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显著提高。《方案》中提出实施管网混错接改造、管网更新、破损修复改造等工程,实施清污分流,全面提升现有设施效能,并明确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BOD5)浓度低于100 mg/L的,要围绕服务片区管网制定“一厂一策”系统化整治方案,明确整治目标和措施。 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已达1.61亿m³/d。然而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普遍偏低,仍然存在污水直排入河的情况,城市河道黑臭现象严重。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进水COD平均值仅为267 mg/L,南方地区的一些污水处理厂COD甚至低于100 mg/L,而欧洲污水处理厂的进水COD一般在400~1 000 mg/L。 本文以服务于华东地区某城市老城区的污水处理厂(以下简称老城区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片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相关工程措施,提出平原地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实施策略,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 《污水处理行业简史以及我国水污染处理现状》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20-12-07
    • 北极星水处理网讯:污水处理的需求是伴随着城市的诞生而产生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历经数百年变迁,从最初的一级处理发展到现在的三级处理,从简单的消毒沉淀到有机物去除、脱氮除磷再到深度处理回用。污水处理的的每一次发展与进步都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动力。而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生产力不断提升,城市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未来我国污水排放量也将随之增大,因此,对于污水处理的需求也必将进一步扩大今天在这里小编特地编辑整理了我国水污染处理的发展简史以及行业现状。 早期行业发展阶段 我国最早的污水处理历史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1923年建成的上海北区污水处理厂的建立拉开的中国近代污水处理的序幕。 上海北区污水处理厂是中国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该厂占地0.84公顷,日处理能力为3500立方米,尾水排入沙泾港。此后几年,东区污水处理厂和西区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日处理量分别为1.7万立方米和1.5万立方米,处理后尾水分别排入黄浦江和苏州河。但是在此之后中国再无新的污水厂建立而且排水管道建设也很少。到1949年,全国排水管道总长度仅为6034千米,各地主要靠明渠或河道排处雨污水。 初步发展阶段 1949年建国以后,中国的污水处理行业经历了初步的发展,主要集中于脏乱差的老城区污水收集管道建设,污水截留,城市黑臭河湖整治改造等。著名的综合整治工程有北京龙须沟、天津赤龙河和四通河、上海肇家滨、南京秦淮河、武汉黄孝河等。与此同时在此期间中国还建设或开始建设了一批一级污水处理厂。如北京高碑店一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可达40万立方米。但是于此同时国内的污水处理技术依旧停留在较初级的阶段,多利用水体的自净或者较初级的水处理方式,没有把污水处理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技术上也没有较大的发展,仍处在相对比较落后的状况下。 污水土地利用改造阶段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于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污水农业灌溉的观念得到发展,此时污水污染程度较低许多缺水地区将污水灌溉利用作为经验进行推广如北京东南郊污水灌溉区、天津武宝宁污水灌溉区等。在1980年直接利用污水灌溉的农田更是达到133.3万公顷。极高的提高了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的缓解了当时水资源短缺和污水污染的问题。1957年,当时的建工部与农业部及卫生等部门把污水灌溉列入了国家科研计划。60年代,有关部门还曾在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召开了“亚、非、拉国际污水灌溉研讨会”。鉴于污水灌溉的风险,1972年,国家在石家庄召开的全国污水灌溉会议,提出了“积极慎重”的污灌方针,并制定了污水灌溉暂行水质标准,以应对污水灌溉的风险。 全面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开始日益重视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1979年9月我国第一部环境法(简称《环保法》)诞生,这标志着污水处理正式处于法律法规的管理之下。《环保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几种基本环境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排污收费制度等。1982年“六五”计划正式把“加强环境保护,遏制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加重”定为国家发展的十项基本任务之一。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水污染防治法》。国家在环境保护、污水处理领域的政策日趋完善。这一时期,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开始与国际接轨,并实现快速发展。 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全面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力度。2002年出台了首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该标准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国内城镇污水处理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国家陆续将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巢湖、滇池(三河三湖),松花江流域、三峡库区及上游(一江一库),以及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流域列为国家重点水污染防治地区,这些流域内的污水处理厂得以迅速建设。 另一方面,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实施了“节能减排”战略,提出在“十一五”末期将化学需氧量(COD)总排放量在“十五”末的基础上降低10%,并将减排指标层层落实到各省、市、县。为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指标,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加速建设污水处理厂,全国污水处理步入高速发展状态。 到2010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和县城共建成284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为1.28亿立方米/日。全国有1034个县的城关镇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占县城总数的63.2%,16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实现了“每个县(市)建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2010年,全国污水实际总处理量343.7亿立方米,日均处理量1.01亿立方米,负荷率78.78%。全年COD消减量921万吨,BOD消减量395万吨,氨氮消减量70.4万吨,总氮消减量57.6万吨,总磷消减量10.5万吨,产生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十一五”期间,中国污水处理能力平均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加,创造了污水处理的世界最快建设速度。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空前的政治高度,推动了我国的环境政策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多项政策法规相继出台。2014年制定出台“最严环保法”;2015年,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生态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4月,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发改委联合印发《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 污水处理行业现状分析 1、污水年排放量增加 近几年,我国我国的污水排放总量持续增长。2014年中国城市污水年排放量445.34亿平方米,2018年增至521.12亿平方米。 数据来源:住建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污水处理厂数量增多 目前我国工业废水排出以后基本进入城市污水管道,在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据《2018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4年污水处理厂数量1807座,2016年污水处理厂突破2000座,2018年污水处理厂数量进一步增加达到2321座。 3、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提高 “十二五”以来,我国明确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政府密集出台各项环保政策(如“水十条”),我国污水处理规模已具备一定规模,水污染治理能力效果显着。我国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我国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13087万立方米/日,2018年处理能力提升至16881万立方米/日。 数据来源:住建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污水年处理量增加 随着污水处理厂数量增加,污水处理能力提升,我国污水年处理量大幅提升。2014年污水年处理量401.62亿立方米,2018年逼近500亿立方米。 目前,我国水处理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成熟的污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率持续提升。2014年污水处理率90.18%,2018年达到95.49%。随着污水处理技术进步,预计我国污水处理率将进一步提升。 5、我国污水处理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相对较强,人民群众收入水平较高,对环境保护和清洁环境的需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集聚功能强,人口较为密集,城镇化水平较高,也更适宜于规模化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因此,我国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较为健全,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相对较快。 中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财政综合实力有限、人口较为分散等原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仍十分落后。 污水处理行业发展趋势 1、智慧水务市场潜力亟待释放 智慧水务将海量水务信息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处理结果辅助决策建议,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水务系统的整个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从而达到“智慧”的状态。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融入传统行业的各个环节,新兴技术和智能工业的不断融合,智慧水务行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前景。 2、农村污水处理成蓝海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限制以及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许多村庄缺乏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直排现象普遍。同时行政村污水垃圾治理相对缓慢,与城市、县城相比,污水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因此,城镇污水处理市场已趋于饱和,而村镇污水处理市场呈现一片蓝海。经测算,到2020年农村水环境治理剩余市场空间将超1298亿,长期市场则高达万亿体量。 3、污水资源化带来新机遇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提出缺水地区、水环境敏感区域,要结合水资源禀赋、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技术经济条件,开展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积极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推广再生水用于市政杂用、工业用水和生态补水等。 截至2018年,全国再生水生产能力3578万立方米/日,利用率 15.98%,距《国家节水行动方案》目标到2020年20%、2022年22%存在较大差距。若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预计“十四五”期间新增5023万立方米/日,新增再生水投资约528亿~89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