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etab | 上海药物所合作绘制肝癌组织乳酰化修饰图谱》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1-04
  • 乳酸 (lactate) 是哺乳动物糖酵解代谢中的主要产物,在肿瘤、败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状态下显著增多。其生物学功能因肿瘤细胞中存在的“瓦伯格效应(Warburg effect)”而得到广泛关注。2019年,芝加哥大学Yingming Zhao教授团队发现哺乳动物细胞内的乳酸可驱动形成一种新型组蛋白翻译后修饰(PTM)——赖氨酸乳酰化(Kla),进而发挥重要的基因转录调控功能,从而为乳酸的非代谢功能提出了全新的见解。

      作为糖脂代谢的关键器官之一,肝脏的多种病变与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肝细胞癌(HCC)胞内因瓦伯格效应积聚的大量乳酸已成为其临床特征之一。由此产生几个科学问题:1)肝癌组织中积聚的乳酸是否会驱动形成乳酰化修饰?2)是否存在大量非组蛋白乳酰化修饰?3)乳酰化修饰如何影响肝癌的发生发展?

      为探索、解决上述问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高强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黄河课题组合作绘制了肝癌组织乳酰化修饰图谱,并开展了肝癌乳酰化功能研究。相关研究于2023年1月2日在Nature Metabolism杂志以“Lactylome analysis suggests lactylation-dependent mechanisms of metabolic adaptat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为题在线发表。

      该研究共收集52位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HCC患者的癌与癌旁组织,进行了深入的乳酰化修饰组和蛋白质组分析,成功鉴定了9275个Kla位点和9140个蛋白质(图1)。其中,9256个乳酰化修饰位点位于非组蛋白上,表明该修饰除了转录调控,可能涉及更为广泛的生物学功能。重要的是,对Kla修饰底物的分析结果表明该修饰影响参与重要代谢途径中的酶,包括糖代谢、三羧酸(TCA)循环、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而且这些代谢途径中蛋白质上较高的Kla水平与HCC的侵袭性临床特征和驱动突变密切相关。

     研究团队结合临床数据对乳酰化修饰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发现在增殖亚型较强患者肿瘤组织中ATP代谢相关腺苷酸激酶2 (AK2) 的Kla水平较高、预后较差。此外,AK2乳酸化程度较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肿瘤血栓,并且其致癌信号通路上调、与肝脏特异性代谢相关途径和p53抑癌通路的下调,提示了AK2乳酸化与肝癌患者预后较差的潜在机制。为了进一步探索乳酸化AK2影响HCC的具体调控机制,该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细胞水平实验。实验证实K28处的乳酸化抑制了AK2的激酶活性,导致细胞内能量紊乱,并促进HC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图2)。上述结果表明,Kla在调节细胞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异常代谢促进HCC进展。

      该研究首次系统全面绘制了肝癌组织Kla底物图谱,揭示了Kla对肝癌细胞代谢具有广泛和关键的调节作用,并通过实验验证了Kla调控代谢相关蛋白功能,为HCC的病程进展和治疗干预提供了新的见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博士研究生杨子剑、马家强,上海药物所黄河课题组严聪和硕士研究生彭攀攀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教授和上海药物所黄河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技重大项目的基金资助。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22-00710-w

  • 原文来源: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301/t20230103_6594336.html
相关报告
  • 《科学家绘制肝癌组织乳酰化修饰图谱》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1-07
    • 乳酸(lactate)是哺乳动物糖酵解代谢中的主要产物,在肿瘤、败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状态下显著增多,其生物学功能因肿瘤细胞中存在的“瓦伯格效应”(Warburg effect)而得到关注。201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Yingming Zhao团队发现哺乳动物细胞内的乳酸可驱动形成新型组蛋白翻译后修饰(PTM)——赖氨酸乳酰化(Kla),进而发挥重要的基因转录调控功能,从而为乳酸的非代谢功能提出了全新见解。 作为糖脂代谢的关键器官之一,肝脏的多种病变与代谢异常相关。肝细胞癌(HCC)胞内因瓦伯格效应积聚的大量乳酸已成为临床特征之一。由此产生几个科学问题:肝癌组织中积聚的乳酸是否驱动形成乳酰化修饰?是否存在大量非组蛋白乳酰化修饰?乳酰化修饰如何影响肝癌的发生发展? 为探索、解决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樊嘉与教授高强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黄河课题组,绘制了肝癌组织乳酰化修饰图谱,并开展了肝癌乳酰化功能研究。1月2日,相关研究成果以Lactylome analysis suggests lactylation-dependent mechanisms of metabolic adaptat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为题,在线发表在Nature Metabolism上。 该研究共收集52位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HCC患者的癌与癌旁组织,开展了深入的乳酰化修饰组和蛋白质组分析,鉴定了9275个Kla位点和9140个蛋白质(图1)。其中,9256个乳酰化修饰位点位于非组蛋白上,表明该修饰除了转录调控,可能涉及更广泛的生物学功能。重要的是,对Kla修饰底物的分析结果表明该修饰影响参与重要代谢途径中的酶,包括糖代谢、三羧酸(TCA)循环、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且这些代谢途径中蛋白质上较高的Kla水平与HCC的侵袭性临床特征和驱动突变密切相关。 科研团队结合临床数据深入挖掘乳酰化修饰组数据发现,在增殖亚型较强患者肿瘤组织中ATP代谢相关腺苷酸激酶2(AK2)的Kla水平较高、预后较差。此外,AK2乳酸化程度较高的患者更易出现肿瘤血栓,且其致癌信号通路上调、与肝脏特异性代谢相关途径和p53抑癌通路的下调,提示了AK2乳酸化与肝癌患者预后较差的潜在机制。为了进一步探究乳酸化AK2影响HCC的具体调控机制,该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细胞水平实验。实验证实K28处的乳酸化抑制了AK2的激酶活性,导致细胞内能量紊乱,并促进HC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图2)。上述研究表明,Kla在调节细胞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异常代谢促进HCC进展。 该研究首次系统全面绘制了肝癌组织Kla底物图谱,揭示了Kla对肝癌细胞代谢具有广泛和关键的调节作用,并通过实验验证了Kla调控代谢相关蛋白功能,为HCC的病程进展和治疗干预提供了新见解。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重大项目的支持。
  • 《Cancer Cell | 上海药物所周虎课题组合作绘制肝内胆管癌的多组学分子特征全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1-05
    •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是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恶性肿瘤,当前手术切除率低,同时缺乏有效的靶向/免疫治疗方案。肝内胆管癌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基因组突变和肿瘤微环境,可能介导其高侵袭性和不良预后。因此,迫切需要对iCCA进行“鸟瞰式”研究,绘制其精确的分子图谱,为系统理解肝内胆管癌异质性及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12月30日,Cancer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周虎研究员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和高强教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高大明研究员合作的题为“Proteo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identifies clinically relevant subgroup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的最新成果。该研究对262例iCCA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了蛋白基因组学分析,通过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磷酸化蛋白质组等多维度数据,为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分子分型、预后监测和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科研人员首先分析了TP53、KRAS、FGFR2、IDH1/2、BAP1等肝内胆管癌主要驱动突变对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人群样本中特异性存在黄曲霉毒素突变指纹,与高肿瘤突变负荷和高NK细胞浸润等显著相关。FGFR2的融合和突变可能通过激活Rho GTPase通路来促进iCCA发展,其部分融合蛋白衍生肽具有较强免疫原性,是潜在免疫抗原靶点。随后,联合团队进一步分析了肝内胆管癌染色质拷贝数变异对mRNA及蛋白的顺式和反式调控效应。科研人员根据蛋白质组数据将iCCA患者分为炎症(S1)、间质(S2)、代谢(S3)、分化(S4)四种亚型,四种亚型具有差异化的临床特征、突变谱、通路富集以及免疫特征分布,且有显著预后差异。通过降维分析,团队找到了可特异性区分4个亚型的标志物,并通过验证证实了其用于临床样本分型的可能性。最终,科研人员确定HKDC1和SLC16A3是iCCA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本项研究是在国际癌症蛋白质基因组联盟(International Cancer Proteogenome Consortium,ICPC)及国际临床肿瘤蛋白质组学分析联盟(Clinical Proteomic Tumor Analysis Consortium,CPTAC)高质量标准框架下,开展的针对肝内胆管癌大队列的蛋白基因组学分析。该研究一方面全面揭示了肝内胆管癌中基因突变和染色质变异对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的影响,从蛋白质组层次提出了四个分子分型和生物标志物,为探索肿瘤异质性和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线索;另一方面该研究所产生的高质量大数据将继续为肝内胆管癌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支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董良庆博士、上海药物所博士研究生鲁大运、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陈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博士研究生林友培、上海药物所副研究员朱洪文、燃石医学张周博士和蔡尚立博士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樊嘉院士、周虎研究员、高大明研究员和高强教授为该文共同通讯作者。此外,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贺福初院士、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Henry Rodriguez博士、美国贝勒医学院章冰教授、华盛顿大学基因研究所丁丽教授、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王沛教授、加拿大渥太华大学Daniel Figeys教授的大力支持。该研究也是依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公共技术中心的重大科研产出。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1.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