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在红球藻不动细胞休眠与萌动分裂转换机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6-23
  • 近日,海洋所藻类与藻类生物技术团队在诠释氮调控雨生红球藻不动细胞休眠与萌动分裂转换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研究为红球藻资源开发提供了原理技术,也为理解季节或周期性休眠与爆发的浮游真核微藻繁殖消长规律以及赤潮形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雨生红球藻是国际上商业化开发利用的重要单细胞绿藻,具有明显的游动细胞和不动细胞相互转换的过程,并伴随着虾青素大量积累或细胞快速繁殖。以往研究多关注红球藻不动细胞形成和虾青素积累,但对其细胞休眠与萌动分裂之间转换的代谢规律和调节适应机制知之甚少。海洋所研究率先揭示了氮丰度调控红球藻游动和不动细胞的休眠与萌动分裂的相互转化,具体程序过程如下(图1):

    当环境氮源丰足时,(1)细胞启动氮同化程序合成氨基酸,并成为拉动呼吸代谢的引擎,快速消耗三羧酸循环所产生的α-酮戊二酸等碳骨架和还原力NADH/FADH?,从而强力拉动了储存的碳水化合物进入呼吸分解代谢,形成"氮碳协同"的物质能量流的转换枢纽。(2)呼吸代谢产生的NADH/FADH?进入电子传递链(ETC),氧化产能满足氮同化能量需求,同时电子流也通过ETC导致ROS的产生;而ROS作为信号激活开关,进一步激活代谢并成为触发萌动分裂的信号。(3)充足的氮供应保障嘌呤/嘧啶核苷酸合成的平衡,保证DNA的高效复制与细胞分裂的顺利进行。

  • 原文来源:http://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6/t20250620_787290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红球藻不动细胞休眠与萌动分裂转换机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25
    • 近日,海洋所藻类与藻类生物技术团队在诠释氮调控雨生红球藻不动细胞休眠与萌动分裂转换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研究为红球藻资源开发提供了原理技术,也为理解季节或周期性休眠与爆发的浮游真核微藻繁殖消长规律以及赤潮形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雨生红球藻是国际上商业化开发利用的重要单细胞绿藻,具有明显的游动细胞和不动细胞相互转换的过程,并伴随着虾青素大量积累或细胞快速繁殖。以往研究多关注红球藻不动细胞形成和虾青素积累,但对其细胞休眠与萌动分裂之间转换的代谢规律和调节适应机制知之甚少。海洋所研究率先揭示了氮丰度调控红球藻游动和不动细胞的休眠与萌动分裂的相互转化,具体程序过程如下: 当环境氮源丰足时,(1)细胞启动氮同化程序合成氨基酸,并成为拉动呼吸代谢的引擎,快速消耗三羧酸循环所产生的α-酮戊二酸等碳骨架和还原力NADH/FADH?,从而强力拉动了储存的碳水化合物进入呼吸分解代谢,形成"氮碳协同"的物质能量流的转换枢纽。(2)呼吸代谢产生的NADH/FADH?进入电子传递链(ETC),氧化产能满足氮同化能量需求,同时电子流也通过ETC导致ROS的产生;而ROS作为信号激活开关,进一步激活代谢并成为触发萌动分裂的信号。(3)充足的氮供应保障嘌呤/嘧啶核苷酸合成的平衡,保证DNA的高效复制与细胞分裂的顺利进行。 相反,在缺氮条件下,红球藻嘧啶核苷酸代谢通路中的乳清酸、UMP和尿嘧啶含量显著上升,而嘌呤代谢通路中的IMP、AMP、GMP、腺苷、脱氧腺苷和次黄嘌呤含量却显著下降,核苷酸限制联合嘌呤/嘧啶的失衡共同限制了细胞分裂过程,导致细胞呈休眠状态;一旦氮源丰足,该限制解除并重新启动上述的氮激活细胞分裂的程序。 海洋所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博士生李菁为论文第一作者,刘建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张立涛副研究员和于文杰特别研究助理等参与了相关工作,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Jing Li, Litao Zhang, Wenjie Yu, Feng Chen, Anatoly A. Tsygankov, Jianguo Liu*, Transition between germination and dormancy for non-motile cells of Haematococcus pluvialis: dependence on nitrogen availability through metabolic flux of amino acids and nucleotide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5, 434:132818. 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25.132818
  • 《Science Advances刊发海洋所在甲藻孢囊休眠调控机制方面最新进展》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2-10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唐赢中研究团队在甲藻孢囊休眠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甲藻休眠孢囊基因转录的全局性特征和细胞自噬及植物激素赤霉素在甲藻休眠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相关研究结果于2月7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 甲藻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同时也是有害藻华的主要肇事类群。部分甲藻种类能够产生藻毒素,导致鱼、贝类等养殖动物死亡,威胁人类健康和海洋生态系统安全。休眠孢囊在甲藻藻华生消和地理扩散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已广为接受,但甲藻休眠孢囊形成和萌发的调控机制至今未得到深入解析,特别是对于野外沉积物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甲藻孢囊,与其休眠状态维持相关的调控基因、代谢通路和生理机制尚未见报道。 研究团队利用甲藻特有的剪接先导序列作为甲藻核编码基因转录本的“钓钩”,结合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野外采集的海洋沉积物样品中甲藻孢囊集合进行宏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除光合作用之外的大多数代谢和调控通路都维持着一定程度的表达,表明转录水平上保持广泛的代谢通路活跃表达对维持孢囊存活和萌发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对细胞自噬和植物激素赤霉素相关的功能基因进行定量表达分析,结合溶酶体染色实验和外源激素添加实验,证实细胞自噬在孢囊维持休眠状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赤霉素与另外一种植物激素脱落酸共同作用参与调控休眠孢囊形成和萌发。研究结果为更全面、深入地揭示甲藻孢囊休眠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邓蕴彦副研究员为文章第一作者,唐赢中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林森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文章信息: Deng Yunyan,Yue Caixia,Yang Huijiao,Li Fengting,Hu Zhangxi,Shang Lixia,Chai Zhaoyang,Lin Senjie * and Tang Ying Zhong *. 2025. Broad active metabolic pathways,autophagy,and antagonistic hormones regulate dinoflagellate cyst dormancy in marine sediments. Science Advances 11: eads7789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s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