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首次公开重要领域地质数据资料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4-25
  • 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今天是第49个世界地球日,自然资源部首次公开了大批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的地质数据资料。

    本文图片均来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本次公开的地质资料数据内容包括近年来我国最新完成的多个重要领域覆盖全国的矿产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等多类别地址资料数据。其中更是加入了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关键地质资料。

    全国地质资料馆高级工程师吴轩:我们所有地质资料服务都是免费服务的。针对的是全社会的公众,比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些重点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地质资料。有助于地方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信息支撑。

    此外,近年来我国发展迅速的多个新能源利用领域的地质资料也在此次公开范围之内。例如可在城市供暖制冷时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利用地下200米范围内土壤和地下水能量供暖制冷的浅层地温热就公开了全国36个重要城市和15个省份的主要城市的评价报告和成果报告。

    全国地质资料馆高级工程师吴轩:举个例子,沈阳市,如果沈阳市地下一百米浅层低温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可以节能减排煤炭资源700万吨。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治理费用56亿元。

    自然资源部表示,本次公开的地质资料数据采用免费查阅完全公开的形式,可前往全国地质资料馆或登陆其网站进行查询。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已收藏我国一百年来相关地质资料14.5万档,450万件。

    来源 : 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 编辑 :

相关报告
  • 《新组建自然资源部首次发起组织极地考察活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7-27
    •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将于7月20日上午10时,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航,预计9月26日返回上海港,航程达12300多海里。   这将是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首次组织的极地考察活动。   2018年7月19日,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夏立民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此次考察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打造冰上丝绸之路”重要指示精神,为北极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魏泽勋告诉记者,这次考察内容将紧密结合与国家需求,对于日后如何面向自然资源部的职责和需求开展极地考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中国的前七次北极科考,均以科研项目调查为主,第八次开始尝试进行业务化调查。即将出行的第九次科考,则首次将两者相结合。   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朱建钢介绍,在为期两个多月的考察中,队伍将深入北极中心区域,通过对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北冰洋高纬海区等中国北极考察重点区域进行业务化调查,推进中国极地业务化体系建设,掌握海洋水文与气象、海冰、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等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为北极地区环境气候等综合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此外,此次科学考察加大了对当前热点问题的关注,将开展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新型环境污染物等北极国际治理议题相关的业务调查,为解决区域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提供支撑。同时,进行北极环境快速变化重大前沿科学研究,视冰情开展北极中央航道调查等工作。   朱建钢表示,尽管已对考察计划做过多次的方案制定和应急预测,但由于参与本次考察的队伍较为庞大,其中不乏90后、95后的年轻队员,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对于整个团队来说都是一大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多个国产新型设备将在本次考察中迎来“首秀”。这些新设备一方面会检验中国海洋观测、设备研制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将为北极海域的监测网建设做出贡献。   附图:“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澎湃资料图
  • 《陆昊履新: 如何组建强大的自然资源部?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08
    • 自3月19日被任命为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首任部长至今,陆昊履新已有一月有余。在这一个多月中,这位国务院部委中最年轻的“一把手”,出席自然资源部挂牌仪式,主持召开座谈会,北到雄安,南下海南,马不停蹄。 舆论认为,从陆昊履新后的一系列活动看,探索“多规合一”模式下的规划编制,正成为自然资源部履行新职能、开展新工作的重要抓手,而敢于从最难啃的“硬骨头”开始着手,既显示出新部长的胆识和能力,也体现了中央在用人方面的考量和深意。 南北调研 雄安新区是陆昊上任自然资源部后,出京调研的第一站。 4月11日,在雄安新区,陆昊就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制、生态保护及自然资源管理有关政策创新进行了调研。 离开雄安后,陆昊又南下海南。4月12日至15日,他对海口、文昌、三亚等三市进行了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围填海工程对海洋动力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的变化、保护和修复,城市河湖生态修复,深海科学与工程,国土空间规划、陆海统筹及“多规合一”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等。 除了这两次出京调研外,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信息还显示,3月26日、27日,也就是上任后一周左右,陆昊以部党组书记、部长的身份连续主持召开了两次部党组会议,主题分别是机构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 这两次部党组会之后,陆昊于3月29日至4月4日期间,连续主持召开了5次研讨座谈会,分别邀请业务司局负责人、地方政府负责人、专家学者、有关部委负责人、企业代表参加,就如何细化中央已经确定的自然资源部职能定位、科学设置机构、做好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建议。 此外,4月3日和4月9日,陆昊还带队分别到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听取意见建议。 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从陆昊两次出京调研的内容看,都涉及国土空间规划。在雄安,他就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制进行了调研;在海南,他考察了国土空间规划、陆海统筹及“多规合一”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 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将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 中国现行的空间规划主要有4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分别由原国土部、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和原环保部负责组织编制。由于这些规划的编制管理机构分散、层级结构和编制标准不统一,所以经常出现规划目标相抵触、内容相矛盾等问题。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维宸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此前部门之间缺乏共享互通,相互掣肘,权力边界冲突,明显带有部门色彩,甚至存在部门利益固化的积弊,无法形成合力,自然资源保护存在困难。 “这使得以土地为中心的空间管制权,分散于不同部委。”张维宸说,“而空间规划冲突的焦点,在于争夺管控土地发展权。”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原国土部、原环保部和住建部等4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了28个市县,由4部委分别指导进行试点,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各部委均以各自负责的空间规划为主,进行“多规合一”的试点,导致规划的标准、流程都无法统一。 张维宸认为,“多规合一”并不是采用“拼凑模式”将所有规划简单地进行合并,也不会取缔任何一个法定规划,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将经济、社会、土地、环境、水资源、城乡建设、综合交通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进行恰当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任务目标、保护性空间、开发方案、项目设置、城乡布局等重要空间参数标准的统一性,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各类资源,和政府空间管控和治理能力的不断完善提高。 在他看来,这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牛雄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组建强大的自然资源部,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解决空间规划重叠的问题,对国土空间进行严格的用途管制。 陆昊上任伊始,就着手探索“多规合一”模式下的规划编制,敢于啃“硬骨头”。 而陆昊之所以选择雄安新区和海南作为调研对象,张维宸认为,除了这两个地方的特殊地位外,与它们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作用也有很大的关系。 雄安作为即将在一张“白纸”上建设的新城,在空间规划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雄安新区将借鉴国际经验,高标准高质量组织规划编制,开展“多规合一”,打造城市建设的典范。去年5月,原国土部就已经将雄安作为国土资源管理改革试点和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区,重点从保障用地需求、土地供应政策、城市地质调查、不动产统一登记和土地税费相关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海南则是全国第一个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的省份。海南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被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评价为“在推动形成全省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上迈出了步子、探索了经验”。2017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要求在海南等地试点基础上,将吉林、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广西、贵州等7个省份纳入省级空间规划试点范围,推进省域“多规合一”改革。 外界分析,这些迹象表明,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很可能成为陆昊上任后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 经济学背景成优势 除了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监管、履行全民所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都被认为是自然资源部要啃的“硬骨头”。这些“硬骨头”有的是历史沉淀的结果,有的是有待拓荒的“处女地”,但对陆昊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在出任自然资源部部长前,陆昊就已是媒体最关注的高级干部之一。出生于1967年的他,从政后曾多次刷新最年轻官员的纪录:35岁出任北京市副市长;41岁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正部级官员;46岁当选黑龙江省省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省长。此次掌管自然资源部,再次成为国务院最年轻的部长。 直面问题、不惧挑战是陆昊给媒体的印象。2016年3月,面对龙煤集团欠薪事件,陆昊坦承几天前所透露的信息有误。他直言,“井下职工确实有欠薪的,这个事情,我说错了”,并且强调“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要改”。 同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黑龙江曝出的天价鱼一事,陆昊也没有回避问题。他说:“(天价鱼)在我看来不是偶然的,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和企业经营者在树立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方面的意识还有明显差距。”他认为,这样的事件是改进工作的极好机会,因为给了相关部门集中深刻反省的机会。 如今看来,在黑龙江的5年从政经历,对陆昊掌管自然资源部可以称得上是一次提前进行的“预演”。作为资源大省,黑龙江省内集中了山水林田湖草几乎所有类型的自然资源。 离开黑龙江之前,今年1月26日,陆昊在参加黑龙江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时曾表示,要把传统优势资源、新优势资源与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相结合,推动产业转型、创新创业。 他在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矿产资源等项目全部采用公开招标”,“开展国土、环保、城建等‘多规合一’试点”,而这些任务也正是自然资源部所面临的挑战。 除此之外,经济管理学的专业背景,也被认为是陆昊执掌自然资源部的优势所在。 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维宸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从国土部到自然资源部,一个最大的改变就是从过去的资源管理向资源资产管理转变,“而资产的管理,最需要的就是经济管理学的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