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12-08
  • “十二五”时期我国自主研发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置部分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十二五”以来,在一系列涉海新政的引领下,我国海洋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能为海洋经济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成为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力引擎。

      徐徐展开海洋经济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海洋能开发利用”这一篇章尤为亮丽。

      “就现状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掌握规模化开发利用海洋能源技术的国家之一。”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工程师张博总结称。

     海洋能掀起巨浪

      我国海洋能资源丰富,岛屿众多,规模化开发利用海洋能的条件得天独厚。如何深度挖掘这座蓝色能源宝藏,助力海洋能掀起巨浪?相关顶层设计的发布,成为有力推手。

      记者梳理发现,有关海洋能开发利用的战略部署,在多个国家层面的规划中均有着墨。其中包括《“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2020年)》《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等。

      在上述规划中,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均被列入发展对象,蓄势向海的决心得以充分彰显。

      “‘十二五’时期,我国海洋能发展迅速,整体水平显著提升,进入了从装备开发到应用示范的发展阶段。”张博表示。

      来自国家海洋局的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基本摸清了海洋能资源总量和分布状况,完成了重点开发区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资源评估及选划。自主研发了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置,多种装置走出实验室进行了海上验证,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此过程中,海洋能“家族”成员各自的发展也是颇具亮点。例如,4100千瓦的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稳定运行逾30年;100千瓦鹰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和60千瓦半直驱式水平轴潮流能发电装置累计发电量均超过3万千瓦时;在建海洋能项目总装机规模超过1万千瓦等。

      此外,海洋能试验场相继启动选址、设计和建设,以山东海洋能研究试验区、浙江潮流能示范区、广东波浪能示范区为核心的海洋能发展区域布局初现雏形。一批企业进军海洋能行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海洋能开发队伍初步形成。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我国加入了国际能源署海洋能源系统实施协议,并与多个国家签订海洋能开发合作协议,海洋能领域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重大科技专项通过验收

      不容小觑的是,强大的技术支撑成为开启海洋能宝藏的一把密钥。

      记者从科技部获悉,9月7日,浙江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该省重大科技专项“5兆瓦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研究”进行了验收。

      “海洋潮流能大功率发电装置属于世界级科技难题,完全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该项目组负责人林东在介绍项目完成情况时表示,团队经过大量的对比论证,淘汰了多种技术路径,最终完全依靠自主研发设计,基于模块化、平台化、集成化的技术路径,研发设计了发电系统总成平台及工作在该平台上的模块化发电机组。项目执行期间,先后获得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2项。

      据了解,该项目针对潮流能特点,开展了海水、海洋微生物在不同水流速度下对叶片材料的破坏性、模块化总成平台及物流和结构力学关系、不同流速与叶轮效率关系等研究,研制了由十五大系统构成的“LHD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系统群,完成了1万千瓦机组电站选址、三维立体流速流向勘测、海底地形地质勘测、海底基础整理以及1万千瓦的输配电系统建设,解决了海洋潮流能发电装机大型化的问题,提高了运行可靠性、稳定性。

      而在此前的2016年8月15日,由林东新能源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3400千瓦模块化大型潮流能发电系统首套1000千瓦机组,在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海域成功发电。截至2016年底,累计发电17万千瓦时,一举使我国潮流能发电装置装机规模、年发电量、稳定性和可靠性等多个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

      此外,“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流能发电与海岛新能源供电关键技术研究”也已于近期通过验收。通过实施该项目,研究人员完成了4套海流能发电机组的研制,建成了海流能发电装备试验平台与测试系统。

      波浪能发电则是我国另一个已取得重要成果的海洋能源领域。

      继今年初我国自主研发的鹰式波浪能发电技术和整套装备设计获得法国船级社认证后,7月10日,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传来消息,历经3年攻坚,中国电科38所最新研制的波浪发电装置正式通过国家海洋局验收。该装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压转换与控制装置模块及千伏级动力逆变器关键技术,实现波浪稳定发电,且在小于0.5米浪高的波况下仍能频繁蓄能。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我国波浪发电工程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记者了解到,该款波浪发电装置前期装机5千瓦,采用浮体重构模块化设计理念,后续可以扩大波浪能发电系统装机容量,通过并网可以提供标准电力供给。 .

相关报告
  • 《海洋地震拖缆采集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10
    • 日前,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服”)对外宣布,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亮”拖缆采集装备(下称“海亮”)和“海途”拖缆综合导航系统(下称“海途”)打破作业深度、道间距等技术限制,顺利完成海上三维地震采集作业,填补了国内装备技术空白。地震资料品质满足行业标准,灵敏度、稳定性和一致性优于国外主流设备,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地震拖缆采集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找油找气,物探先行,在广袤的大海深处寻找油气资源最直接的方法是进行地震勘探,将人工激发的地震波穿过海水进入地层,从各岩石层反射回不同特性的反射波,被物探船采集装备记录并通过高性能计算机处理、分析、判断地质情况,进而寻找可能含有油气构造的过程。 “如果把地震勘探比作医院CT检查,采集装备就好比一部对海底地层进行扫描的巨型CT机,封装在电缆内部用于检测地震波的检波器就像高度灵敏的探测器,负责指挥和控制地震作业的综合导航系统就像物探船的‘大脑中枢’”。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项目负责人黄龙君说,不同的是,CT检查寻找的是“病灶”,地震勘探寻找的是“宝藏”。 据他介绍,海洋地震采集技术涉及计算机软件、电子、机械、声学等多个领域,只有极少数国家拥有此项技术,开发难度极大。受限于技术门槛高、专业性强等特点,我国海洋地震采集装备技术不仅需支付巨额购买费用,还因技术限制,多项新型地震采集方法无法实施,阻碍了我国海洋地震勘探技术进步。为扭转这一局面,历经10余年技术攻关,中海油服逐步攻克固体电缆、采传系统等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以“海亮”“海途”为代表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目前,“海亮”已突破进口设备22米作业水深的沉放深度限制,可不限水深实施深拖,能有效削弱干扰波的影响。“海亮”还形成了3.125米、6.25米、12.5米等多种道间距系列产品,大幅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可精细刻画海底复杂地质构造。 作为“海亮”的“眼睛”,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检波器一致性指标高于进口设备15%,让这双“火眼金睛”能看到更加清晰的地层“秘密”。“海途”的研发成功,则宣告了中国拖缆综合导航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它的出现,为地震采集装备装上了“最强大脑”,在茫茫大海上,地震采集作业炮点预测和检波器可以实现精准定位。预测精度小于0.3米,实时坐标解算精度小于3米,与进口同类技术水平相当。 据统计,自主研发海洋地震固体拖缆采集装备技术已累计完成超过4000公里二维、500平方公里三维地震采集商业作业,并实现产品定型及产业化生产,具备研发、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能力,建立了完整的产业化制造体系。其中,“海亮”水下固体电缆年制造能力达100公里,检波器年制造能力达10万支。
  • 《2025年我国智能航运技术将达国际先进水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2022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周已经启动。中国航海学会11日发布预测认为,如果对制约发展的因素采取有效应对措施,2025年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总体上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2022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周组委会副主席、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宝晨介绍,2020年,中国航海学会组织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等20余家单位,承担合作中国科协当年下达的《中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路线图》项目,经过16个月的努力,项目完成了研究任务。   张宝晨说,经广泛征集专家意见及反复研究论证,项目确定了现阶段我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的22个关键问题方向,包括船舶航行安全辅助决策技术,有船员在船与无船员在船的船舶遥控驾驶技术,开阔水域、复杂水域、恶劣海况下的船舶自主避碰技术,港口集装箱、液体散货、干散货物装卸作业系统智能管控技术,船舶智能航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基于平台的航运交易智能服务技术,船舶机电设备运行监测与健康管理技术,智能航行船舶高可靠机电控制技术,智能船舶核心机电设备及控制系统国产化,智能航运发展的技术与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等方向等。   项目汇总了来自国内相关领域121位权威专家的意见。其中预计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可以实现的关键技术占比为7.4%,“十五五”期间可以实现的占比为74%,其余的可在“十六五”期间实现。在关键核心技术中,现阶段国际领先的主要是欧盟,其次是日韩,我国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进入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基础不牢,压力和挑战较大,制约我们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策、法规、标准以及研发投入和基础设施条件,必须加快发展进度,努力在多方面突破核心技术,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补齐短板。   基于上述预测,中国航海学会发布对于我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的预测认为,如果我国能够针对制约发展的因素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可以设定以下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船舶智能航行法规取得重大突破,辅助驾驶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遥控驾驶和自主驾驶技术实现多样本应用;到2035年,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充分智能化的航运新业态基本形成,沿海遥控驾驶、自主驾驶船舶占比超过30%;到2050年,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高质量的智能航运体系,智能化网络化航运服务供给覆盖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