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非贵金属乙炔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7-09
  • 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是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步骤。工业上通过催化加氢的方式去除乙烯原料气中残留的少量乙炔( 0.5%-2% ),以避免接下来聚合反应的催化剂中毒失活。研究表明贵金属钯相较于其他金属在该反应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并且通过引入第二金属组分、表面修饰等调控手段能够进一步提高其乙烯选择性,研制高效钯基乙炔选择性加氢催化剂。但是贵金属钯昂贵的价格极大提升了生产成本,因此廉价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制一直是催化工业和科学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非贵金属乙炔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的设计和研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制备困难、活性较低、选择性不足等缺点。因此,设计和研制新型、高效非贵金属乙炔选择性加氢催化剂是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难点和重点。催化剂的设计高度依赖于构效关系的建立,而结构的准确解析是其首要问题。以往对催化剂结构的表征通常基于非原位手段,但是一些敏感型催化剂在空气中会与氧气发生相互作用而导致结构变化,因此通常非原位手段获取的结构与真实催化环境下的活性结构存在差异,给理解催化机制和建立构效关系带来困难。近年来,原位技术的发展使化学环境中催化剂活性结构及其演变的表征成为可能,相关研究结果极大的推动了结构解析及催化机制认知。     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联合研究部张炳森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乙炔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的结构解析、设计及研制工作。通过多种原位手段对乙炔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的活性结构形成及其在反应条件下的演变进行全方位解析,并与反应性能关联,为精准建立乙炔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的“合成条件-活性结构 - 反应性能”关系建立奠定基础,进而为高效加氢催化剂的设计工作提供指导。近日,基于研究团队在乙炔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的相关研究工作( Chem. Commun. 2020, 56, 6372;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4232; ChemCatChem 2017, 9, 3435 ),金属所张炳森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卫敏教授、吉林大学张伟教授及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黄兴博士和 Marc-Georg Willinger 博士等人合作, 通过引入锌原子对镍的电子结构和八面体间隙体积进行精确调控,捕捉了乙炔在镍基纳米粒子表面自发吸附、解离并进入形成间隙碳化物 Ni 3 ZnC 0.7 结构的完整过程。采用原位 X 射线衍射、原位同步辐射和透射电子显微等研究手段对催化剂结构及其演变进行了表征,发现间隙碳原子通过与六个镍原子的配位,可有效调控镍的原子间距离和电子结构,提高其在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中的选择性和稳定性,该工作为高效非贵金属加氢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 “Manipulating interstitial carbon atoms in the nickel octahedral site for highly efficient hydrogenation of alkyne” 为题发表在《自然 - 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上,论文的第一作者为金属所牛一鸣博士。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的支持。

相关报告
  • 《新型催化剂实现炔烃加氢制烯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郭建平团队与厦门大学副教授吴安安团队合作,在催化炔烃选择加氢反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利用金属配位氢化物,发展出一类新型碱土金属钯基三元氢化物催化剂,并应用于炔烃选择性加氢反应中,实现高选择性催化炔烃加氢制烯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炔烃是一类重要的化工产物,炔烃选择性氢化制烯烃是石油化工以及精细化工中的重要过程。目前研究较多的催化剂主要是金属合金、负载型单原子催化剂等。合作团队提出一种不同的催化剂设计策略,利用碱(土)金属稳定金属氢化物制备出三元配位氢化物催化剂,用于炔烃选择加氢反应,通过催化剂中的阴离子和碱土金属阳离子协同作用调控炔烃、烯烃及反应中间体的吸附与加氢能垒,实现炔烃高选择性氢化制烯烃。 郭建平表示,新型催化剂在活性中心组成、结构、反应动力学性质、催化作用机制等方面显著不同于常规多相炔烃选择加氢催化剂。该研究丰富了炔烃选择性加氢催化剂体系,并基于金属配位氢化物材料组成与结构的多样性,为寻找更加高效的炔烃选择性加氢催化剂提供了更多可能。
  • 《复旦高效非贵金属析氢电催化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7-09
    •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上海6月26日电(钟晨洲 记者王春)复旦大学26日发布,该校材料科学系吴仁兵、方方教授团队在高效非贵金属析氢电催化剂方面获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先进材料》。 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发展和使用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呼声越来越高,氢能作为一种原料丰富、燃烧值高、零污染的清洁能源,被科学家和大众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想发展氢能技术,不可或缺的一步就是把水通过电化学反应转换成氢气,这就是析氢反应。但析氢反应所需过电位较高,需要加入催化剂降低过电位,提高反应速率。目前,贵金属铂是表现最为优异的催化剂,但是很难进入规模化应用。而过渡族金属元素如铁、钴、镍,催化效果与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类催化剂的效果并没有令人满意。 研究团队突破了现有利用过渡金属纳米材料发展高活性析氢反应电催化剂的瓶颈,创造性地制备出零维钴纳米粒子、一维氮掺杂碳纳米管和二维石墨烯耦合而成的分级复合结构体系,以解决过渡金属如铁、钴、镍纳米颗粒对氢原子的吸附较强而不容易脱附、颗粒易团聚、比表面积低、在电解液的操作环境下不稳定等问题,取得了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与贵金属铂相接近的研究成果。 该体系具备高导电率、丰富的孔隙率、钴纳米颗粒高分散性及充分暴露的活性位点(钴—氮—碳),使其作为析氢反应电催化剂时,在酸、碱电解液中的析氢催化活性已接近贵金属铂基催化剂。 专家表示,析氢反应电催化剂研究的突破,既对电解水制氢技术的优化产生了重要推动,也为低成本条件下规模提取更高纯度的氢气提供了可能性。新成果将为更多科学研究提供一个用廉价元素替代昂贵元素的方向,也将对清洁能源产业特别是氢能利用领域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