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贵之光纤传感器的应用前景分析》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11-13
  • 光纤 传感器 是近年来势头正猛的“科技新贵”,因为它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精度、抗电磁干扰、高绝缘强度、耐腐蚀、能与数字通信系统兼容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电网系统、道路 监控 、轨道交通、食品安全等领域。

    光纤传感技术是一种新型传感技术。通过光的反射、折射和吸收效应, 光学 多普勒效应、声光、电光、磁光和弹光效应等,可使光波的振幅、相位、偏振态和波长等参量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变化,因而可将光纤作为敏感元件来探测各种物理量。 中国已成为全球光纤传感器消费最大国,在国产化进程有一定的突破。据了解,以南京大学、深圳中科传感为代表的大学及研究院等机构,基本掌握了全套的光纤传感器方案。而在光纤传感系统的核心部件上,厦门彼格的窄带光源、世维通的铌酸锂波导等为代表相关的器件,都不甘落后争相实现自主研发。

    纵观整个行业市场,目前中国光纤传感器的自主研发仍是“短板”,总体市场化水平仍落后外国。据统计,中国传感器新品研制率落后美日等国近10年,产业化水平落后10-15年。未来,中国光纤传感市场产业化格局有待提升,物联网技术的加持,将推动中国光纤传感市场走向新一轮发展高峰。

    光纤传感器应用场景分析

    物联网俨然已经成为光纤传感器国产化的重要推手。物联网的发展必须要借助大量传感器获得各种环境参数,从而为物联网提供更可靠的数据信息,再经过系统的处理,得到人们需要的结果。可见,光纤技术在物联网中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正是敏锐捕捉到光纤传感器技术在上述领域日益紧密的行业风向,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光纤传感技术及应用大会暨展洽会致力于全面拓展光纤传感器科技应用领域终端,聚焦智能电网、矿山安全、轨道交通、海洋与环境、地质与水利等各个应用行业,展现国内巨头企业相应的创新综合解决方案。

    光纤传感器在智能电网领域起到重大作用。利用光纤传感技术对输 电线 路进行安全监控,通过对输电线路上发生的触碰光缆、接头盒、光芯等扰动的实时监测,采集和分析信息,判定扰动发生的位置、类型、强度,以帮助线路维护人员及时发现输电线路的破坏行为,有效解决对线路损毁的预警监测,为电力系统提供告警、智能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

    光纤传感器也同样发力道路安全领域。伴随着工业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桥梁的跨度增加以及结构的复杂趋势,使得其安全隐患受到更多的关注。把光纤传感系统埋入水泥结构形成能够感知 应力 和断裂损伤的能力。同时,利用张 力传感器 感受隧道容易发生塌方的局部的变形情况,这些信息可以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对这些基础设施的长期稳定的实时监测,减少事故的发生。

    光纤传感器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以中国自主研发的高铁列车代表作——和谐号380AL为例,一辆列车里的传感器数量多达1000多个,平均每40个零部件里就有一个是传感器。它们承担着状态监视、故障报警、车载设备控制等功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株洲所总经理丁荣军曾一语道破光纤传感器的重大作用,它对于收集列车的运行状态信息、高速综合检测列车、钢轨探伤、轨道状态远程监测、室内外环境综合传感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关报告
  • 《传感器技术未来的发展重点分析》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10-29
    • 随着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微电子等领域前沿技术的突破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四大领域可能成为 传感器 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 一、可穿戴式应用 据美国ABI调查公司预测,2017年可穿戴式传感器的数量将会达到1.6亿。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是最受关注的硬件创新。谷歌眼镜内置多达10余种的传感器,包括 陀螺仪 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磁力传感器、线性加速传感器等,实现了一些传统终端无法实现的功能,如使用者仅需眨一眨眼睛就可完成拍照。 二、 无人驾驶 在该领域,谷歌公司的无人驾驶车辆项目开发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车内安装的照相机、雷达传感器和 激光 测距仪,以每秒20次的间隔,生成汽车周边区域的实时路况信息,并利用人工智能软件进行分析,预测相关路况未来动向,同时结合谷歌地图来进行道路导航。奥迪、奔驰、宝马和福特等全球汽车巨头均已展开无人驾驶技术研发,有的车型已接近量产。 三、医护和健康监测 国内外众多医疗研究机构,包括国际著名的医疗行业巨头在传感器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 如奥松电子气体流量传感器AFM3000系列是专为呼吸机设计,可精确 测量 空气、氧气和其他非侵蚀性气体流量。该款传感器采取独特的风道设计,确保传感器中的流动体压损极低,可适用于各种苛刻的应用场景。 AFM3000系列流量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读数直观清晰、可靠性高、低压损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医疗器械、环境监测、实验室等多个领域。 四、工业控制 2012年,GE公司在《工业互联网:突破智慧与机器的界限》报告中提出,通过智能传感器将人机连接,并结合软件和 大数据 分析,可以突破物理和材料科学的限制,并将改变世界的运行方式。报告同时指出,美国通过部署工业互联网,各行业可实现1%的效率提升,15年内能源行业将节省1%的燃料(约660亿美元)。2013年1月,GE在纽约一家 电池 生产企业共安装了1万多个传感器,用于监测生产时的温度、能源消耗和气压等数据,而工厂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i Pad 获取这些数据,从而对生产进行监督。 未来,这四大领域可能成为传感器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
  • 《传感器在我国工业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06-17
    • 无线通信、功耗、MEMS传感器驱动下的极端微型化,以及嵌入式计算方面的发展,也促成了面向苛刻工业环境的传感器网络的兴起。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产品企业生产线改造和IT设备升级改造,一直高速增长到2019年,并在未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工业互联网这一该概念最早由美国GE公司率先提出。简言之,就是通过万物互联的方法,将生产设备、产品、服务,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来分析,最终实现最优化解决方案。因此,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只不过,德国的工业4.0的提法少了云计算和大数据融合,更多的是制造业的智能化。 工业互联网     我国工业互联网对传感器产业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工业企业尚处于工业互联网1.0或向其迈进的过程中,少部分领先性企业在探索实践工业互联网2.0,个别企业开始布局工业互联网3.0的研究。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传感器要求差别也不同,传感器及传感系统产业企业同样需要准确定位,不仅要看到工业互联网发展给传感器产业发展带来的蓝海,更要挖掘有效市场,实现最终的产值和利润。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给传感器企业带来了机会。另一方面,也对传感器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灵敏度、稳定性、鲁棒性等方面的要求会更高。工业互联网的普及使传感器无处不在,大量使用对传感器提出轻量化、低功耗、低成本的要求,同时也更多要求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      此外,工业互联网传感器应用涉及的面更广,对传感器的数量及产业化的需求更大。目前,国内传感器产业还存在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完全满足工业互联网的需求还有不少差距。近期爆发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对核心芯片的禁运,也给我们传感器及应用行业敲响了警钟。传感器和集成电路芯片一样,都属于高技术含量的关键零部件,如果国内企业不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未来也会面临类似的局面。 传感器在工业互联网的应用       现在,人们普遍理解的工业互联网,是使用传感器网络和机到机(M2M)通信的工业环境自动化。工厂自动化、楼宇自动化、智能电网和公共交通等,都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应用。今后,技术人员和维护人员将越来越多地使用强大的平板电脑收集和处理来自工业机械中集成的传感器发出的信息。       1.工业环境监测       工业环境的监测范围已涉及到整个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日常环境监测,如大气,水,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监测等;同时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区域环境监测,如沙漠、高山和存在放射源等区域的监测。这些环境对传感器产品的灵活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高要求。    2.智能电网       当前,全球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各国纷纷把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作为能源发展与变革的重点。智能电网如今已经成为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也是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电网通过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国内某油田油水井远程诊断系统安装的多种传感器监测设备,资料图      3.数字化油田      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加速着油井数量的迅速上升,油田开发整体范围也呈扩大趋势。因此,油田生产、管理与经营的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数字化油田应运而生。      在油田的数字化过程中,无线传感器网络产品可以对油井环境和井口设备实现实时监控,将工作现场的设备状态,环境参数等重要信息传到控制中心,在必要时刻即刻发出警报并安排调度。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产品在油田的深入推广和广泛示范,数字化油田的数量也将逐渐增加,无线传感器网络产品的市场需求将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4.智能工业 将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到智能监测中,将有助于工业生产过程工艺的优化,可提高生产线过程检测、实时参数采集、生产设备监控、材料消耗监测的能力和水平,使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控、智能控制、智能诊断、智能决策、智能维护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工业感测终端的数量保持着飞速增长的态势,2014年中国工业感测终端数量为7亿左右,预计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行,到2020年,中国工业感测终端将突破20亿个。 同时,无线通信、功耗、MEMS传感器驱动下的极端微型化,以及嵌入式计算方面的发展,也促成了面向苛刻工业环境的传感器网络的兴起。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产品企业生产线改造和IT设备升级改造,一直高速增长到2019年,并在未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