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工业固废协同制备低成本胶凝材料及应用技术项目启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30
  • 9月23日,由湖北工业大学贺行洋教授任首席科学家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宗工业固废协同制备低成本胶凝材料及应用技术”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武汉召开。湖北工业大学校长刘德富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湖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冬生主持。来自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湖北省科技厅、中国建材集团等单位的领导以及国家重点专项专家组、项目承担单位代表、项目骨干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刘德富致欢迎词并宣布项目启动。他指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形成大宗工业固废协同制备胶凝材料及应用的系统技术,实现固废低成本、高安全和高附加值利用,全面提升我国固废资源化科技支撑与保障能力,促进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冶金、矿业、煤电与建材产业的协同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仲平处长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相关参与单位对该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对项目实施提出了要求,希望项目组根据专家建议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细化实施方案,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湖北省科技厅社发处处长龙华在讲话中指出作为地方科技管理单位,湖北省科技厅将在项目实施和配套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希望项目承担单位及课题组做好统筹组织协调及项目实施中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项目任务中的各项技术指标。

    项目负责人湖北工业大学贺行洋教授和五个课题的负责人分别对项目和课题的实施方案作了汇报。

    武汉科技大学张一敏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冯安生研究员、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郅晓教授、中国建筑技术中心石云兴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栋民教授对项目课题的组织管理、技术实施方案、工程示范建设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经专家质询答疑、技术指导和综合评议,一致认定课题实施方案合理,技术思路清晰,进度计划安排可行。对实施方案总体上表示肯定的同时,也分别对项目技术路线和技术经济性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会后,针对项目专家组提出的建议,项目内部召开了更为具体的研究工作实施部署会议。为规范项目经费的使用,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部副部长杨香兰为项目各参与单位进行了财务培训,技术质量部副部长解鹏洋介绍了项目的内控制度。

    施存有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凝聚大团队、促进大协作、汇聚大成果,以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严格遵守任务书和内部管理制度,扎实开展项目各项研究工作,高质量完成项目预期目标,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相关报告
  • 《中南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平台”项目启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04
    • 8月30日,由中南大学周科朝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平台”项目启动会在长沙召开。工业与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中心处长衣丰涛、项目主管张炜,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等10位项目顾问专家出席了会议。 会上,衣丰涛代表项目主管部门讲话指出,材料基因工程是新材料研发的制高点,高通量制备是材料基因工程的基础,建立覆盖全国的高通量综合性制备技术平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形成了多个高通量制备研发核心基地,其中中南大学地位非常重要。他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组要增强承担专项任务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做好项目的协同管理、组织实施、内部管理、资金管理、条件保障等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好项目的预期研究任务和既定目标。 周科朝为10位项目顾问专家颁发了聘书。项目及课题负责人周科朝、李冬玲、王震、王湘麟等4位教授分别围绕课题的任务分解、技术方案、实施计划等内容进行了汇报。专家们对项目技术方案与实施计划等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项目立项必要性强,国家需求迫切,创新性突出,研发意义重大。同时也提出了项目研究内容要紧紧联系应用场景实际需求,把握国际科技合作特点,统一参考标准,具体落实项目研究进度计划和阶段指标等具体建议。 “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平台”项目以我国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发展急需的关键材料为牵引,依托北京、上海、深圳、长沙4个优势互补的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整合并完善已研发的高通量制备技术与装置,探明多组元材料高通量快速制备过程中成分/组织/微结构的梯度或分立时空演化规律及调控机理,形成满足块体、薄膜、纤维、粉体、流体等多形态典型材料高通量制备的关键技术和装备群,最终建立辐射全国的实体操作与虚拟服务相结合的共享平台,通过技术规范化、装备平台化、平台系统化和服务网络化,支撑“材料基因工程专项”和“两机专项”等重大专项的实施,满足高端制造业与高新技术发展对于材料快速研发的需求,支撑“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跨越式发展。
  • 《电石渣制备钙基材料有了绿色新技术》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作者:甘晓 来源:中国科学报 6月26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牵头的“电石渣深度净化制备钙基材料低碳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 评价会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担任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朱天乐等6名专家担任委员的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快该技术的产业化推进。 目前,电石渣深度净化制备钙基材料成套化低碳技术已建成示范工程5项,近三年累计实现电石渣高质量利用约360万吨,吨电石渣利用过程二氧化碳大幅减排,实现了电石渣从低端建材化利用到中高端钙基矿物材料低碳制备的高价值利用转变。 据了解,过程工程所资源环境绿色过程工程研究部于2011年启动电石渣规模化高质利用技术创新研究工作,基于钙基固废高质利用的多年研究积累,开发了大风量涡流分选与快速脱炔、多外场强化解聚与杂质深度脱除、强化脱硫与石膏结晶调控、低温煅烧制备冶金级活性氧化钙等关键技术。 根据专家组评价,涡流风选过程乙炔脱除率达90%以上,高钙电石渣组分氢氧化钙含量高于94%,细粒电石渣适用于电厂高硫煤燃烧脱硫,脱硫率可达99%以上,冶金级活性氧化钙产品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科研人员介绍,该技术的实施可综合解决电石渣现有利用过程反应效率低、存在燃爆安全风险等问题,支撑破解电石渣高值化低碳利用过程的关键难题,开拓电石渣深度净化跨产业高质量循环利用低碳新链条,将为大宗煤基固废的高质量绿色低碳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施。 该项目由过程工程所与浙江大学、北京亘源环保有限公司、华能沁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绵阳西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盐湖元品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亿利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 相关研究先后获得“86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制造创新研究院自主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2021年版)》及“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件,主编并发布团体标准2项,参编行业标准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