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基础材料产业产销对接活动举行 现场签约29.71亿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7-09
  • 7月8日,贵州省基础材料产业产销对接活动在贵阳举行。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吴强到会指导,省政府副秘书长袁家榆等到会﹔省工信厅厅长何刚出席并致辞。现场10个项目成功签约,签约额共计29.71亿元。


    产销对接签约仪式王梓蓉摄
    产销对接签约仪式 王梓蓉 摄


    据了解,本次对接会以“加强产销对接推进协同发展”为主题, 目的在于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本次对接活动主要围绕贵州有色行业、冶金行业、新材料三大行业板块,聚焦铝及铝加工、钢及钢铁制品、锰及锰系电池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产业链进行。


    当天,省内60余户重点企业前来参展,省内外200余家重大工程项目承建单位(主要涵盖建筑、交通、水利、医疗等行业领域)作为采购商参加现场活动,有效加强了参展企业与采购商、经销商及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协同发展。


    会前,吴强率与会嘉宾到展区巡展并指导交流。何刚表示:“希望通过产销对接的形式,提升省内基础材料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协同配套水平,促进贵州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贵州工业经济依托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聚焦推进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使全省基础材料产业中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三大板块高质量发展风生水起。


    据了解,2019年,贵州基础材料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5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速明显高于整体工业和其他产业。


    2020年,贵州基础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将力争达到12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0亿元,实现增速9%以上。产业发展将力争完成“产业振兴基础日益稳固,资源保障更加有力有效,产业链延伸取得积极进展,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有效提升,新材料产业规模有序提高,产学研用体系初步建立,生产力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年度目标。


    “我们诚挚希望通过这一平台,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各基础材料制造企业的深度交流,在重点产品产销上广泛寻找商机,创新合作模式,共享贵州省对制造企业的政策红利。”中国水电九局副总经理张建军表示。


    本次活动由省领衔推进十大工业产业联席会议办公室主办,省工信厅和信息化厅承办,省发革委、省科技厅等部门共同协办。(文/张雷王梓蓉)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575240
相关报告
  • 《102亿元!一批新能源新材料项目集中签约》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2-16
    • 近日,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与6家客商举行集中签约,计划总投资102亿元,涵盖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这些项目的落地,将持续提升化工产业数智发展水平和绿色发展质效,扩大链式发展优势,释放创新发展动能,促进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的集聚发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赋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悉,此次签约项目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总投资40亿元的有机硅胶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25亿元,主要生产有机硅密封胶和混炼胶;二期投资15亿元,主要生产110硅橡胶生胶和107有机硅橡胶。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形成年产各种有机硅密封胶12万吨、硅橡胶混炼胶5万吨、110有机硅生胶5万吨、107有机硅橡胶5万吨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约4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600个,税收1.5亿元。 “连云港化工园区具备完善的水、电、汽、热等要素保障供应条件,在这里投资我们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将千方百计把项目培植好、经营好,在保障就业、增加税收方面释放企业能量,为促进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现场签约的企业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立足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拓展区的新定位,重新编制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规划环评,打造以石化基地原料精深加工为主的“专精特新”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及以现有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的精细化工产业链。园区重新修编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重点发展医药、装备制造、轻工、电子等优势产业配套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园区,园区还出台了《入园项目综合评价实施方案》《产业发展负面清单》,从严把关入园项目,引导产业提档,提高产业集聚度。2024年1-11月份,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预计8.31亿元,同比增长6.1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9.53亿元,同比增长48.02%;工业应税销售35.53 亿元,同比增长22.3%;固定资产投资9.87亿元,同比增长 739.43%;外贸进出口额5500万美元,同比增长35.33%。 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吴法亮表示,“园区承载项目,项目成就产业。园区始终牢固树立重商、亲商、爱商的理念,主动对接协调、全程跟踪服务、强化要素保障,营造良好的项目招商和建设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园区投资、吸引更多的项目在园区落地。下一步,化工园区将持续融入全市石化产业发展布局,全局部署经济发展,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新体系,为实现“全市万亿石化产业集群”贡献力量。”  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中国石油和化工
  • 《贵州基础材料产业迈入发展“快车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28
    • 记者来到兴仁市巴铃重工区,站在园区内的兴仁登高“煤电铝”一体化项目电解车间内,巨大的生产场景令人震撼:176台电解槽在1.5公里的直线距离内整齐排布,这是该项目一期25万吨电解铝生产线现场,也是贵州基础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场景。 基础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也是贵州工业经济的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依托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聚焦推进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贵州基础材料产业中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三大板块发展加快。 2019年,贵州基础材料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4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62%,工业增加值23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8%。以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为抓手,贵州基础材料产业迈入发展“快车道”。依托资源优势锰铝钛产业风生水起 贵州锰、铝、钛、镍等金属矿藏丰富,这为发展“矿物开采——金属冶炼——精深加工”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水火互济的电力能源,为贵州能矿生产提供了发展优势。 贵州的锰矿资源储备排名全国第一,已探明的超大型锰矿床数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储量居亚洲第一。铜仁市作为省内锰矿资源聚集地,深耕锰及锰加工具备比较优势。 近年来,铜仁市建立了锰及锰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依托锰矿资源禀赋,发展资源精深加工,构建了铜仁市松桃、大龙、碧江等锰系材料园区,将我省打造为在国内外具备重要影响的锰及锰精深加工产业基地。走进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老厂区,记者看到厂区办公楼大门两边,挂满了荣誉奖牌。从无到有发展8年,如今这里生产的高纯硫酸锰、四氧化三锰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其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基础上,远销日韩等国家及地区。 兴仁市有超45亿吨的煤炭远景储量和全省唯一被保留的地方电网,而邻近省内铝矿的区位优势,为当地发展电解铝这种高耗能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贵州兴仁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的50万吨“煤电铝”一体化项目,电解铝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如今该公司项目生产的电解铝,因纯度高质量优,广受下游企业欢迎。2019年,公司就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实现利润1.22亿元。 贵州钛矿资源储量101.7万吨,位居全国第6位。利用资源做大做强,遵钛集团已建成我国最大的全流程海绵钛生产企业和唯一一家国家海绵钛战略储备基地。 依托资源优势,贵州基础材料产业发展质效提升。2019年,贵州基础材料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电解铝、钎钢、车轴钢(首钢贵钢)、钢丝、钢绞线、钢绳(贵州钢绳)等产品价格基本稳定,首钢水钢、首钢贵钢、贵州钢绳、华仁新材料、兴仁登高新材料、遵义钛业、中伟新材料等企业效益良好。延展产业链条集群发展提高质量效益 近年来,贵州通过深入推进“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工程,积极开发引进一批具备市场前景、附加值高的企业,推动完善产业发展链条。 在铝及铝加工产业方面,贵州着力提升铝制品加工能力,抓好以铝型材为代表的金属产品应用路线建设等,推进铝产业链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迈进。在锰及锰加工产业方面,重点推进形成集锰矿开采和冶炼——锰系材料——新能源和电子等行业锰系新材料——锰资源回收利用为一体较为完备的锰及锰加工产业链条。 坚持“强链拓幅,培育集群”的思路,充分结合要素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紧盯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沿,贵州集中发力用力,培育了一批产业链较为完备的产业集群。 在兴仁巴铃重工区的贵州锦兴轻合金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新材料研发和循环经济轻量化物流装备及高端智能物联网车辆研发生产的铝精深加工企业。其每日生产消耗的铝液,全部来自园区内的贵州兴仁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50万吨“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园区内直供直销的产业链模式,为锦兴公司节省了运费,还为企业省去了铝锭二次熔铸成本,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利用煤炭、电力及铝液直销优势,我们现在实现了以商招商。通过引进和我们具有关联关系的上下游企业,就能用电解铝撬动百亿产值的铝业集群。”兴仁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娄玉文说。 在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集群中的个体,在竞合关系中发展得蒸蒸日上。汇成新材料与开发区内的红星锰业、中伟新材料、能矿锰业、百思特、格瑞特等锂电池原料或正(负)极材料生产企业,也已构建起紧密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发展合力。以红星锰业、汇成新材料、能矿锰业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创新研发,生产出的电池级硫酸锰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超过70%;以中伟新材料为代表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生产企业,产品份额也已占据国内市场20%以上。坚持绿色发展消化固废保护生态环境 在新材料板块,以大龙经济开发区为代表,自2014年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以来,大龙通过发展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鼓励循环利用废旧锂电池,在园区内形成把固废吃干榨尽的资源利用模式。 而对于多数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企业来说,由于长期以来企装备工艺水平不高,环保节能水平总体较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绿色生产刻不容缓,贵州积极从无害化处理、技术改造等方面发力—— 集中优势力量做好赤泥、锰渣等固废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工作,贵州制定《贵州省锰渣资源综合利用资金补贴方案》,并支持武陵锰业、松桃三和锰业、中科见地新材料、合众锰业等重点企业锰渣无害化处置和回收利用项目建设。提升绿色化发展水平,推进武陵锰业150万吨锰渣无害化处理和再利用、松桃三和锰业100万吨锰渣无害化再利用、中科见地新材料150万吨锰渣制备透水砖、合众锰业年产3万吨低品位难利用软锰矿生产高纯硫酸锰等项目加快建设。 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升级,提高节能环保水平,贵州支持首钢水钢公司技术改造升级,加快实施产品转型提升、钢渣预处理及深加工、高(转)炉除尘灰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制造管理系统优化等项目建设,开发高强度锚杆钢、高强度精轧螺纹钢等产品,提升节能环保和智能化水平。 强化倒逼机制推进改造提升,贵州综合利用环保、安全、质量、能耗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依法依规推动铁合金行业落后产能退出。综合运用惩罚性电价、水价等差别化政策,完善倒逼机制,推进铁合金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异地搬迁,支持铁合金企业在搬迁技改中提升装备工艺、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水平。 抓好绿色生产,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按照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要求,贵州基础材料产业正向更高质量发展。(记者 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