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02
  • 据中国气象局微信公号消息,中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是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也是第九个纳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

    消息称,这标志着,经过16年的科学积淀和创新探索,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入列”中国大气本底站家族,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其观测数据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科学价值,利于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长期变化及规律、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的影响,加之气象科考队员连续多年来此执行越冬任务,确保观测数据能忠实“还原”南极多年来大气成分组成和变化。

    在2007年至2008年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海洋局在中山站共同建设了大气化学观测方舱,配备臭氧光谱仪、辐射观测仪等,自此开启南极大气成分观测业务。2010年,中山站建成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正式开展高时间分辨率二氧化碳和甲烷连续在线观测业务,我国也成为第三个能在南极开展此项业务的国家。

    目前,中山站已建成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7大类气象要素在内的综合观测体系。作为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站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南极“臭氧洞”公报》、中国气象局《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被科学家多次使用,有力推动极地天气及气候变化、极地大气化学等领域科学研究。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曹晓钟表示,后续将持续做好南极中山本底站的业务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南极气象观测数据效益,绘好“南极中山曲线”,以助力更好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目前,中国共有青海瓦里关等9个大气本底站。同时,位于环渤海、四川盆地等气候系统关键区的10个拟新增大气本底站,已于今年7月启动为期一年的观测试验。

  • 原文来源:https://www.wedoany.com/zh-cn/shortnews/2RVA68KQ.html
相关报告
  • 《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升级观测设备 助力“双碳”战略和气候研究》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08-11
    • 7月29日,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完成了总碳分析仪、气溶胶吸湿特性测量仪等5套关键设备的安装调试。此次设备升级紧扣国家“双碳”战略需求,旨在全面提升大气成分监测评估能力,特别是在温室气体与大气气溶胶观测方面。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这些高精度设备将显著提高监测精度,包括氨气分析仪、气溶胶吸湿特性测量仪、总碳分析仪、CE-318太阳光度计和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这些设备不仅能够捕捉大气中氨浓度的变化,分析氮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还能揭示灰霾形成机制、评估气候影响,并通过高精度测量支撑区域碳源汇评估,为优化气候模型、验证卫星数据及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基础。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27
    • 中新社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生态环境部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报告指出,2017年以来,中国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等方面采取一系列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2017年以来,中国继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积极进展,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已超过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造林护林任务持续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不断完善,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不断提高。 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首先中国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化解过剩产能、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有效支撑和推动了国民经济稳中向好,2018年上半年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5%。 其次,通过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等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控制工业、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的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 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呈总体稳定态势,京津冀等地区的煤炭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通过采取系列措施,2017年中国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占比分别为60.4%、18.8%、7%、13.8%。 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中国政府在农业、水资源、林业、海洋、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以及加强适应能力建设等领域开展多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保护人类、保护地球,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其他国家的立场、态度有什么变化,中国会始终坚定地、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巴黎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