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揭示盐沼湿地生态修复对碳通量年际变化的驱动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9-08
  • 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是全球缓解气候变化和增强碳封存的一项长期策略,目前我国多个地区已实施了包括退耕还湿和自然恢复等措施的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然而,受限于修复观测的较短时间尺度,当前研究难以系统揭示植被恢复和演替动态对碳通量年际变化的长期影响。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滨海湿地演变机制与生态修复研究组(韩广轩研究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基于“退耕还湿”自然恢复湿地长达12年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连续监测数据及长时序遥感影像,解析了植被变化对盐沼湿地年际碳汇强度的影响机制。

    本研究将环境因子划分为植被因子(基于长时序遥感指数)和气候因子(来源于气象监测数据),结合多元逐步回归与机器学习方法,从多时间尺度和不同恢复年限两个维度系统评估了二者对修复湿地碳通量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滨海湿地长达12年的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与气候因子共同决定生态系统的CO?净交换量(NEE)。随着时间尺度延长,气候因子为NEE年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植被对NEE变异的解释能力逐渐增强。进一步的年度尺度分析表明,在基于气候因子的模型中引入植被因子可显著提升模型解释力,且随着恢复年限增加,提升效应更为明显。这说明植被改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气候因子对CO?封存能力的主导影响,从而增强了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稳定性。本研究定量揭示了气候与植被在长期演替过程中对NEE的协同调控机制,并凸显了植被恢复和演替动态在维持和增强滨海湿地固碳功能中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以“Climate and vegetation jointly determine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net ecosystem CO2?fluxes over 12 years in a restored coastal wetland”为题,发表于农林科学知名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山东省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

    此外,题为“Vegetation Types Shift Physiological and Phenological Controls on Carbon Sink Strength in a Coastal Zone”的相关研究论文,获得了《Global Change Biology》的特别评论(该期刊每年发表的论文中仅有约1%能够获此认可)。该评论以“What Regulates Net Carbon Uptake in Coastal Ecosystems?”为题,同期发表在同一期刊上。评论作者、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Elise Pendall教授充分肯定了该研究长期监测数据所取得的成果,认为所揭示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汇调控机制,为相关领域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并指出:“海岸带生态系统易受气候变化带来的洪水、盐水入侵和侵蚀等威胁。与社会和生态重要性相比,这些生态系统目前研究仍显不足,因此Wei等人(2025)的最新研究显得尤为关键。”

    相关论文信息:

    Zhang Q,?Wei S.,?Chu X.,?Zhang X.,?Gong Z.,?Wang X.,?Song W.,?Song Y.,?Xie B.?and?Han G. (2025). Climate and vegetation jointly determine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net ecosystem CO2 fluxes over 12 years in a restored coastal wetland[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25,373: 110760. https://doi.org/10.1016/j.agrformet.2025.110760

    Wei S.,?Paytan A.,?Chu X.,?Zhang X.,?Song W.,?Wang X.,?Li P. and Han G. (2025). Vegetation Types Shift Physiological and Phenological Controls on Carbon Sink Strength in a Coastal Zone. Global Change Biology,31: e70029. https://doi.org/10.1111/gcb.70029

    Pendall E. (2025). What Regulates Net Carbon Uptake in Coastal Ecosystems?Global Change Biology,31: e70127. https://doi.org/10.1111/gcb.70127



  • 原文来源:https://yic.cas.cn/xwzx/kydt/202509/t20250905_7962488.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盐沼湿地生态修复对碳通量年际变化的驱动机制》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9-10
    • 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是全球缓解气候变化和增强碳封存的一项长期策略。然而,受限于修复观测的较短时间尺度,此前研究难以系统揭示植被恢复和演替动态对碳通量年际变化的长期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韩广轩研究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基于“退耕还湿”自然恢复湿地长达12年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连续监测数据,及长时序遥感影像,解析了植被变化对盐沼湿地年际碳汇强度的影响机制。 研究将环境因子划分为植被因子和气候因子,结合多元逐步回归与机器学习方法,从多时间尺度和不同恢复年限两个维度系统,评估了二者对修复湿地碳通量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滨海湿地长达12年的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与气候因子共同决定生态系统的CO2净交换量(NEE)。随着时间尺度延长,气候因子为NEE年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植被对NEE变异的解释能力逐渐增强。年度尺度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基于气候因子的模型中引入植被因子,可显著提升模型解释力,且随着恢复年限增加,提升效应更为明显。这说明植被改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气候因子对CO2封存能力的主导影响,从而增强了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稳定性。 该研究定量揭示了气候与植被在长期演替过程中对NEE的协同调控机制,并凸显了植被恢复和演替动态对于维持及增强滨海湿地固碳功能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以Climate and vegetation jointly determine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net ecosystem CO2?fluxes over 12 years in a restored coastal wetland为题,发表于《农业与森林气象学》(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揭示湿地碳汇功能的水位响应阈值及其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07
    • 湿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陆地碳汇,其独特的水文和生物过程在缓解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气候变化与人类干扰影响,湿地水文过程发生显著变化,水位波动对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亟待深入研究。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滨海湿地演变机制与生态修复研究组(韩广轩研究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构建了连续水位梯度的野外原位控制实验平台,系统开展了生态系统CO?交换、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功能性状的长期观测研究,识别出湿地碳汇功能对水位变化的响应阈值位于土壤-空气界面(-20 cm至0 cm之间),并揭示了该阈值的形成机制源于水位诱导的土壤-植被反馈过程。 该研究设计包括地下100 cm至地表以上40 cm的六个水位梯度(-100 cm、-60 cm、-20 cm、0 cm、+20 cm、+40 cm),全面模拟湿地不同水文条件下的生态响应。长期监测发现,生态系统净CO?交换(NEE)对水位变化呈非线性响应,并在-20 cm至0 cm之间出现明显阈值。水位升高至地表以上时,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显著增强。 此外,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与随机森林进一步分析,明确了水位调控碳汇功能的双路径机制:水位低于地表阶段,土壤盐分和含水量等因素主导植被生长和碳汇过程;水位高于地表阶段,植株高度和覆盖度等植被性状成为驱动碳汇的核心变量。研究同时指出,水位变化引发植被群落优势种发生转换,由耐旱性强的一年生低冠层植物(如Suaeda glauca)向多年生高冠层植物(如Phragmites australis)演替,从而驱动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co)及生态系统净CO?交换(NEE)的整体跃迁。 该研究通过野外原位控制实验,证实了湿地碳汇功能存在水位阈值,并深入阐释了其生态调控机制,有效填补了以往依赖模型模拟或全球综述分析的实证空白。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湿地生态-水文耦合机制的理解,也为未来湿地碳汇功能的模拟预测与水位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相关成果以“Thresholds of wetland carbon sink regulation by water level”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文章第一作者为烟台海岸带所2021级硕士研究生王炼京,共同通讯作者为烟台海岸带所韩广轩研究员和复旦大学聂明教授。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国际大科学计划项目以及山东省青年基金的资助。 成果信息: Wang Lianjing,Zhao Mingliang,Nie Ming*,Adina Paytan,Isaac R. Santos,Wang Xiaojie,Cao Qixue,Song Weimin,Chu Xiaojing,Han Guangxuan*. 2025. Thresholds of Wetland Carbon Sink Regulation by Water Leve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021/acs.est.5c0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