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乳糖化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17-11-20
  • 最近,半乳糖化的纳米载体已经成为了一种可行和多功能的工具,它以特定的速度将药物递送至其靶组织或细胞,从而最大化其治疗益处,同时避开脱靶效应。 细胞表面上丰富的凝集素受体使得半乳糖化的载体适于靶向递送生物活性物质。 此外,将半乳糖(GAL)束缚至各种载体(包括胶束,脂质体和纳米颗粒(NP))也可能适合于药物递送。 在这里,我们回顾了半乳糖化纳米载体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我们还简要概述了参与配体 - 受体介导的药物载体递送的靶向机制和细胞受体理论。

相关报告
  • 《最新研究:新型水基纳米载体可显著提高农药药效》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08-20
    • 近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化工系周新华教授团队,利用亲水改性后的玉米醇溶蛋白(Zein)纳米载体通过pH驱动自组装合成较小尺寸的新型纳米农药,显著提高了农药的持效期和活性。 目前全世界农药需求量日益增加,当前,全世界的农药年使用量为460万t,然而,由于蒸发、叶片损失、降解等因素导致90%的农药流入到自然环境和农产品中。近年来,农药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开发新的长效、无污染的农药制剂,以取代传统的乳油,以减少过量农药对水、土壤和非靶向生物的危害。 在农药制剂生产中运用纳米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农药的溶解度、分散性、稳定性、流动性和靶向性。与传统农药相比,纳米农药所提高的功效和有效期可带来安全性和经济效益,且目前已有利用纳米农药的案例,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空心二氧化硅颗粒以装载农药,该纳米加载系统具有高效以及稳定性强的特点,增强了农药与叶片的黏附性,减少了叶片径流的损失。 在纳米的农业领域应用中,天然聚合物如蛋白质(大豆蛋白、玉米蛋白、羽毛蛋白等)、多糖(木质素、纤维素、壳聚糖等)由于其丰度、无毒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已被广泛研究。从玉米中提取到的醇溶蛋白(Zein)具有形成自组装纳米载体的能力,目前被广泛用于封装生物活性化合物。已有研究表明,采用抗溶剂沉淀法所制备的粒径为234~284 nm的玉米醇溶蛋白纳米载体,可保护植物源活性化合物免受降解,并具备控释功能。 与抗溶剂沉淀法相比,pH驱动的自组装也是制备纳米载体的常用方法,而且通过该途径可以产出尺寸更小的颗粒,粒径较小的颗粒比表面积较大,可以显著提高农药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然而,玉米醇溶蛋白中含有大量成分不溶于水,在不使用有机溶剂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使用pH驱动的技术来获得玉米醇溶蛋白纳米载体。因此,提高玉米醇溶蛋白的亲水性是必要的初步步骤,与物理方法相比,通过化学手段修饰基团无疑是提高玉米醇溶蛋白亲水性,并生成纳米载体来提高农药活性的更好方法。 最新技术研究进展中,科研人员用双醛羧甲基纤维素(DCMC)对玉米醇溶蛋白进行了改性,制备了一种比玉米醇溶蛋白(Zein)更亲水的共轭物(Z-DCMC),并证明该共轭物可被用作农药的水基纳米载体。在该研究中,模型药物阿维菌素(AVM)与共轭物(Z-DCMC)通过疏水的相互作用而被包封,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SDS-PAGE证实了羧甲基纤维素被氧化形成双醛羧甲基纤维素(DCMC),以及DCMC与Zein的结合反应。扫描电镜和动态光散射表明,载药纳米载体的平均粒径为68 nm,显著小于抗溶剂沉淀法产出的纳米载体。药效试验结果表明,Z-DCMC中所包封的AVM释放速度受pH影响较大,在中性条件下的释放速率比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更快;包封在Z-DCMC中的AVM具有较高的润湿性,与非封装的AVM相比,其叶片保留率从11.44 mg/cm2提高到16.15 mg/cm2;同时,Z-DCMC还可以保护AVM不受紫外线照射,在紫外线照射195 min后,Z-DCMC所包封的AVM有81.23%保持完整,而非封装的AVM完整率不足20%;更重要的是,Z-DCMC提高了AVM的杀虫活性,包封前后,其致死中浓度LC50从199.89 mg/L下降至106.41 mg/L。这些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作为一种新型农药制剂的加工方法,可以有效地保护农药流失、提高杀虫活性。
  • 《纳米技术在结核病中的应用研究及其进展》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6-07-01
    • 来自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结核病多学科诊疗中心的两位学者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年第39卷第5期合作撰文对纳米材料在结核病诊断治疗和治疗性疫苗中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文中首先谈到了纳米金探针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包括基于纳米金粒子(AuNPs)功 能化巯基修饰的DNA(纳米金探针)技术用于结核杆菌核酸的检测与区分、纳米金探针芯片用于异烟肼和利福平相关耐药基因突变的检测、纳米金复合探针用于结核杆菌复合群的特异性检测等。 接着阐述了采用纳米技术制成的佐剂在结核病治疗性疫苗研发中的应用,包括使用纳米乳剂佐剂GLA-SE制成的ID93疫苗、将CFP-10基因融合表达在纳米乙肝病毒核心颗粒蛋白(HBC-VLP)重要区域、以壳聚糖纳米颗粒为载体的重组DNA疫苗等。 最后,作者综述了纳米技术在结核病治疗中的研究,包括纳米制剂在耐药结核病治疗中的研究、纳米制剂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研究以及纳米制剂在骨结核治疗中的研究3个方面。 利用纳米粒子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将其应用于结核病的诊断、治疗性疫苗的开发、耐药结核病及肺外结核(包括结核性脑膜炎和骨结核)的治疗已获得一些基础研究成果,并显示出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随着纳米技术的提高和纳米材料的不断改进,会有更多的纳米诊断试剂盒进入临床应用研究,同时开发出更多纳米载药系统及纳米靶向治疗药物,为耐药结核病及肺外结核病的治疗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