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高产高效小麦新品种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5-26
  •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为人类提供21%的食物热量和20%的蛋白质来源。上世纪中叶,以半矮秆为主要特征的小麦绿色革命品种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是通过利用矮秆基因Rht-B1b或Rht-D1b调节赤霉素(GA)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发挥作用。但是,携带Rht-B1b或Rht-D1b等位变异的矮秆小麦同时存在粒重和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等不良效应。因此,挖掘和利用新的矮秆基因资源,培育不依赖于Rht1-B1b或Rht1-D1b的半矮秆小麦品种,是进一步提升小麦产量潜力和保障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

      基于正向遗传学研究策略,孙其信团队历时十年在小麦4B染色体短臂上鉴定到一个约500 Kb的大片段缺失单倍型变异,含有3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即Rht-B1/EamA-B/ZnF-B的缺失,命名为r-e-z。与未缺失类型相比,r-e-z缺失单倍型小麦也表现出半矮杆的表型,且茎秆强度、耐密性、收获指数、千粒重和产量等有显著提升,在群体水平下缺失单倍型变异可使小麦增产10%左右。深入研究发现,r-e-z变异单倍型的表型效应与Rht-B1/ ZnF-B的缺失有关,其中ZnF-B编码一个含有RING结构域的E3泛素连接酶,通过26S蛋白酶体途径特异性地介导油菜素内酯(BR)信号的负调控因子TaBKI1在质膜上的降解,揭示了通过敲除ZnF-B抑制BR信号和敲除Rht-B1激活GA信号来协同调控小麦株高和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

      该项研究鉴定到BR信号转导途径1个新的关键元件ZnF-B,提出了通过双重调控GA和BR信号转导机制来设计新型半矮秆高产小麦品种的育种策略,为低碳绿色农业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991210)等资助下,中国农业大学孙其信团队经过多年探索,鉴定到一个显著提升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群体产量的关键位点,为高产高效小麦新品种培育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和新的育种策略。研究成果以“基于赤霉素与油菜素内酯激素平衡创制高产半矮秆小麦(Reducing brassinosteroid signaling enhances grain yield in semi-dwarf wheat)”为题,于2023年4月2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023-6。

  • 原文来源: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23-5/20230525070153839.htm
相关报告
  • 《我国学者在热光子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27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2134009,62121005)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李炜研究员团队及其合作者在热光子学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利用热光子学手段,成功实现了热辐射角度和光谱的跨波段协同调控,并设计出具有跨尺度对称破缺性、角度非对称光谱选择性的定向发射器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竖直表面的日间亚环境辐射制冷。相关成果以“竖直表面的日间亚环境辐射制冷(Subambient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 of vertical surfaces)”为题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2524。并且该成果获3项授权专利。 热辐射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能量传递方式之一。然而,传统的黑体辐射因其非定向、非相干、宽光谱、无偏振等固有特性,导致辐射体与其周围所有物体均进行热量交换,极大限制了传热效率和热流操控能力,从而制约了其实际应用。特别是在辐射制冷领域,传统辐射制冷器件通常表现出全向的热辐射特性,因此仅适用于开阔的水平表面(如屋顶)。然而,当这些器件用于竖直表面(如墙面、衣物、车辆侧面等实际场景)时,器件面向低温天空的视场角显著缩小,同时会大量吸收来自地面、周围物体及大气非透明窗口波段向下辐射的热量,导致其亚环境辐射制冷功能失效。尽管近年来一些国际研究团队尝试调控热辐射的光谱或角度,竖直表面的日间亚环境辐射制冷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研究团队以热力学、互易性、波导以及声子激化共振等理论为基础,利用跨尺度对称破缺结构,实现了热辐射在空间角度上的非对称分布以及在光谱上的选择性调控,攻克了竖直表面的日间亚环境辐射制冷难题(图)。这一技术突破了传统辐射制冷器件仅能在水平表面工作的局限,实现了辐射制冷技术从平面应用向实际三维场景的跨维度飞跃,为辐射制冷技术在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该团队提出的设计策略突破了热辐射角度与光谱跨波段协同调控能力,打破了传统黑体辐射在传热效率和热流操控能力上的限制,为热光子学操控打开了全新局面。同时,该成果为高效、精准地调控热流和信息开辟了新机遇,有望在高效能量利用、新型储能以及在空间光学系统中的高精度热控等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发挥作用。
  • 《我国学者在热光子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6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2134009,62121005)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李炜研究员团队及其合作者在热光子学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利用热光子学手段,成功实现了热辐射角度和光谱的跨波段协同调控,并设计出具有跨尺度对称破缺性、角度非对称光谱选择性的定向发射器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竖直表面的日间亚环境辐射制冷。相关成果以“竖直表面的日间亚环境辐射制冷(Subambient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 of vertical surfaces)”为题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2524。并且该成果获3项授权专利。   热辐射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能量传递方式之一。然而,传统的黑体辐射因其非定向、非相干、宽光谱、无偏振等固有特性,导致辐射体与其周围所有物体均进行热量交换,极大限制了传热效率和热流操控能力,从而制约了其实际应用。特别是在辐射制冷领域,传统辐射制冷器件通常表现出全向的热辐射特性,因此仅适用于开阔的水平表面(如屋顶)。然而,当这些器件用于竖直表面(如墙面、衣物、车辆侧面等实际场景)时,器件面向低温天空的视场角显著缩小,同时会大量吸收来自地面、周围物体及大气非透明窗口波段向下辐射的热量,导致其亚环境辐射制冷功能失效。尽管近年来一些国际研究团队尝试调控热辐射的光谱或角度,竖直表面的日间亚环境辐射制冷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研究团队以热力学、互易性、波导以及声子激化共振等理论为基础,利用跨尺度对称破缺结构,实现了热辐射在空间角度上的非对称分布以及在光谱上的选择性调控,攻克了竖直表面的日间亚环境辐射制冷难题(图)。这一技术突破了传统辐射制冷器件仅能在水平表面工作的局限,实现了辐射制冷技术从平面应用向实际三维场景的跨维度飞跃,为辐射制冷技术在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该团队提出的设计策略突破了热辐射角度与光谱跨波段协同调控能力,打破了传统黑体辐射在传热效率和热流操控能力上的限制,为热光子学操控打开了全新局面。同时,该成果为高效、精准地调控热流和信息开辟了新机遇,有望在高效能量利用、新型储能以及在空间光学系统中的高精度热控等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