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植物园等在甘薯抗虫遗传基础解析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13
  •       甘薯(Ipomoea batatas L.)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作为我国的特色农产品,甘薯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作物,也是精准扶贫的优势作物。甘薯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温带、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频繁发生的虫害已成为制约甘薯生产的主要因素。甘薯小象甲是甘薯种植危害最大的害虫,也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通过啃咬叶蔓、蛀食薯块等,在种植期和薯块储存期均造成危害,并影响甘薯的产量和食用品质。甘薯小象甲在亚洲薯区和非洲薯区较为严重,防范不当易导致绝收,给甘薯生产带来经济损失。在我国南方,甘薯种植区一年可多代发生且世代重叠,因气候变暖,近年来已扩散至长江流域种植区,呈逐年扩大趋势。目前,尚无甘薯小象甲的有效抗性资源,而采取大量施用农药等化学防治,致使生产成本增加以及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等问题。因此,发掘甘薯自身的抗虫基因资源,开展抗性分子机制研究,促进抗虫技术开发和抗性品种选育,是解决甘薯小象甲虫害最为经济环保且可持续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当前甘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侯兴亮带领的植物发育与品质调控研究团队,聚焦甘薯重要性状遗传基础与高效精准育种技术的研究。由于甘薯小象甲抗性的研究基础薄弱、甘薯抗虫资源多样性不高,导致抗虫机制研究进展缓慢,有“薯道难”之称。面对这一问题,侯兴亮团队与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多年来在虫害流行严重的华南地区搜集不同的甘薯材料,并进行抗虫评价。该团队历经三年田间筛选,获得了两份甘薯小象甲高抗种质。进一步,研究利用抗感种质构建F1遗传群体,克服控制条件下抗虫表型难检测、不稳定的困难,建立稳定的甘薯小象甲抗虫可控评价体系,最终定位并克隆了两个甘薯小象甲抗性关键基因SPWR1(Sweet Potato Weevil Resistance 1)和SPWR2。该研究克服了甘薯遗传转化操作难、转化率低、周期长的问题,利用甘薯自身快速增生能力,配合根癌农杆菌(非发根农杆菌)定向注射手段,开发了高效稳定的新型甘薯遗传转化方法。大量的甘薯遗传材料证明SPWR1和SPWR2均正向调控甘薯小象甲抗性。多种生理生化实验表明甘薯小象甲侵害可诱导SPWR1编码的WRKY转录因子特异结合抗性等位基因SPWR2启动子的W-box元件,从而激活后者的基因表达;而SPWR2编码的蛋白是甘薯奎尼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进一步启动了下游奎尼酸衍生物的生物合成,以此抵御甘薯小象甲侵害。进一步的昆虫理化实验证明,携带有1-羟基-奎尼酸基团的衍生化合物均表现出对甘薯小象甲肠道消化酶和活动的抑制活性。

      目前,农业上尚无小象甲甘薯抗性品种培育。该研究创制的种质在显著提高抗性的同时并未降低品种原有产量和品质,推进了甘薯小象甲抗性种质开发利用的研究。研究显示,奎尼酸及其衍生物在甘薯的内源浓度下不具有对人体的药理毒性,且在自然环境中不易残留,同时,含有高水平奎尼酸的天然抗虫变异品种抗虫性强大,展示出有潜力的、兼具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抗虫方案。该研究不仅首次克隆了甘薯天敌害虫的天然抗性基因,而且揭示了其下游天然抗虫物质的调控机理,为甘薯小象甲田间防治手段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对推进高产优质多抗的甘薯分子育种,促进特色高值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带动甘薯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故事发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等的支持。广东海洋大学科研人员参与研究。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212/t20221206_4857373.s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莲藕膨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6-20
    •  莲是我国重要水生经济作物,集观赏、食用和药用价值于一身。莲的地下茎(发育早期为不膨大的藕带,发育后期膨大成藕)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水生蔬菜,而且是进行无性繁殖的繁殖器官。热型莲的地下茎因不能膨大成藕,无法在亚热带地区和温带地区成功越冬,所以莲藕膨大可保证莲成功越冬和来年春季正常的发芽。   近日,Plant Molecular Biology发表了来自于武汉植物园的题为“Identification of QTLs and a putative candidate gene involved in rhizome enlargement of Asian lotus (Nelumbo nucifera)”的文章。该研究利用QTL定位和异源转化技术,开展了莲地下茎膨大机制的研究。该研究将热带莲和温带莲的F2分离群体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构建了一张含有236840个SNP的遗传连锁图,进一步对地下茎膨大节数和膨大系数等性状进行了QTL定位,获得了3个稳定性QTL。进一步对主效QTL区间内基因进行转录组的分析,发现了对地下茎膨大有促进作用的基因NnBEL6。该基因的表达量在地下茎膨大过程中诱导表达。通过异源转化马铃薯实验证实了NnBEL6对块茎膨大的作用。本研究揭示了莲藕膨大的遗传基础和候选基因,为增强莲越冬繁殖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上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完成,刘艳玲副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杨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2136和31772353)、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计划(KFJ-BRP-007-009)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QYZDB-SSW-SMC017)的资助。
  • 《武汉植物园在植物异型花柱分子遗传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9-25
    •   异型花柱是被子植物中一种特殊的花多态现象和雌雄异位形式,并且具有异型花柱的物种通常同时具有自交不亲和机制。这一性状在防止自交的同时可以促进异交。异型花柱在被子植物中广泛分布,已在28个科中被报道,据估计这是至少20次独立起源并趋同演化的结果。异型花柱在遗传上是由S位点决定的,S位点是一个超基因,由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组成,这些基因分别控制花柱长度或雄蕊高度等特征。虽然异型花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对其分子机制的理解一直局限于少数物种。因此研究不同物种中的异型花柱的分子机制对于探究其趋同演化的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王青锋/陈进明研究团队联合多伦多大学Spencer C. H. Barrett团队以异型花柱水生植物金银莲花(Nymphoides indica)为研究对象(图1),通过构建高质量的单倍型基因组,鉴定并解析了金银莲花中S位点超基因的演化和功能(图2)。   该研究通过群体基于测序数据覆盖度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read-coverage-based GWAS)方法发现金银莲花短型(S-型)花柱存在一个178 kb的半合子区域,其中包含了三个S位点候选基因 - NinBAS1、NinKHZ2、NinS1,其中NinBAS1只在花柱中表达,NinS1只在雄蕊中表达,NinKHZ2在花柱和雄蕊中均表达(图3)。    该研究还探讨了S位点基因及其调控网络的潜在功能,以及转座元件和逐步基因复制对异型花柱超基因演化可能起到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金银莲花的S位点的转座元件密度显著高于基因组其余部分, 这些转座元件在S位点演化的过程中积累,可能进一步抑制了基因重组,进而导致基因丢失。同时,研究发现油菜素内酯在金银莲花异型花柱的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PIF (phytochrome-interacting factor,光敏色素互作因子)分子调控网络在雄蕊中显著富集,为分子层面上异型花柱的趋同演化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图4)。   该研究揭示了水生植物金银莲花中异型花柱的遗传基础,拓宽了我们对植物性状多样性及其演化的认识。此外,高质量的基因组资源也为未来研究植物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相关研究成果以"Haplotype-resolved genome assembly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S-locus supergene in distylous Nymphoides indica"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上。 武汉植物园博士生杨京珊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薛浩然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Spencer C. H. Barrett及武汉植物园王青锋和陈进明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武汉植物园石涛研究员、李治中和张越助理研究员等参与该工作。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3101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278)、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2019335)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