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气候适应型农业 端牢“中国饭碗”》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29
  • 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挑战。作为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产业之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气候适应型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发布《我国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现状、挑战与对策》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总结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经验、成效及未来策略,并提出构建农业生产新格局,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对策。

    有效适应气候变化

    报告指出,近60年来,为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国农业生产布局和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科学区划和调整作物布局,我国实现了气候多样性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优化配置。

    报告作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潘志华说,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高温、干旱、洪涝等不利影响,我国加强了抗逆性作物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品种更新对产量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有效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潘志华介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持续加强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建设,我国灌溉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均位居世界前列。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报告指出,尽管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在不断增大,但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仍持续下降,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减灾能力建设功不可没。

    报告预测,未来20年,全球气候变暖将持续,极端天气事件将呈增加增强趋势。我国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气候风险。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将对粮食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可能导致部分地区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报告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黄娜说,随着气候变暖,农业用水紧缺将不断加剧,耕地质量也将加速下降。同时,部分地区过度利用气候资源,导致生态系统出现退化趋势。这些问题将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报告指出,尽管我国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短板。南方地区灌溉条件相对较好,但仍有部分农田缺乏灌溉条件;北方地区抗旱排涝能力较差,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较低。此外,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亟待进一步加强,以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

    构建农业生产新格局

    报告指出,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国需要构建农业生产新格局,推动农业转型升级。通过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优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与种植结构;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促进生产生态协调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有利因素,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

    潘志华说,科技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我国需要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基础研究,探索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的定量化方法;持续改良作物品种,选育耐高温、耐干旱、耐渍涝、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加强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等研究,为农业气候区划与作物布局提供科学基础。

    报告显示,加强农情监测与农业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需要优化农情监测与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建立气候变化与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加强农情监测,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能力。

    黄娜认为,为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我国需要加强韧性农田建设。通过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提高农田灌排能力和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

    报告指出,应变性栽培管理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我国需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坚持动态调整原则,分区域、分作物构建应变栽培管理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抗旱保墒、保护性耕作、排涝去渍等适应技术;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和种质库建设。

    潘志华表示,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是提高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保障。需要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建设;建立农业农村、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之间的经常性联系机制;推动主要粮食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全覆盖;加强数据、产品和信息共享,共同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业务。

    潘志华说,气候适应型农业建设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与作物种植结构、选育抗逆性作物品种、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面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国仍需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加强韧性农田建设和改进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工作,以推动我国农业向更加可持续、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1146-1.html
相关报告
  • 《端稳能源饭碗 铆劲绿色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9
    • 最是一年春好处,砥砺奋进正当时。仲春时节,2022年全国两会拉开帷幕。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发展基调下的“能源安全”上升至与“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并将其列入“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任务之中,凸显出能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原动力的重要地位。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同时,在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过程中,要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确保能源供应”,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确保能源安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牢牢端稳能源的饭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多位两会代表委员表示,能源安全关系国家命运,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大背景下,能源“兜底保供”事关重大。 强化国内资源生产 端稳端牢能源饭碗 得益于一系列扎实而有效的增储上产行动,我国煤炭、油气等能源生产和储备能力稳中有升。国家发改委运行局稍早前发布的数据显示, 2021年全国原煤产量40.7亿吨,比上年增长4.7%。随着湖北荆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铁等一批大型储煤基地建设完成,区域和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并已形成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8000万吨;原油产量1.99亿吨,比上年增长2.4%,连续3年企稳回升;天然气产量205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2%,连续5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 在此基础上,2022年,我国要如何切实“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表示,进一步强化我国煤炭安全生产能力,首要任务就是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姜耀东建议,以晋陕蒙以及东北、华东、中南等矿区深部为重点,提高资源勘探精度,增加可采储量,为建设大型智能化煤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应着力建设一大批智能化煤矿和大型露天煤矿,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形成以大型智能化煤矿为主体的煤炭生产结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中科炼化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吴惜伟则认为,从国家能源安全角度着眼,急需在增大原油和成品油储量方面持续加大投入。“随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原油价格持续动荡,增大原油储产量意义重大,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目前对进口原油依赖度较高,提升原油商储能力势在必行。” “三改联动”科技攻关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上台阶 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并特别强调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 姜耀东表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需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鼓励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将碳捕捉、碳封存、碳循环利用等关键性技术攻关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能源重点创新领域和重点创新方向。与此同时,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重点突破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关键核心技术。“以燃煤发电、冶金焦化、水泥建材和散煤燃烧四大耗煤领域为重点,加大在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上的支持力度。”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煤炭消费达峰和煤炭行业减量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对此,姜耀东表示,应大力推动煤炭从燃料向燃料和原料转变,促进行业转型。另外,需综合考虑环保、安全、市场等因素,推进现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煤炭气化、煤炭液化(含煤油共炼)、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产业发展,延长煤化工产业链,促进煤基新材料技术进步。“同时发挥煤化工在高端精细化工、特殊性能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新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弥补我国产业链短板,研制‘卡脖子’产品。” 4.5亿千瓦风光大基地蓄势待发 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双碳”工作 在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可再生能源是必不可少的新生力量。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要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首批9705万千瓦风光大基地项目已开工约7500万千瓦,其余项目将在今年一季度开建,相关配套政策同步密集出台。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3月5日在全国人大首场“部长通道”答记者问时介绍,目前我国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建设规划。“周边煤电企业要坚持先立后破,建设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有序改造供电煤耗300克/千瓦时以上的老旧机组,建设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这将构成能源供给和消纳的新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指出,当前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稳步增长、新能源发电量屡创新高,但新能源产业发展仍然存在部分地区消纳能力不足、各层级各专项规划无法有效衔接等问题。“新能源富集的大型能源基地,不同程度存在配套电网送出项目规划、核准相对滞后,跨省跨区通道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大力加强储能体系建设,尽快出台储能专项规划,有序规范发展储能产业,充分增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调节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公司东北分部党委书记、副主任石玉东也提出,要加快完善储能参与市场机制设计,深入研究储能参与电力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模式。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创新开展储能调峰辅助服务,参与新能源消纳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完善储能运行商业模式。 致力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何立峰强调,“我们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我们将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双碳’工作,一定能够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 《《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我国生态低碳农业呈稳中有进发展格局》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04
    • 5月17日,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会暨第十八届农业环境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了《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有序推进,生态低碳农业稳步提升,减排固碳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农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不断完善,低碳农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农村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成效显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综合实验室主任梅旭荣表示,报告基于稳产保供、资源利用、生态服务、低碳发展和经济发展5个维度、26项指标,构建了生态低碳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确2016-2022年31个省(区、市)生态低碳农业发展基本态势,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攻坚阶段,区域间发展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和不均衡性,东、中部地区发展较快,西部地区提升潜力较大。 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发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以来,先后发布和实施了数十项政策、措施,我国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畜牧业领域,截至2023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73.2%,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9.4%。 在渔业减排中,我国鼓励建造新材料新能源渔船,研制节能环保装备,研发了适用于养殖期间调控底质的池塘底质改良机;结合紫菜养殖模式,相关科研单位联合研发了节能环保型紫菜采收作业工船等。 在农田和草地固碳扩容方面,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秸秆资源数据平台,2022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的秸秆产生量为8.65亿吨,可收集量7.31亿吨,综合利用率达88.1%,肥料化利用率为57.6%。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1.7万吨,且连续8年保持下降趋势。此外,自2020年实施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3年以来,东北四省(区)已累计在223个项目实施县实施保护性耕作2.01亿亩次,2022年实施面积达到8300万亩。 在农机节能减排方面,报废更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淘汰高耗能及落后农机,促进新型、高端、智能、绿色农机推广应用,提升了农机装备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可靠性和适用性,有效减少了化石能源消耗。 在可再生能源替代方面,积极推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截至2023年底,以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各类中小型沼气工程、大型和超大型沼气工程分别为6.22 万处和5518 处。大力推进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辽宁、黑龙江、山西、河北等地开展了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试点示范。有序扩大秸秆成型燃料推广范围, 2023年全国固化成型燃料工程1919处,年产量1239.45万吨。大面积推广应用太阳能利用技术,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推广太阳房37.38万处,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101.9万台,推广太阳灶73.57万台。 科技创新助力农业低碳取得新进展 农业既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脆弱行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之一。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在农业减排方面,报告指出,2015年是我国作物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转折点,2015-2020年作物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水平下降了16%。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提高作物生产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浅层灌溉和间歇灌溉可分别节水44%和67%,降低了37%全球净增温潜势和44%温室气体净排放强度。精准施肥技术可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时机,避免因过量施肥导致的氧化亚氮排放。相比普通氮肥处理,秸秆还田配施缓控施肥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14.6%和13.2%,减少年平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0.7%。轮作与间作种植技术可有效提高养分和光温水利用效率,降低氧化亚氮排放。 在农业固碳方面,通过保护性耕作、免耕、降低土壤密度、深松、局部施肥等措施,改变根系形态和结构、根际沉积物质量和数量、根系碳的分解和稳定、微生物生物量和活动,从而增加碳固存,影响土壤碳固存。 “当前,新的科技成果不断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不断助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梅旭荣介绍,“如基于监测与自动控制的智慧农业技术,可实现生产管理与化肥农药投入以及动植物生长过程、需求精准匹配,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水、光照、热量等气候资源变化。” 多种农产品碳足迹稳步下降 报告还发布了油菜、柑橘、鸡蛋等农产品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按照《2019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核算方法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框架,采用从“摇篮到大门”的系统边界,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准备到农业生产过程,去核算种植农产品油菜和柑橘,以及养殖农产品鸡蛋的碳足迹。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油菜生产中,每千克油菜碳足迹均值为0.8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也就是说,从“摇篮到大门”,每千克油菜生产中,会产生相当于0.84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一数据,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并且这一数据呈波动下降趋势。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柑橘生产中,每千克柑橘碳足迹为0.1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梅旭荣表示,“这一数据低于全球其他国家,甚至可以说是全球最低的。” 报告还核算了2024年不同生产模式下,鸡蛋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大型养殖场的碳足迹比较低,每千克鸡蛋的碳足迹为1.02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而中型养殖场则为1.2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不同规模养殖场鸡蛋碳足迹存在明显差异,中型养殖场的鸡蛋碳足迹高于大型养殖场。饲料种植加工环节碳足迹贡献最大,其次为饲料运输环节、粪便管理环节和养殖场能源环节。但总体来说,我国鸡蛋的碳足迹,低于全球大部分国家。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更多的检测和核算,精准识别出减排潜力的关键环节和区域,这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和低碳生产的良性互动,更好地践行大食物观。”梅旭荣说。 报告还对未来“十五五”时期的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提出了战略方向建议。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全口径核算范围;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推动以碳强度控制为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加强生物、信息、材料科学与农业减排固碳科技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探索人-地-粮-生态协同发展路径,创建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