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登月50年 中国探月亦可期》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7-22
  • 50年前的今天,经过漫长的飞行,阿波罗11号飞船着陆器正式登陆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代表人类首次踏上了地球之外的天体,迈出了他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在月亮上留下存在的印记,对全世界人民来说,不仅是航空航天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更是属于全人类的一份永恒的记忆。登月带来的丰硕的技术成果至今仍在造福大众,登月背后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影响着无数后来者无畏前行。 50年过去了,如今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嫦娥工程”也已经进入第16个年头。中国的探月起步虽晚,但后劲十足。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了解到,2019年初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目前已完成第七月昼工作,再次迎来月夜。7月9日9时,嫦娥四号着陆器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设置,进入月夜休眠。

    随后,“玉兔二号”巡视器于7月9日9时10分进入“梦乡”。 在第七月昼,嫦娥四号着陆器上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低频射电频谱仪按计划开机工作,继续开展科学探测任务。“玉兔二号”巡视器在此期间按既定路线继续移动,并在多个探测点进行相关探测工作,红外光谱仪、全景相机、中性原子探测仪、测月雷达获得了大量科学探测数据。 50年前,阿波罗11号任务着陆区被命名为“静海基地”;50年后,嫦娥四号任务的着陆区被命名为“天河基地”。月球上有资格以“基地”命名,且获国际认可的,仅此两处。 “经过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任务的成功实施,中国在轨道设计、高精度测控、月面软着陆的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等众多深空探测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月球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与创新性成果;培养了一支年轻的、科学技术素质与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队伍。希望中国人登上月球的那一刻能早日到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首次探月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 此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就嫦娥四号任务情况及我国后续深空探测计划进行了介绍。他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突破探测器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技术,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探月工程将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目标。

    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走出地球家园、探索外层空间的必然选择。吴艳华表示,随着探月工程的持续推进,后续还将发射嫦娥六号等月球探测器,按计划执行月球极区探测和月球南极采样返回等;嫦娥七号计划执行月球南极综合探测,包括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等。 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前不久,我国还组织科研人员对月球探测器着陆区选址和相关科学价值进行了充分研讨,为探月四期工程及后续科研站建设提供了参考。 在广袤的深空,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公开信息显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对火星开展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并对局部地区开展巡视探测。目前工程已进入正样研制阶段,计划于2020年发射。 此外,中国后续还计划开展火星采样返回、小行星探测、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等三次任务。

相关报告
  • 《登月50年:纳米技术如何帮助太空旅行?》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7-12
    • 纳米技术承诺未来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创新但实际的进步。然而,历史应用揭示了自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伦第一次登上月球表面以来,这项技术如何影响和影响太空探索。 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现在都超出了日光层(太阳的保护性气泡的外缘)。然而,自1969年以来,载人航天旅行一直局限于地球的自然卫星。幸运的是,过去50年取得的进展使科学家们能够理论和扩展,超出了我们在1969年的想法。 纳米技术:从日常使用到太空旅行 纳米技术是日常便利的背后,地球应用被用于太空。包括防晒霜,液晶显示器(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自清洁玻璃在内的产品直接影响了太空旅行的进步。怎么样?让我们以OLED为例。对普通用户来说,OLED意味着电视屏幕,MP3播放器(iPod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和家用电脑的分辨率更高。用LCD取代旧的阴极射线管(CRT),现在最新的OLED意味着更薄更轻的技术,适用于全球和太空的显示屏设备。 OLED的发光电致发光层由有机化合物的薄膜制成。纳米技术组件在于在制造透明电极中使用碳纳米管。用于OLED的纳米颗粒基涂料也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们保护设备免受环境损害,包括水,划痕和敲击。这些类型的DSE已经在家中使用(参见索尼的Bravia OLED 4K HDR)和太空旅行,因为它们更耐破损,并且需要更少的空间和动力来操作。随着OLED技术的发展,屏幕将很快成为可用的卷起DSE,原型已经在公开市场上销售。但OLED不是纳米技术为太空旅行带来的唯一帮助。 3D打印技术已经能够生产微型锂电池,其中一些已经在太空中使用,但科学家们也发现了纳米技术的应用。先进的印刷技术允许通过常规方法生产复杂且不可行的先进纳米级结构。想象一下,能够为太空中的机载计算机打印替代纳米处理器吗? 太空旅行的当前未来 纳米技术已经成为日常产品和服务的成熟现实,但太空旅行的过去和未来又如何呢?在航天飞机被美国宇航局退役之前,每次发射都要花费5亿美元。然后是1998年的Deep Space 1发射。使用电力推进系统(EP)来加速发射燃料的化学推进剂,NASA工程师对未来任务的潜在效率感到兴奋。未来的航天器可以配备带静电和加速的纳米粒子,而不是传统的火箭燃料。这将从根本上减少航天器的体积或尺寸,从而允许更加节省燃料的地球发射或增加的货物容量。 除了EP,科学家们一直在使用纳米粒子来构建日常服装。近十年来,制造商一直在制造能够提供更多防紫外线辐射的服装。纳米二氧化钛或氧化锌纳米粒子已被纳入T恤,裤子和帽子中,以更好地保护人体皮肤免受阳光伤害。这种类型的纳米粒子已经用于弹力纤维,弹性聚合物和尼龙制成的太空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其他航天机构已经在研究纳米技术在航天服中的未来应用,其设计采用了纳米生物技术。该技术将能够为宇航员提供额外的保护,并能够密封和修复舱外活动(EVA)套装中的任何缺口。 未来更加光明 自1969年以来,纳米技术已经并将继续推进未来几年的恒星勘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日本都有计划在太阳帆,太空电梯和太空服的绘图板上使用纳米技术。问题不再是如果这些进步会发生,而是何时发生。 —文章发布于2019年7月10日
  • 《谷歌可能利用核能和绿色氢实现2030年零碳“登月”》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20-09-29
    • 谷歌计划到2030年用24小时零碳能源运营其整个全球业务,这是它所谓的“最大的可持续性登月计划”,将利用大量额外的风能和太阳能,并寻求绿色氢甚至核能等新技术。 美国互联网巨头的组合表示clean-generation成本下降和技术进步意味着“24/7清洁能源的承诺很快就会触手可及”,因为它试图超越2017年的里程碑时匹配与购买可再生能源的全球总能耗。 但谷歌表示,这掩盖了其数据中心和世界各地其他运营机构使用清洁能源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在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机无法提供电力时,利用碳排放源来填补电力供应缺口的持续需求。 该公司在公布新目标时表示:“实现24/7无碳能源意味着我们将在每个电网上每小时使用清洁能源——完全消除与谷歌用电相关的碳排放。”该公司补充说,这“并不容易”。 大公司参与“清洁能源军备竞赛”:谷歌 阅读更多 谷歌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企业购买者,合同中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为550万千瓦。 这家科技巨头声称,它将在其主要地区帮助刺激500万千瓦和50亿美元的新无碳能源投资,以帮助实现2030年的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将包括更多的“混合”购买风能和太阳能——使这两种关键的可再生能源能够在夜间和白天结合它们更强的特性——对电池存储设施的投资,以及更多地使用机器学习来提高可再生发电的效率。 谷歌还表示,它将超越风能和太阳能。 “为了在土地或可再生资源有限的地区实现我们的目标,或者为了解决风能和阳光的季节性变化,我们将探索从新兴工具中获取能源的机会,如先进的核能、增温地热、绿色氢、长期存储,或者碳捕获和存储,”它说。 新一代灵活、小规模的核技术被一些人吹捧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推动者,因为它们能够提供基本负载无碳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后备。 “通过寻求成为这些新技术和其他新技术的早期采用者,谷歌可以做我们帮助风能和太阳能做的事情:加速学习曲线,降低成本,并使世界更容易获得应对气候变化迫切需要的工具。” “这是我们最大的可持续性登月计划,具有巨大的实践和技术复杂性。我们是第一家这样做的大公司,我们的目标是成为第一家实现这一目标的公司,”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