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高原湖泊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汇还是二次源?》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2-17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全球性污染物。全球变暖背景下POPs的“源-汇”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温度升高促使残留于环境中的POPs通过挥发再次释放。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过去几十年来经历了快速的变暖。那么,青藏高原是否仍是POPs的冷富集区,还是将成为污染物的“二次源”?气-地交换过程是明晰青藏高原在POPs全球循环和归趋中作用的关键环节。目前的研究较多关注于青藏高原的陆地生态系统,而缺乏对高原湖泊的认识。

      鉴于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小萍研究员课题组以纳木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气和湖水的协同观测(见图1)。结果发现,纳木错大气和湖水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浓度较低,而多环芳烃(PAHs)浓度较高,这与当地的生物质燃烧有关。气-水交换的结果表明,纳木错仍是OCPs和大分子PAHs的“汇”,而是小分子PAHs的“二次源”(图2)。其中,菲(Phe)作为纳木错大气中丰度最高的PAH化合物,其交换方向存在较大的季节性差异:湖泊在7月-次年4月为Phe的汇,而在5月转变为Phe的二次源(图3)。这很可能与湖冰季节性的冻结与消融有关。经估算,大气PAHs向纳木错的净输入通量为550 kg yr-1。当地PAHs的不断排放与沉降可能成为贫营养湖泊的重要碳源。

      上述研究成果已发表于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Ren, J., Wang, X. P., Wang, C. F., Gong, P., and Yao, T. D.: Atmospheric processes of organic pollutants over a remote lake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cycling, Atmos. Chem. Phys., 17, 1401-1415, doi:10.5194/acp-17-1401-2017, 2017.)

      论文链接:http://www.atmos-chem-phys.net/17/1401/2017/

      感谢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在样品采集和气象数据获取等方面提供的帮助。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22010,41671480)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CAS2011067)项目资助。

相关报告
  • 《144.79米!我国获青藏高原湖泊最长岩芯》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8-07
    •  8月3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首次在青藏高原纳木错中心湖区近百米水下成功获取144.79米岩芯,钻探深度达153.44米,超过此前我国高原湖泊的最大钻探深度(114.9米),此次钻取的岩芯有望重建近15万年连续气候环境记录。   研究人员介绍,通过湖泊岩芯指标重建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旋回及特征事件,对理解长时间尺度下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纳木错湖面海拔约4730米,在此区域开展岩芯钻取工作,天气是最大的挑战。   钻探工作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启动,钻取近20米岩芯,由于天气技术等多种原因被迫暂停。今年7月1日,钻探工作再次启动,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联合钻探公司进行技术攻关,面对纳木错水深浪大的环境,逐一解决了水上钻探平台不稳定、套管难固定等关键技术难题。通过4个200多公斤的加重锚和卷扬机拉紧锚绳,最终将81平方米的大型钻探平台在湖面牢牢固定。2020年8月3日下午18点45分,本次纳木错钻探成功完成既定目标,表明我国已经能够利用自主研发技术在深水区域获得长尺度、高取芯率的湖泊岩芯。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负责人朱立平研究员表示,本次144.79米岩芯的成功获取,为实施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积累了成功经验,不仅从技术上提高了钻探水平,为今后高水平研究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中国科学家在合作项目中的话语权。   纳木错钻探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王君波研究员介绍,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来,依托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团队以纳木错、色林错等藏北高原的深水大湖为主要研究区域,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湖泊观测资料,开展了亚洲水塔水资源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气候变化背景下亚洲水塔变化趋势及古环境变化等观测和研究,本次纳木错长岩芯钻探是我们的重点攻关课题。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是第二次青藏科考“两江两湖”区域重要的科考基地。该观测研究站已对纳木错持续开展15年观测研究,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联合德国等多国科学家共同申请的纳木错ICDP项目于2020年6月正式获批,该项目计划在纳木错钻取5个点位共计2250米长的沉积物(其中单孔设计最深为700米),用于研究过去一百万年以来第三极地区的气候环境状况。 纳木错中心湖区水上钻探平台 8月3日,我国科学家成功在青藏高原湖泊钻取最长岩芯。
  • 《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 来源专题:青藏高原所信息监测服务
    • 编译者:王婷
    • 发布时间:2017-06-23
    • 新华社拉萨6月17日电 题:时隔四十年 再探“第三极”——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新华社记者吕诺、王沁鸥 壮美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世界最后一方净土,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和无数有待探寻的奥秘。 时隔四十余年,我国17日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首先拉开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队员将兵分四路,重点对长江源头区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 “第一次是‘发现’,这一次是看‘变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近年来,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需要通过综合科学考察提出应对方案。 江湖源科考主要做什么?看点有哪些?新华社记者分别专访了四条科考线路的负责人。 为“长大”的高原湖泊“做体检” 在很多人印象中,青藏高原是一片荒凉苦寒之地。事实上,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1000多个湖泊。自1990年以来,青藏高原湖泊水量已经增长1000多亿立方米。 “这相当于增加3个三峡水库的水量。”湖泊与水文气象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朱立平说,“色林错也在近年来不断扩大,已超越纳木错,成为西藏第一大湖。”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面积变化最大的湖泊就是色林错,其湖泊面积从1976年的1667平方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2324平方公里,扩张40%左右。 高原湖泊面积和水量的增大,对局部气候乃至东部季风区的旱涝都可能产生影响。“长大”的高原湖泊亟待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朱立平介绍,此次考察将对包括色林错在内的藏北湖泊群进行湖底地形图的绘制,并对水体参数进行测量。“我们需要知道,高原气候变化让湖泊到底产生了哪些改变。”他说。 不同于以往,无人船将首次应用于青藏高原的湖泊水文气象考察,设置好船只航线和测量程序,湖泊深度、湖水ph值、电导率等参数一测便知。 此外,科考队还将钻取水底沉积岩芯,它是重现湖泊历史的“一手史料”。朱立平说:“青藏高原在两三万年前也经历过一段‘大湖期’,那时的色林错和纳木措甚至是连在一起的。通过钻取沉积岩芯,研究历史上的湖泊扩张及其与当时生态环境的关系,可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破译冰“芯”中的气候、环境“密码” 想知道过去100年特别是近50年来青藏高原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过程,科考队只需通过钻取冰芯便能“穿越时空”——这些秘密就封存在冰芯中。 冰川的冰芯记录保存着过去的气候变化信息:冰芯稳定同位素记录可揭示高海拔温度变化,冰芯积累量记录可恢复高海拔降水变化,从而为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补充。 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徐柏青介绍,科考队将在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内流河——扎加藏布源头的各拉丹冬和唐古拉冰川,以及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普若岗日冰原,开展冰芯气候记录和冰川变化、融水径流等考察工作,完善过去已有的野外观测,填补资料空白区,揭示这一区域冰川变化和气候变化特征,认识冰川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影响。 此次考察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重要的冰川发育区。如普若岗日冰原,面积达400平方公里,是全球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川;各拉丹冬发育冰川130条,其中姜根迪如冰川是长江发源地,各拉丹冬南侧冰川融水是扎加藏布和色林错的补给源。这些冰川不但极具科研价值,而且风光雄奇,具有很高的“颜值”。 追寻史前人类的高原足迹 古人类最早在何时踏上青藏高原?他们从哪里来?为什么登上高原?如何适应高海拔环境?……此次科考将围绕这些问题寻找线索和答案。 高寒缺氧等不利因素,牵绊着古人类迁入和开发青藏高原的步伐。人类最早何时扩散于此,至今仍为悬案。在西藏,即使是被学术界倾向于认可的属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其石器标本也大多采自地表,缺乏可靠的地层依据。 位于色林错地区的尼阿木底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地层堆积连续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古生态与古环境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邓涛介绍,201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尼阿木底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现已初步确定,该遗址距今至少3万年——也就是说,早在3万年前,已有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邓涛说,此次科考将继续发掘有地层埋藏的古人类遗存,提取高精度测年和环境分析样品,进一步还原人类探索高原的历史过程及环境动因。 为高原珍稀动植物居民“查户口” 乌黑的颈,丹红的顶,颀长的腿——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每年冬天,总有摄影“发烧友”扛着“长枪短炮”齐聚拉萨城郊,只为捕捉它们的倩影。 鸟类爱好者们或将有一个观鸟新去处。色林错目前是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西藏拟在该地区建立集保护、教育、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公园。在不破坏高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游客或许将有机会与高原精灵们“亲密接触”。 “不只是黑颈鹤,色林错湖区内还广泛分布着许多高原珍稀动植物物种。”生物与生态变化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永平介绍,这次科考也担负着对区域内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区进行摸底,为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与生态旅游规划提供科学数据与建议的任务。科考队将绘制出区域内的植被图和动物重点栖息地分布图。 碧湖如鉴,映照雪山巍巍倒影;蓝天白云间,黑颈鹤翩翩起舞;鲜花绿野中,野牦牛、盘羊悠闲漫步;苍茫高原上,藏羚羊、藏野驴自由飞奔……这派高原美景,或许离普通大众已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