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The Lancet Rheumatology期刊在线发表了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璐琳医学院和新加坡总医院题为“Caution and clarity required in the use of chloroquine for COVID-19”的文章。
该文章指出,中国正在进行测试的药物中有氯喹,该药物在2020年2月4日时被报道可在体外抑制SARS-COV-2病毒,该药在中国被迅速推入临床试验作为实验性治疗方法。2020年2月18日,它被纳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该指南建议成人剂量为每天500 mg,每天两次,最多不超过10天。该文章指出,成人中氯喹的致死剂量约为5 g。在人体中,氯喹的分布量很大,消除半衰期为20-60天,在代谢活跃的组织中有着浓度更高的积累趋势。鉴于这些特性,如果在最多10天的过程中持续服用每天两次500 mg剂量,会迅速达到危险阈值。文章表示,氯喹中毒的后果已被充分证实,包括视网膜病变和免疫抑制,并在多种疾病以及妊娠中均存在禁忌症。2020年3月3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进行了修订,将最大疗程缩短为7天,同时建议体重不足50公斤的患者降低剂量,并强调包括妊娠在内的禁忌症。
该文章表示,在如此紧迫的情况下考虑到药物的毒理学特性做出迅速的指南调整是令人鼓舞的。但是,文章建议,对新方法的临床推广仍然要保持谨慎,应当根据药理学特征确定推荐剂量,并且必须密切监测副作用。毒性较小的羟氯喹也应被视为替代品。应在经过同行评审的出版物中仔细报告实验方法的潜在毒性,以避免潜在的误导性陈述和导致公众用该药自我治疗的风险。该文章认为,只要在实施和报告过程中继续保持审慎和严谨的态度,此类新疗法的快速鉴定和开发是令人鼓舞的,并将在与COVID-19的斗争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