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ze IX:全球最快的氢燃料赛车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15
  • 周三,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的学生们展示了他们最新的氢燃料赛车——Forze IX。

    这款车是革命性的,因为这项技术以前从未在如此强大的氢动力赛车上使用过。这款车将在长距离比赛中与最优秀的传统赛车竞争,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并非所有的工作都是徒劳的

    最初,Forze氢电赛车团队已经为4月20日的Forze IX揭幕组织了一个大型活动,不幸的是,该活动由于冠状病毒疫情被迫取消。为了继续与世界分享他们的努力,他们决定在网上发布他们的成果。

    这个团队由23名学生组成,他们在过去的一年里自愿全职从事赛车的开发工作。

    “这支团队的建设和雄心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工作非常紧张,被迫在家工作对我们是个巨大的打击。”昨天晚上,Jesper Frijns和总工程师Antonio Scoccimarro在网上讲述了Forze鼓舞人心的故事。

    “能代表团队、兼职人员、赞助商和合作伙伴来展示这个设计真是太棒了。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

    演示的结果可以在Forze Delft的YouTube频道上看到。

    Forze VIII在超级跑车挑战赛中

    氢能赛车对战保时捷

    除了团队本身的故事,还有关于其最新设计的广泛讨论,一只名为Forze IX的“怪物”。“我们想要继续成长,挑战自我,推动技术的极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接受了挑战,这就是为什么Forze IX将比任何氢燃料车跑得更快,”Frijns说。“只要疫情稳定,生产就会开始,之后我们的赛车将很快与保时捷、兰博基尼以及宝马竞争。”一年前,这款车的前身Forze VIII在超级跑车挑战赛中占据了领奖台的位置。新型氢燃料赛车的动力将是其前辈的两倍,达到了520马力。Forze IX最高时速可达300公里,在3秒内完成0-100公里/小时的加速,拥有优异的急转弯性能和精心设计的比赛策略,足以应对比赛。有了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学生们再次证明,赛车也可以是绿色的,没有排放。

    零排放的赛车

    尽管许多革命性的技术实施在Forze IX,氢燃料汽车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相同的。在比赛中,燃料箱里的氢气与燃料电池里空气中的氧结合在一起。在那里,化学反应产生电能,从而为电动机提供动力。这个过程中唯一的排放物就是水。它和电池电动汽车差不多,不过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不用等待充电,你只需要给氢罐加氢,赛车就可以在几分钟内驶入赛道。有了这个设计,车队期望在绿色赛车的领域取得突破。因此,他们将竭尽全力确保2021年夏天Forze IX能够在赛道上完成它的第一圈。

相关报告
  • 《《科学美国人》发布“2020全球十大新兴技术”》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12-07
    • 来源:环球科学 此届「2020年全球十大新兴技术」是由《科学美国人》和世界经济论坛共同评选出的,入榜的技术需满足超越现有技术的先进性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性。 无痛注射微针 肉眼几乎不可见的“微针”让我们有望进入一个无痛注射和无痛血检的新时代。 许多微针注射器以及微针贴片已经被应用于疫苗注射、糖尿病胰岛素注射、皮肤疾病(如牛皮癣、疣和某些皮肤癌)、癌症以及神经性疼痛疗法的临床试验等。微针注射器或者微针贴片可将药物直接注射进表皮或真皮中,所以它们能够比常见的依靠皮肤扩散的透皮贴剂更有效地递送药物。 微针产品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快,这些产品能快速、无痛地抽取血液或间质液,用于疾病诊断或监测。如果将针头连接到生物传感器上,则该设备可以在几分钟之内直接测量指示健康或疾病状态的生物标志物。 微针产品可帮助使用者完成在家取样和检测,或者在家取样后的邮寄运输,医疗服务匮乏地区也可因此收益,实现远程医疗和医疗互补。不只是皮肤,随着应用于皮肤以外的其他器官,微针技术也会产生新的用途。 二氧化碳变材料 利用阳光将废弃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产品的新方法。 发现能打破二氧化碳中碳氧双键的光催化剂是这项技术的关键壁垒。可利用废气生产有用的化合物,可用于包括药品、洗涤剂、化肥和纺织品原料的合成。 光催化剂通常是半导体,以往的认知是需要高能紫外线才能产生参与转化二氧化碳的电子。然而高能紫外线不是自然光能大量提供的。最新技术的进步体现在,改造后的催化剂只需要可见光就能生产出广泛使用的物质,如甲醇、甲醛和甲酸等。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粘合剂、泡沫剂、胶合板、橱柜、地板和消毒剂的生产中。 化工产业将把废弃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朝着真正无浪费的可循环绿色经济前进,并帮助全球实现碳化中和甚至负排放的目标。 虚拟病人 在虚拟人体器官或人体系统上测试药物和疗法的有效性,可降低评估的时间与金钱成本,并减少真人志愿者参与试验中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 虚拟器官的第一步是需要建模。它需要将大量真实人体器官的高分辨率图像输入复杂的数学模型中,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生成在外观和行为上与真实人体器官相似度极高的虚拟器官。 计算机模拟医学可以参与疾病的诊断、风险干预以及个性化精准医疗。例如,FDA 正在使用计算机模拟代替真实人体,来评估新的乳房摄影术系统;基于云服务的 HeartFlow 分析,经FDA批准,可根据CT 图像来判断病人是否患有冠状动脉疾病。 空间计算 空间计算/spatial computing是真实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巧妙融合。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完美融合:让传感器和马达实现互动;将通过云连接的设备数字化;以数字化方式代表现实世界。 空间计算将会使人机交互和机器间的交互效率提高到崭新的水平,未来可被应用于包括工业、医疗保健、运输和家庭生活在内的多个领域。乃至未来使用 GPS、激光雷达、视频和其他地理位置技术,就可以创建房间、建筑物或城市的数字地图。 算法可以把数字地图和其他信息集成在一起,创建一个可观察、可量化和可操纵的数字世界,当然这样的操作也能同时触及现实世界。科幻电影中才能出现的场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就能触手可及。 医疗服务应用程序 能想象未来医生开出的处方上,用于诊断或者治疗用的「药物」竟然是一款App或软件吗?这就是数字医疗/digital medicines。 数字医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应用的十分广泛了,像用手机手机包括声音、位置、面部表情、运动、睡眠和打字的节奏等。然后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这些信息后,就能预测可能出现的病情或症状的发展状况。 配置有特殊的传感器的智能手表,可以自动检测并提醒用户是否出现心房纤颤。更多的正在开展的研究还将数字医疗用于包括筛查呼吸障碍、抑郁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和其他病症的诊断中。 除了这些体外可佩戴的设备,已经有研究深入到可吞服的带有传感器的“药丸”,即“生物微电子设备”。研发的团队们期望能够应用于包括检测癌症DNA、肠道微生物释放的气体、胃出血量、体温和脉氧水平等领域。当然,在大数据泄露已经相当普遍的今天,需要这项技术在隐私保护方面做的更好。 飞机电动助推器 2019年,航空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碳排放量的 2.5%,到 2050 年,这一数字可能还会增加两倍。电动飞机的研发吸引了众多航空公司参与其中。 电动推进器不仅可以消除直接碳排放量,还能降低多达 90%的燃料成本、50%的维护成本和近70%的噪音。 电动化的不只有发动机。在正在研发的美国X-57麦克斯韦号上,传统的长机翼被一对更短的、上面分布有电动推进器的机翼取代。电动推进器增加了飞机起飞时的升力,因此机翼可以做得更小,进而提高飞机总体的飞行效率。 目前来看,电动飞机的限制还是在于飞行里程。与传统飞机燃料相比,如今最好的电池的容量仍然有限:前者为 12 000 瓦时每千克,后者只有 250瓦时每千克。 未来也许比你手机没电更可怕的是,你乘坐的飞机没电了! 新技术水泥 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人造材料,混凝土塑造了今天世界的众多高楼大厦。作为混凝土的关键成分「水泥」,其生产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诸多替代方案或碳中和方案正在研发和实践中。 一家加拿大公司通过矿化作用将其他化工厂产生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混凝土中;另一家加拿大公司完全放弃了在混凝土中使用水泥,转而使用炼钢行业的一种副产品「钢渣」。 总部位于德国的跨国公司海德堡水泥计划将挪威的一处工厂改造为世界首个实现零排放的水泥工厂。其已经开始使用废物作为替代燃料,并计划通过引入碳捕捉和碳储存技术,在 2030 年前消除工厂的所有碳排放量。 另外,一些生物材料也被科研人员巧妙的加入到绿色混凝土的研发中。初创公司 BioMason 用细菌和颗粒物“长出”了类似水泥的材料。另一个创新项目,利用一种叫做蓝细菌的光合作用微生物制作出低碳混凝,这种细菌接种到沙子-水凝胶支架上,制造出一种能自我修复裂缝的砖块。 量子传感器 量子传感器是一种利用亚原子粒子的行为进行超灵敏测量的仪器,能使自动驾驶汽车提前“看见”拐角之后的情况;能让水下导航系统、火山活动和地震预警系统更加先进;还能让随时随地监测大脑活动的便携式磁共振(MRI)扫描仪成为现实。 对于任何测量仪器来说,测量单位越小,测量的精度也就越高。量子传感器可以通过测量亚原子粒子的行为,使设备达到极高的分辨率。原子钟就利用了这一原理:我们这个世界的时间是建立在铯133原子的电子在一秒内完成 9 192 631 770 次特定跃迁的基础上的。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量子传感器,用自由落体的过冷原子来检测局部重力的微小变化。这种量子重力计能够用于检测埋入地下的管道、电缆和其他物体,使我们不必挖开地面就能进行测量。航海的船只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技术来探测水下物体。 虽然大多数量子传感系统仍然过于昂贵,而且拥有庞大的体积和复杂的结构,但更小、更便宜的新一代量子传感器很快就会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去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将一个用钻石做成的量子传感器放在了硅片上。这样的原型产品是我们实现低成本、批量化生产量子传感器的第一步。 电解绿色氢能 “绿氢”是通过电解产生的氢气。在电解过程中,水被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没有任何其他副产物。 从历史上看,电解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因此用这种方式生产氢气几乎没有意义。这正是创新技术的着力点,新的技术瞄准了目前的电网中经常会出现大量没有被消耗的可再生电力。与其将这些过量的电力用电池组储存起来,还不如用它来电解水,以氢能的方式存储。其次,电解器的效率也提高了。 最近,一家能源公司新开发了新型电解器,产生1千克氢气只需要消耗不到40千瓦时的能量。能源公司正在将这些电解器直接集成到可再生能源项目中,以此实现绿氢的规模化生产。 虽然绿氢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一些国家正在加紧投资这项技术。澳大利亚希望利用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生产氢气并出口。智利计划在该国干旱但是拥有大量太阳能电力的北部生产氢能。我国的目标则是在 2030 年以前让上百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上路。 基因组合成 全基因组合成可以使得合成生物学再次伟大。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软件设计基因序列,合成后再导入微生物体内,即实现对微生物编程。 如今,设计包含数百万个核苷酸的基因组已经并非难事。经过合成的微生物科研变成N个小型的生物工厂,这座工厂不仅能够生产药物,还能生产其他产品。比如,它们可以被设计为持续生产某些化学物质、燃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工厂。而生产原材料也只是非食物类的生物质,甚至是被看作废气的二氧化碳。 很多科学家还希望能够合成更大的基因组,比如来自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基因组。要实现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加大对设计软件、合成设备和组装设备的投入。
  • 《ChatGPT、鸿蒙……2023全球10大工程成就发布》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3-12-20
    • 12月20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评选的 “2023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在京发布,期刊执行主编、中国工程院陈建峰院士发布评选结果。 本年度入围的“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主要指向过去五年(2018年-2022年)由世界各国工程科技工作者合作或单独完成且实践验证有效的、并且已经产生全球影响的工程科技术重大创新成果,具体表现形式有的是重大工程项目或关键技术装备,也有的是工程科技关键性原始创新与突破。 “2023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评选,经由全球征集提名、专家遴选推荐、公众问卷调查、评选委员会审议确定。本年度入围的“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主要指过去五年由世界各国工程科技工作者合作或单独完成且实践验证有效的、并且已经产生全球影响的工程科技重大创新成果,既包括重大工程项目或关键技术装备,也涵盖工程科技关键性原始创新与突破 本次评选的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代表了某一个或多个工程科技领域最先进的技术水平或者重大的原创性突破,能够引领未来技术进步方向,如ChatGPT的横空出世,在全世界引发广泛关注,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划时代的应用产品。 二是通过技术整合、系统集成、资源优化配置达成了整体目标,呈现出显著的系统集成创新特色,如作为全球首个单机容量百万千瓦的水电站,中国白鹤滩水电站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规模巨大,代表了当今世界水电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三是催生新产业、新动能,具有重要的产业带动和经济驱动价值,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如锂离子动力电池、无人驾驶航空器都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近年来呈现出爆发式的快速增长态势,已经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下为2023全球十大工程成就简介,排名不分先后。 1. ChatGPT 2022年11月30日,美国OpenAI公司推出聊天机器人产品ChatGPT。作为一种基于注意力学习机制的自然语言生成神经网络模型,ChatGPT通过自监督学习、有监督微调和人在回路强化学习相互结合,可以实现文本内容合成、机器翻译、自动文档摘要、代码生成等功能。ChatGPT是迄今为止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获得人工智能赋能最成功的产品之一,为人类实现通用人工智能提供了一种范式。 2. 中国空间站 2022年11月,中国空间站在历经11次发射任务后完成在轨组装建造。中国空间站本体由3舱组成,入轨总质量67.5吨,航天员活动空间122立方米,可实现长期3人、短期6人驻留,配备4台独特的LT-100型大功率霍尔电推进发动机维持轨道运行,采用先进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实现资源闭环利用。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和运行,将为人类太空探索和开发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机会。 3. 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 2022年5月30日,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与AMD合作建造的“FRONTIER”超级计算机系统,以每秒1.1×1018次浮点运算,被国际超级计算组织评为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计算机。作为全球首个突破每秒百亿亿次性能的计算机,“FRONTIER”超级计算机开启了E级计算的新时代,将为解决目前世界上最严峻的科学挑战,如精确的气候预测、核聚变模拟、新材料和新药物研发等,提供更加有力的计算工具。 4. 白鹤滩水电站 2022年12月20日,位于中国金沙江下游干流的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电站大坝为300米级特高混凝土双曲拱坝,在国际上首次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浇筑。电站安装全球首批16台单机容量百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引领水力发电进入单机百万千瓦新时代。白鹤滩水电站与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乌东德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构成了中国长江上跨越1800千米的全球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5. 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 2022年9月27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利用发射总质量610千克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航天器,在距离地球1100万千米的太空中,以6.6千米/秒的相对速度,撞击一组近地双小行星系统中较小的一颗小行星,从而将其轨道周期缩短了32分钟。这是人类首次开展的保护地球免受小行星撞击威胁的测试任务,成功展示了人类有目的地改变天体轨道运动的能力。 6. RTS,S/AS01疟疾疫苗 2021年10月6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建议在一些疟疾传播风险较高的地区给儿童接种RTS,S/AS01疟疾疫苗。这是全球首款获批的疟疾疫苗,由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与PATH MVI合作开发。该疟疾疫苗创新性地将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的C-末端序列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融合、组装成病毒样颗粒结构的亚单位疫苗,极大提高了免疫原性。疟疾疫苗的研制成功是人类抗击疟疾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7. 鸿蒙操作系统 2019年8月9日,华为公司发布了全新的基于微内核、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鸿蒙操作系统。鸿蒙系统首次将分布式架构用于终端操作系统,实现用户跨终端无缝协同体验,采用全新的微内核设计重塑终端设备可信安全,通过统一IDE支撑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实现跨终端生态共享。鸿蒙操作系统为人、设备、场景的互联互通提供了解决方案,代表了面向全场景智慧时代的技术创新。 8. Spot & Atlas 机器人 近年来,美国波士顿动力发布的每款新机器人都会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和认知上的强烈冲击。升级版的四足机器人Spot,具有360度避障功能,可以在不同地形、环境下行走、跑步、攀爬等;新一代Atlas双足人形机器人,拥有28个自由度,可以自然连贯地完成跳跃、翻滚、倒立、跳舞、跑酷等动作。波士顿动力机器人代表了当今机器人研发的最先进水平,呈现出广阔的产业应用前景。 9. 锂离子动力电池 锂离子动力电池以锂离子嵌入化合物为正极材料、以碳素材料为负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轻量环保等优势。近年来,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到255Wh/kg,循环寿命超过5000次,热扩散时间提高至大于24小时,安全性能大大提升。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存储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已在电动汽车、电动轻型车、电动工具、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0. 无人驾驶航空器 无人驾驶航空器是由人为远程操作或自主程序控制、可执行多种任务的无人飞行器。近年来,随着动力技术、悬停技术、导航技术、人机交互、集群技术、人工智能的不断突破,无人机快速迈向智能化、小型化、集群化、体系化。大疆、Parrot、3D Robotics等公司引领全球无人机技术及产业进步。作为一种具备高度灵活性的运载工具,无人驾驶航空器在军事及民用等诸多领域表现出极具潜力的应用前景。 一、机械与运载工程 工程研究前沿 机械与运载工程领域 Top 10 工程研究热点涉及机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及电气设备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方向。 工程开发前沿 机械与运载工程领域的 Top 10 工程开发前沿涉及机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及电气设备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方向。 二、信息与电子工程 工程研究前沿 信息与电子工程领域 Top 10 工程研究前沿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方向。 工程开发前沿 信息与电子工程领域 Top 10 工程开发前沿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方向。 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 工程研究前沿 “低碳节能冶金反应器设计与流程优化”“用于高效电化学储能的集成式一体化电极研究”“超分散单原子合金催化材料的高效制备及催化机制”是专家推荐的前沿;其他前沿则是基于数据由专家研判而来。电催化、单原子催化和本征安全电池相关主题,一如既往,仍然是科研人员热衷的方向,篇均被引频次超过 200.00。从核心论文逐年发表数量来看,所有入选的前沿均呈下降趋势。 工程开发前沿 “面向高温环境的金属基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高效光伏器件的构建与规模化制造技术”“低温低压条件下绿氨宽负荷制备技术”“富氢碳循环高炉炼铁技术”是专家推荐的前沿;其他前沿则是基于数据由专家研判而来。2023年入选的开发前沿,专利逐年公开量整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基于人工智能大规模语言模型的化工新材料设计与制备”“面向能量密集型化工过程的高效节能分离新技术开发”“富氢碳循环高炉炼铁技术”的增长速度较快。 四、能源与矿业工程 工程研究前沿 能源与矿业工程领域涵盖了能源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核科学技术与工程、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 4 个学科。 工程开发前沿 源与矿业工程领域组研判的 Top 12 工程开发前沿涵盖了能源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核科学技术与工程、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 4 个学科。 五、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 工程研究前沿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领域 Top 10 工程研究前沿涉及结构工程、建筑学、地质工程、交通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工程、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测绘工程等学科方向。 工程开发前沿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领域的 Top 10 工程开发前沿涉及市政工程、测绘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交通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建筑材料、岩土及地下工程、结构工程等学科方向。 六、环境与轻纺工程 工程研究前沿 环境与轻纺工程领域(以下简称环境领域)组所研判的 Top 10 工程研究前沿涉及环境科学工程、气象科学工程、海洋科学工程、食品科学工程、纺织科学工程和轻工科学工程 6 个学科方向。 工程开发前沿 环境与轻纺工程领域组所研判的 Top 10 工程开发前沿涉及环境科学工程、气象科学工程、海洋科学工程、食品科学工程、纺织科学工程和轻工科学工程 6 个学科方向。 七、农业 工程研究前沿 农业领域 Top 10 工程研究前沿主要包括:农作物育种相关生物学机制和机理的研究;提升动植物产品品质、产量及绿色生产的相关研究;动物医学与营养依然是畜牧方面的研究前沿等。 工程开发前沿 农业领域的 Top 11 工程开发前沿主要涉及农业绿色发展、智慧农业、农业工程等方向,并且体现多学科的交叉应用,同时,基因编辑技术的深入应用是科研人员热衷的研究对象。 八、医药卫生 工程研究前沿 医药卫生领域组所研判的 Top 10 工程研究前沿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免疫学和发育生物学等学科方向。 工程开发前沿 医药卫生学领域 Top 10 工程开发前沿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药学、医学信息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方向。 九、工程管理 工程研究前沿 工程管理工程研究前沿中“工业 5.0 环境下人机共融智能制造研究”“物流无人机调度与路径优化研究”“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共生逻辑及治理研究”为重点解读的前沿。 工程开发前沿 工程管理领域工程开发前沿包含了医学、建筑、交通、计算机等众多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