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发现等离激元光催化剂电荷分离的偏振效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25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团队在表面等离激元光催化界面电荷分离研究上取得新进展,揭示了催化位点的电荷浓度与偏振角度的定量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激元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在分析科学、纳米材料、光电子学特别是太阳燃料合成领域广受关注,然而,等离激元载流子寿命一般较短,很难与较慢的化学反应时间尺度相匹配。如何在界面上有效分离等离激元电荷并转移到反应位点,成为这一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

    研究人员之前利用自主研发的空间分辨的表面光电压显微镜给出了可视化图像,发现表面等离激元空穴局域在Au/TiO2界面上。近日,在金纳米颗粒二聚体中,他们发现,耦合效应介导的等离激元电荷在纳腔的聚集现象显著促进多质子参与的水氧化反应活性。在该研究中,他们发现了表面等离激元光催化剂电荷分离的偏振效应。

    通过改变入射光偏振角度,研究人员研究了催化位点局域的电荷浓度,得到最优的电荷分离偏振角度,当入射光的偏振角度垂直于光催化剂Au颗粒/TiO2界面时,表面光电压信号最大,电荷界面注入效率最高。结合角度分辨的散射光谱和理论模拟,他们初步探讨了电荷浓度偏振依赖性的内在原因,并利用水氧化催化反应作为探针反应,确认了偏振效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7706

  • 原文来源:http://paper.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8/357271.shtm?id=357271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设计出直接燃料电池催化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4
    •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纳米材料与器件技术研究部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中心在以有机物5-羟甲基糠醛作为燃料的燃料电池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合成了负载在炭黑上的铂与硫化镍纳米颗粒双功能催化剂(PtNiSx/CB),不仅可以催化阳极燃料5-羟甲基糠醛(HMF)氧化为2,5-呋喃二甲酸(FDCA),还能够驱动阴极氧还原反应,实现在输出能量的同时将燃料转变为更高价值的产物。相关研究成果以Sustainable 2,5-furandicarboxylic synthesis by a direct 5-hydroxymethylfurfural fuel cell based on a bifunctional PtNiSx catalyst为题,发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 FDCA有望在化工生产中取代对苯二甲酸合成聚合物,是一种重要的近市场化工产品,主要通过热催化、光催化、电催化等方式氧化HMF得到。其中,电化学策略可与电化学析氢反应(HER)或电催化有机氢化合成结合,产生额外的高附加值产品,并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可持续和更节能的电催化FDCA合成工艺是燃料电池研究中的热点。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能量转换和存储技术,因其能量转换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得到广泛研究和发展。燃料电池技术包含两个重要的化学反应——阳极的燃料氧化反应和阴极氧还原反应(ORR),均需要利用高效且价格相对低廉的催化剂以降低反应能垒,进而提高反应动力学。 基于此,研究人员设计出氧还原与有机合成相结合的直接HMF燃料电池(DHMF-FC)形式;采用浸渍、熏硫与煅烧的策略,合成了双功能PtNiSx催化剂。研究发现,铂与硫化镍间存在界面,Pt和NiSx纳米颗粒之间密切的相互作用与界面效应使得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电化学ORR和HMF氧化催化活性。此外,NiSx的引入有利于ORR四电子反应过程的进行,硫元素也可有效防止金属颗粒的团聚。半电池的电化学测试和ICP-AES测试结果显示,PtNiSx/CB具有优异的ORR与OER性能,电化学活性面积(79 m2 gPt-1)高于商业Pt/C(64 m2 gPt-1),且其中铂的负载量(7.60 wt%)低于商业铂碳(20 wt%)。加入HMF后的燃料电池在60℃时,开路电压为0.52 V,放电效率达2.12 mW cm-2,电流密度为6.8 mA cm-2;对放电反应电解液进行液相色谱检测,发现HMF几乎完全转化为FDCA,转化率接近98%,选择性达到100%。该研究有助于设计和发展双功能的燃料电池电催化剂。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
  • 《深圳先进院成功开发低成本光催化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0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喻学锋研究员课题组在光催化剂低成本制备与应用领域取得新突破。相关工作"A Low-Cost Metal-Free Photocatalyst Based on Black Phosphorus"发表于化学材料领域的权威刊物Advanced Science (DOI: 10.1002/advs.201801321, 影响因子12.441)。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是课题组博士后温敏和王佳宏,通讯作者是喻学锋研究员。   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黑磷,具有带隙可调、吸收范围广、载流子迁移率高等特点,在能源与催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黑磷与石墨相氮化碳(以下简称氮化碳)的复合可得到具有优异光催化性能的异质结催化剂。然而,当前该异质结的原料成本高、产率低,限制了其长远发展与应用。因此,开发高性能且低成本的黑磷基异质结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本研究中,该课题组以红磷和尿素为原料、采用工业上常用的球磨技术实现了黑磷及高性能黑磷/氮化碳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大规模制备(图1),每克催化剂中黑磷的成本仅为0.016元。X-射线光电子能谱、固体核磁等数据显示黑磷与氮化碳通过形成化学键(P-N)的方式结合成稳定的异质结。稳态及时间分辨光谱实验、光电实验、电化学阻抗谱等证明该黑磷/氮化碳异质结具有吸收范围广、电荷分离效率高、催化位点丰富等优点。利用该不含金属的异质结作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无需任何助催化剂的加入,产氢效率即可高达786 umol·h-1·g-1,也可实现染料的快速降解。课题组对光催化制氢和光催化降解染料过程中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光物理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明确了反应发生的机制(图2)。并且,这种简单经济的大规模制备方法也可为其他异质结催化剂的构筑提供借鉴。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研究重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香港研究资助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图1.黑磷氮化碳异质结的制备过程示意图。 图2. 黑磷氮化碳异质结产氢机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