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概念活跃 “供需错配”不改长期向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11-06
  • 一方面政策驱动产业发展持续向好,一方面行业产能受限,下游企业遭遇短期困境。11月4日,光伏概念板块早盘走强,盘中受外围因素影响转而震荡下行。截至收盘,同花顺光伏概念指数下跌0.43%,202只个股中137只下跌、65家上涨。当日资金净流出50.70亿元,成交额645.02亿元。个股方面,锐新科技、金刚玻璃涨停,金晶科技、三花智控、华自科技、南玻A等涨超5%。
    作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朝阳性产业,光伏产业在政策层面上一直受到支持。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今年6月公布2020年光伏发电项目国家补贴名单,拟将15个省区市及新疆兵团共434个项目纳入补贴范围,总装机容量26GW。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也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能源利用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协同调度,鼓励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的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风电平价上网项目装机规模1139.67万千瓦,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项目装机规模3305.06万千瓦。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初步测算,拟公布的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项目将拉动投资总额约2200亿元。
    对于电站开发企业而言,2020年底前能否抢上补贴“末班车”成为关键,也由此引发“抢装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下半年,晶澳、隆基、英利等多家光伏企业光伏电池、组件项目陆续开工、投产。近一个月,已有10家光伏企业发布硅片、电池、组件、光伏玻璃项目开工、投产信息,共涉及3.5GW单晶硅片、17GW光伏电池、39.4GW光伏组件以及年产1.98亿平方米光伏玻璃项目,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北、浙江等五个省份。
    尽管政策利好不断,迅速增长的光伏下游产业正遭遇产能置换带来的短期困境。11月3日,东方日升、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和阿特斯等六家光伏组件生产商联合呼吁,恳请相关部门能考虑给光伏市场年终“抢装潮”降温,同时希望放开对光伏玻璃产能扩张的限制。据悉,今年以来光伏组件产量大增,且新组件对于光伏玻璃需求大增,在此背景下光伏玻璃产能未增加,光伏玻璃高价、缺货给光伏产业链下游企业带来困境。
    工信部此前表示,平板玻璃行业严禁新上扩大产能项目,对于确有必要新上的必须实施产能置换,根据不同项目情况开展减量或等量置换。此外,工信部还提出,将统筹考虑光伏玻璃市场需求、产能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相关政策进行认真研究,在修订《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时统筹考虑。同时,将继续支持光伏玻璃行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更好发挥产业配套功能,满足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国盛证券研报认为,2020年至2021年,光伏玻璃将保持供需紧张的格局。2022开始,随着信义光能、福莱特产能陆续投放,供给紧张格局有望缓解。光大证券(601788,股吧)表示,短期来看,供需错配形势下光伏玻璃价格预计仍将维持高位,2020年四季度光伏玻璃“量价齐升”趋势延续。长期来看,看好光伏行业的长期发展,叠加双玻组件渗透率趋势不减,光伏玻璃需求景气度有望维持在高位;同时,在“一刀切”政策影响下光伏玻璃未来的产能落地节奏仍有不确定性,供给紧张的形势有再次出现的可能,而龙头公司在技术、资金、资源、布局等多重优势的加持下有望进一步提升其市占率。

相关报告
  • 《数字经济概念集体活跃 光伏胶膜调整居前》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28
    • 受重磅消息催化,数字经济概念股大幅高开,众合科技、华脉科技、恒久科技、中通国脉等一字板,深桑达A、太极股份、数字政通等纷纷大幅高开。消息面上,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2月27日逆市表现的光伏胶膜概念领跌,其中海优新材、明冠新材、绿康生化等跌幅居前。
  • 《光伏技术进入迭代活跃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8
    • 光伏产业步入新一轮技术创新活跃期。 日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回顾今年上半年光伏产业技术发展情况时指出,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端技术方面实现了较快迭代和发展。“光伏技术创新十分活跃,不管是太阳能电池端,还是组件端,新技术层出不穷,都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 分析机构集邦咨询旗下新能源研究机构EnergyTrend认为,技术演进为降本增效提供新路径。随着N型产品量产再加速,产业链各环节都纷纷围绕着N型产能的落地做出新布局,各家对技术路线的选择趋势也更为确定。长期来看,降本增效的终极目标会驱动技术发展,后续技术发展将在此目标上进一步实现多种先进技术叠加、设备降本、效率突破、成本进一步降低等,未来潜力巨大。 新产品层出不穷 “比如LECO/LIF技术(一种促进金属和硅之间电子传输的技术,可提升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现在已经逐步取代激光SE技术成为TOPCon产能标配;少银化/无银化方面,银包铜、铜电镀等技术也在进一步推广。此外,栅线(光伏组件上分布的横竖线条,负责电流传导)也是如今行业内关注的重点,SMBB(超多主栅)、0BB(无主栅)技术在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端推广应用,促进光伏产品降本增效。”王勃华列举了一系列光伏技术进步方向,他认为,随着新产能快速释放,各项技术市场格局不断重塑。 在行业咨询公司InfoLink Consulting太阳能分析师杜加恩看来,随着全球市场对太阳能电池效率愈发重视,P型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已达瓶颈,电池技术的迭代势在必行。截至2023年底,在高效电池三大主流技术中,TOPCon规划产能超过1700吉瓦,落地产能约600吉瓦以上;异质结总规划产能约391吉瓦,落地产能约50吉瓦;BC规划产能约159吉瓦,落地产能约44吉瓦。 王勃华也特别提及BC技术:“在所有技术路线中,发展最快的是BC和钙钛矿技术。BC技术方面,除了龙头企业主推外,多家企业都将其视为一种技术储备,还推出了相关产品。钙钛矿和钙钛矿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也实现了提升。” 今年国内外光伏展会上,P型产品已难见踪影,BC、TOPCon、异质结、钙钛矿产品成为标配。中银证券表示,隆基绿能、爱旭股份均推出了BC技术新品,TCL中环、晶科能源、钧达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等多家光伏企业也已有BC技术相关储备。 平台技术受关注 新技术百花齐放,市场争奇斗艳。光伏产业从不缺乏创新,技术之间的竞争也从未停止。但随着新一轮技术迭代高潮的出现,各方对不同技术的评价毁誉不一,企业间技术路线之争愈演愈烈。 有分析机构指出,由于P型产能可转换为TOPCon产能,相关技术和设备发展较为成熟。另有券商分析,龙头企业纷纷押宝BC技术,将带动上下游供应链快速导入。 实际上,上述两种技术并不是直接竞争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指出,BC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是一种平台技术,可以“嫁接”其他任何技术,促进太阳能电池效率提升。不管是TOPCon,还是异质结,都可以与BC技术相结合发展。 隆基分布式业务全球市场负责人霍焱介绍:“BC技术即背接触技术。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光激活硅原子中的电子,电子产生位移,电流通过横竖分布在组件中的栅线引导出来。栅线虽然肉眼看着很细,但仍然会对阳光形成遮挡,而BC技术将正面的栅线移至背面,增加了2.27%的光线吸收。” 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朱晓岗给出了一组数据: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银川户外实证基地对隆基绿能Hi-MO X6极智家(防积灰设计)组件进行了7个月的发电测试,相比常规组件,该组件月度相对增益达2.84%,最高月相对增益达5.4%,最高日增益达10%以上。“该组件的独特设计可以让积灰随雨、雪自然滑落,有效防止积灰积雪,提升特殊极端天气下的单瓦发电量。” 朱晓岗说:“我们还基于IEC TS 63556标准对隆基绿能BC组件进行了验证测试,其衰减值保持在2%左右,远低于其他TOPCon产品。” 应用场景需区分 王勃华提出,随着市场逐渐发展成熟,组件端方面的创新则体现在应用场景更加细分且多元化。“企业针对不同环境推出了不同的产品,比如,滩涂场景下的抗盐雾技术、防腐蚀技术,沙戈荒场景下的防积灰技术、防风技术等。” 朱晓岗认为,针对不同组件产品,除了电池技术路线外,其表现与封装技术、所处环境、应用场景、安装方式及电站类型等均有关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摒弃片面看待一个产品表现的逻辑,而是从全局角度出发,选择适合的产品。 霍焱表示:“BC技术产品特别适合分布式场景。由于建筑特点和安装环境,分布式光伏电站的组件倾角不会很高,背面发电微乎其微。技术创新对应的是市场需求。” 沈文忠也强调,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看具体应用场景,BC技术产品在分布式场景下拥有更大优势。 “自去年9月宣布BC技术战略至今,公司BC组件全球已出货超过10吉瓦。”隆基绿能分布式业务中国区总裁牛燕燕指出,“2025年将迎来BC技术爆发期。到2025年底,我们一代BC技术产品的产能将达到20吉瓦,二代BC技术产品产能达50吉瓦。光伏产业正处于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技术迭代的快速发展期。新产品一定要从客户需求出发,最根本的逻辑是在有限的面积之上安装更多的高功率组件,提升发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