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加速“进厂打工”,全球市场诞生“东方引擎”.其他方式》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5-09-18
  • 舞台上的灵活舞姿和赛场上的“竞技较量”成了机器人之间的“炫技”时刻,而今这些智能体正悄然走进工厂车间,在生产线、巡检通道和危险作业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尤其在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各类机器人的演示令人惊叹。比如能够自主完成物料搬运的“松羿”轮式人形机器人、展示脑眼手协同完成接水任务的双臂人形机器人、自主执行电力机房巡检任务的智能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不再是简单的程序执行者,而是搭载了“具身智能”的自主决策者,正在从表演走向实际工业应用,展现出机器人技术多元应用路线的巨大潜力。

    从工业到服务,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

    如今,机器人的应用已从传统的工业制造扩展到各行各业。根据应用领域划分,主要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大类别。

    其中,工业机器人可用于结构化环境中的生产制造,包括搬运、码垛、焊接、喷涂、装配、激光加工等类型,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金属加工等行业。

    而我国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3C电子和汽车领域,2021年应用占比就已经分别达到33%和23%。目前,工业机器人领域赛道较有代表性的企业主要有优必选、埃斯顿、新松机器人、地平线机器人等。

    服务机器人则主要在非结构化环境中为人类提供特定服务,涵盖家用服务、医疗康复、公共服务(如农业、金融、物流、教育)等领域,具有高度的人机交互需求。

    OFweek机器人网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服务机器人的产量达921.4万台,同比增长48.9%。服务机器人代表性企业包括追觅、石头科技、首程控股、科沃斯、天智航等。

    特种机器人则是用于代替人类执行高危环境或特殊工况下的任务,包括军事应用、极限作业、太空探索、深海探测和应急救援等,对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极高。

    与此同时,机器人技术也迎来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繁荣局面。今年9月,哈工大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张智分享了一条独特的新路线,也就是将符号主义智能和连接主义智能深度融合,构建一套规则链,在环境感知、决策规划和运动控制上形成技术优势。

    同期9月,字节跳动Seed团队推出Robix机器大脑,采用层次化机器人系统架构,将“大脑”与“小脑”解耦,实现“宏观思考,微观执行”。这种架构也使得机器人既能在高层次上灵活地与环境和人类互动,又能在低层次上保证动作的精准执行。

    尽管如此,“具身智能”依然是当前最受关注的方向,其核心在于让机器人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与行动的一体化。

    整体来看,机器人产业已形成工业、服务、特种三大应用领域并行发展的格局,在具身智能、多技术融合等创新方向的推动下,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活力。

    新三强脱颖而出,细分领域的极致追求

    在这一蓬勃发展的生态中,优必选、首程控股、地平线机器人凭借在各自细分领域的突出表现,成功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新三强。它们代表了工业应用、服务落地的前沿水平,共同勾勒出中国机器人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创新图谱。

    这其中,优必选于今年2月上榜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强:绘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价值图谱》研究报告。

    数据显示,过去的五年里,优必选在美国累计申请人形机器人专利59项,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波士顿动力,远超索尼(48项)、谷歌(39项)等国际巨头。

    截至2024年6月底,优必选已拥有2450余项专利,其中海外专利超450项,发明专利占比近60%,人形机器人有效专利数量排名全球第一。

    优必选在硬实力上的领先毋庸置疑。除此之外,作为国内最早布局人形机器人的企业,优必选已经同比亚迪、东风柳汽、吉利等企业达成合作,其Walker S系列也已成为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工业人形机器人。

    而地平线机器人自2019年发布首款车规级芯片“征程2”后,正式切入高级辅助驾驶领域。2021至2023年,其推出的高算力芯片“征程5”已经可以支持城市NOA功能,累计出货量更是突破500万套。

    据高工智能汽车的统计,2024上半年中国市场自主品牌乘用车前视一体机(L2 ADAS)计算方案市场,地平线机器人以33.73%的份额位列第一。

    此外,据佐思汽车研究统计,2024年1-8月中国乘用车L2+及以上芯片供应商市场,地平线机器人以14.7%的份额位列第四,装机量达23.3万颗,主要搭载品牌包括理想汽车、方程豹等,搭载车型为理想L6/7/8/9、豹5、宋L等。

    再是完成从传统赛道蜕变至多元布局的首程控股。其最早主营钢铁相关业务,面对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幻,首程控股转而开始聚焦旗下旗下停车资产管理品牌“驿停车”,并持续深耕“停车+充电”领域,目前已形成覆盖全国的智能充电桩矩阵。

    在机器人产业布局上,首程控股通过加大投资与业务推进力度,逐步向机器人全链条服务平台型企业深度转型。今年9月,首程控股更是高调开设了20家机器人4S店。

    这一系列创新突破表明,中国机器人产业已从技术追随转向局部引领,优必选在工业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全球专利领先、地平线在自动驾驶芯片市场的份额优势,以及首程控股在服务机器人商业化模式的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企业在全球机器人竞争中的独特优势。

    这些企业的崛起不仅体现了中国科技实力的整体提升,更预示着在全球机器人技术竞赛中,中国正从参与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

    全球市场加速推进,中国科技成为核心

    随着这些企业在各细分领域建立起竞争优势,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

    国际机器人联合协会数据显示,全球机器人销售额从2020年的343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66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7.8%。

    其中,中国市场表现尤为抢眼。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74亿美元扩张至2024年的470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14.3%。我国也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2年销量达到29.7万台,占全球总销量的53.7%。

    而且,中国在机器人产业链中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制造环节,更在于逐渐完善的技术生态与创新能力。从核心零部件(如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到整机设计与集成,再到软件系统与AI算法,中国企业正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

    摩根士丹利研报显示,在当前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73%的参与企业位于亚洲,其中56%来自中国。

    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加速,更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日益提升的核心地位。

    而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作为衡量自动化水平的关键指标。2022年,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就已经达到每万人392台;此前2021年机器人密度达322台/万人,位列全球第五,并首次超越美国。这一数字在2025年进一步提升至470台/万人,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不仅如此,在机器人产业的多个细分领域中,人形机器人因其高度仿生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关注焦点。

    目前,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物流仓储、医疗康复、家庭服务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据预计,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20亿元人民币,2050年突破6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两大核心趋势:一是成本下降带来的普及加速,二是应用场景拓展释放的巨大需求。

    摩根士丹利研报也指出,随着供应链成熟与规模化生产,人形机器人平均售价(ASP)将以每年8%的速度下降,核心物料成本(BOM)降幅达11%。成本下降将显著加速人形机器人的普及,推动其进入家庭、医疗、教育等更多场景。

    对中国科技而言,2025年注定是不凡之年。先是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 R1以远低于同级别模型的训练成本,实现了令人惊艳的信息处理效果,而中国人形机器人的通用化进程也受益于国产AI大模型的技术突破,在全球市场上持续领先。完全属于中国科技的时代已然开篇。


  • 原文来源:https://www.ofweek.com/ai/2025-09/ART-201717-8120-30670807.html
相关报告
  • 《世界首个分子机器人诞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7
    •   科技的魅力,存在于求证假设模型的执着中,显现在通过各种工具“看”到未知世界的惊讶中,还在于用已知条件创造未知的乐趣中。   分子机器人的成就,显然属于最后一种情况——科学家把基本规律当成魔法棒,念动咒语,分子们就乖乖听话了。   9月,《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介绍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制造的世界首个分子机器人。它总共由150个碳、氢、氧和氮等原子组成,大小只有百万分之一毫米,将几百亿个这种机器人堆起来,也只有一粒盐那么大。   如此微小的分子机器人,却能根据“指令”操控单个分子,用机器手臂搭建分子产品,过程与搭建乐高机器人的过程极其相似,只是换成了原子。   虽然建造这类分子机器人极其复杂,但所用的技术都是基于简单的化学反应,原子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基础原理,以及小分子如何构建大分子等化学知识。   由于非常微小,分子机器人具有很多优势,能降低材料需求、加速药物研发、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及推进产品微型化等,因此,未来有望在诸多领域带来令人激动的应用。
  • 《国产机器人吹起冲锋号 2020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0万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10
    • 中国连续四年成工业机器人销量冠军 自1954年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诞生以来,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随着我国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加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普及也带来了市场的急剧增长。 根据IFR统计,2016年全球共销售了29万台工业机器人,主要引用于汽车、电子、金属、化学/塑料等领域的搬运、焊接、组装等流程中,其中,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消费量为8.89万台,也就是说,全球每卖出十台机器人中,就有三台是销往中国市场。 图表1:2010-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及占全球比重(单位:台,%) 国产机器人吹起冲锋号 2020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0万台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可预见的未来,机器替代人力作为基本生成要素已经成为中国智造的大趋势。然而,由于我国机器人市场仍然以外资品牌为主,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比较薄弱,面临国内如此巨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却没有一个国内企业参与市场中,分享市场规模不断扩张带来的红利。 目前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机器人制造,都被牢牢的控制在日本发那科、安川、德国库卡、瑞典ABB“四大家族手”中,2016年这四大企业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的比例分别高达18%、12%、14%、13.5%,众多国产机器人企业只能在剩余30%的市场份额中争抢,而且这些竞争还都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高端领域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份额不到5%。 图表2: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单位:%) 国产机器人吹起冲锋号 2020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0万台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十三五”发力国产工业机器人 因此,2016年4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十三五”时期要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未来,我国将从关键技术产业化和市场环境规划上入手,双管齐下,着力解决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下一步发改委将密切跟踪机器人产业发展新动向,从产业协调发展角度率先协同攻关的模式,加快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与此同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规划也备受期待,该专项经费共60亿元,中央财政计划投入20亿元,其他包括地方政府以及企业配套资金。‘十三五’在机器人方面的重点专项投入相当于“十二五”科技部投资的4倍多,“十三五”一年相当于“十二五”的总投入。 图表3:“十三五”发力国产工业机器人 国产机器人吹起冲锋号 2020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0万台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20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0万台 可以看到,基于全球第一大需求市场的凭借,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当快的,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达到72426台(含外资品牌),同比增长120%;其中,自主品牌机器人产销量为29144台,同比增长16.8%。 图表4:2013-2017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及占比(单位:台,%) 国产机器人吹起冲锋号 2020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0万台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另外,在2016年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 2016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售量8.89万台,约占全球总销量30%,其中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只有区区2.9万台,如果按2016年的全球总销量,由2.9万台,到10万台就是由占全球总销量10%跃升到占全球总销量的35%,这样的变化简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了。 图表5:2017-2020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预测(单位:万台) 国产机器人吹起冲锋号 2020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0万台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十三五”市场前瞻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