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申请固态电池专利:氮掺杂技术实现1800英里续航》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7-07
  • 华为已经申请了一项专利,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硫化物的固态电池设计,其能量密度在180到225 Wh/lb之间,大约是当今典型电动汽车电池的两到三倍。

    氮掺杂硫化物基电池

    华为的专利申请显示,其电池采用了用氮掺杂硫化物电解质的方法来减少锂界面的副反应。然而,除了这些细节之外,随着安全批量生产固态电池的竞争加剧,该公司对其大部分技术都保密。

    此外,华为推测其电池技术可以提供约1864英里的续航里程,并在5分钟内实现10%至80%的充电,这将标志着电动汽车的革命性飞跃。

    2025年早些时候,华为提交了制造硫化物电解质的单独专利申请,硫化物电解质是一种以优异的导电性和高成本而闻名的关键材料,有时甚至超过黄金。


    华为移动解决方案代表图

  • 原文来源: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energy/china-huawei-solid-state-ev-battery-1800-mile-range
相关报告
  • 《华为 | 公布固态电池专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8
    • 11月5日,华为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项硫化物固态电池的专利,题为《掺杂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该专利旨在解决硫化物固态电池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间的界面副反应问题,进而提升电池的寿命和稳定性。这一创新技术被业内视为固态电池发展的重要突破,为高效、安全的电池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创新技术背景:优化界面稳定性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固态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被视为未来电池技术的主流路径。硫化物固态电池在离子电导率、快充性能以及耐高温方面优于氧化物固态电池,但其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反应却对电池的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技术瓶颈,华为的研发团队提出了一种氮元素掺杂的硫化物材料,显著提升了电解质对金属锂的稳定性。氮元素作为掺杂基团,可与锂结合形成Li?N,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华为新专利的技术细节与优势 晶体结构与材料设计:该专利的掺杂硫化物材料采用立方晶型结构,在晶胞中掺入氮元素,能够与锂(Li)结合形成Li?N,这种设计在阻止材料与金属锂的副反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池性能提升:掺杂硫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并能够显著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这种材料可作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使用于锂离子电池中,有助于提高能量密度、延长寿命,并具备更好的安全性和快充性能。 产业快速发展,多方布局固态电池 近期,固态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10月24日,“北京亦庄”宣布国内首条全固态锂电池量产线投产,具备年产50安时全固态电池的能力。两天后,江西于都的500MWh全固态电池量产线正式投产并发布产品,这标志着中国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与此同时,太蓝新能源将联合长安汽车于11月7日发布新的固态锂电池技术,展示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前景。 产业界的龙头企业也纷纷投入固态电池研发。宁德时代已在10Ah级全固态电池上进行试验,计划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清陶能源计划2025年实现10万辆级别的固态电池量产。卫蓝新能源则在北京开工建设固态电池项目,预计2027年可以实现电池在整车上的小规模验证。整体来看,业内普遍预期到2025年半固态电池有望量产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将逐步实现大规模商用。 市场前景广阔,概念股走势强劲 东方证券指出,全固态电池早期将优先应用于消费电子、高端电动车及航空航天市场,到2030年在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中的渗透率将分别达到2%和10%。集邦咨询预测,到2027年前固态电池的产量将达到GWh级别,2030年其应用规模将突破10GWh,而电池的单位瓦时价格预计在2035年有望降至0.6-0.7元,为其大规模推广创造经济基础。 华为专利的发布也带动了A股市场中固态电池相关概念股的表现。据统计,固态电池指数自9月以来涨幅超35%。其中,南都电源的涨幅超过180%,璞泰来、德福科技、容百科技等多家企业涨幅也超过50%。此外,蓝海华腾、万向钱潮、新宙邦等公司均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已布局硫化物固态电池的研发。珠海冠宇作为消费电池供应商,开发了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其电池样品能量密度达400Wh/kg,并具备安全性和长寿命优势,预计未来有望在消费电子中实现大规模量产。 技术推动市场变革 华为的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不仅为固态电池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也进一步奠定了其在电池领域的研发实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和储能系统需求的快速增长,固态电池的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技术路线逐步清晰。 未来数年,固态电池将逐步替代现有锂电池技术,推动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高效、安全发展。华为在此领域的技术突破,尤其在材料和界面稳定性上的创新,将为行业带来更高效的电池解决方案,有望成为未来绿色能源应用的关键驱动力。
  • 《一汽解放申请燃料电池发动机专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1-17
    • 国际能源网获悉,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功率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公开号CN117410530A,申请日期为2023年12月。 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功率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据悉,一汽解放的这个发明实施例根据动力电池的荷电状态和驱动电机的需求功率确定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实际输出功率,将燃料电池发动机恒功率输出和随动输出相结合,可兼顾动力电池寿命、燃料电池发动机寿命以及综合氢耗,可以提高燃料电池发动机综合效率,降低氢耗。 近年来,一汽解放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和投入,打造了一系列行业首创、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保障了产品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竞争力,氢燃料电池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相较传统燃油车,一汽解放研发的氢燃料电池车具备高品质、高舒适度、高安全性、低氢耗等优势。在动力系统上,匹配一流新能源总成,经过严苛试验和精密标定,整车性能行业领先;燃料电池发动机峰值效率60%,电机高效区占比85%,且应用自主整车热管理系统和高效制动能量回收技术,氢耗更低;新能源平台专属网络架构联合自主整车控制系统,打造标配双源电动油泵及EBS系统,使车辆享有更高安全保障。 据了解,此前,一汽解放才在中国国际商用车展上发布了全球领先的液氢重卡。该车续航里程可达1200公里,搭载30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同时,一汽解放氢燃料电池重卡J7创领也同步亮相商用车展现场,该车搭载自主研发的15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目前,一汽解放正在加快推进电动化转型,培育公司新增长极;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深化智能商用车布局,落实智慧转型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