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纳米颗粒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9-30
  •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已经使用纳米颗粒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原材料。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采用了酶的原理,这种酶在多步反应中产生复杂的分子。该团队将这种机制转移到了金属纳米颗粒(也称为纳米酶)上。化学家使用二氧化碳生产乙醇和丙醇,这是化学工业的常用原料。

    波鸿电化学中心的沃尔夫冈·舒曼教授和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科琳娜·安德罗涅斯库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贾斯汀·古丁教授和理查德·蒂利教授领导的澳大利亚研究小组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于2019年8月25日。

    沃尔夫冈·舒曼(Wolfgang Schuhmann)说:“将酶的级联反应转移到具有催化活性的纳米颗粒上可能是催化剂设计中的决定性步骤。”

    具有两个活动中心的粒子

    酶具有不同的级联反应活性中心,这些中心专门用于某些反应步骤。例如,单一酶可以从相对简单的起始原料生产复杂的产品。为了模仿这个概念,研究人员合成了一个颗粒,该颗粒的银核被多孔的铜层包围。银芯充当第一个活动中心,铜层充当第二个活动中心。然后,在银核上形成的中间产物在铜层中反应形成更复杂的分子,最终形成颗粒。

    在目前的工作中,德国-澳大利亚小组表明,二氧化碳的电化学还原可以在纳米酶的帮助下进行。银核和铜壳上的几个反应步骤将原料转化为乙醇或丙醇。

    沃尔夫冈·舒曼(Wolfgang Schuhmann)表示:“还有其他纳米颗粒可以不用级联原理从二氧化碳中生产这些产品。” “但是,它们需要更多的能量。”

    研究人员现在希望进一步发展纳米颗粒中级联反应的概念,以便能够选择性地生产甚至更有价值的产品,例如乙烯或丁醇。

    ——文章发布于2019年9月27日

相关报告
  • 《硅纳米晶体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6-09-02
    • 终端氢化的硅纳米晶体(简称纳米结构氢化物)平均直径3.5纳米,具有光学吸收强度足等特性,可充分吸收近红外、可见和紫外波段的太阳光,且其表面有很强的化学还原剂,能够有选择性地将气态二氧化碳转化为气态一氧化碳,有望带来一种既能获得能量,又不会排放有害气体的新方法。
  • 《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5
    • 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的封面文章 ,介绍了来自中国的重要成果:新型催化剂可把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高效转化为清洁液体燃料——甲醇。该成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研究团队完成。   二氧化碳是当今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一种“碳源”,如果能借助科技手段将其“变废为宝”,不仅能缓解碳排放引发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   据介绍,在这种新型催化剂中,铂以原子级别分散在载体表面,从而实现了最大化的贵金属原子利用率,有效降低了材料成本。实用化贵金属催化剂的负载量一般在5%以上,然而,过去的制备手段合成的单原子催化剂负载量很低,整体催化效率不高。该项工作中,科研人员将其负载量提高到7.5%,大大加快了单原子催化剂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界的进程。   科研人员还发现,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反应中,两个近邻铂原子的催化活性远高于两个孤立的铂原子的活性之和。针对这种“1+1>2”的现象,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单中心近邻原子协同催化”这一新概念,颠覆了人们对单原子之间互不干扰的传统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