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纳米颗粒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9-30
  •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已经使用纳米颗粒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原材料。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采用了酶的原理,这种酶在多步反应中产生复杂的分子。该团队将这种机制转移到了金属纳米颗粒(也称为纳米酶)上。化学家使用二氧化碳生产乙醇和丙醇,这是化学工业的常用原料。

    波鸿电化学中心的沃尔夫冈·舒曼教授和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科琳娜·安德罗涅斯库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贾斯汀·古丁教授和理查德·蒂利教授领导的澳大利亚研究小组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于2019年8月25日。

    沃尔夫冈·舒曼(Wolfgang Schuhmann)说:“将酶的级联反应转移到具有催化活性的纳米颗粒上可能是催化剂设计中的决定性步骤。”

    具有两个活动中心的粒子

    酶具有不同的级联反应活性中心,这些中心专门用于某些反应步骤。例如,单一酶可以从相对简单的起始原料生产复杂的产品。为了模仿这个概念,研究人员合成了一个颗粒,该颗粒的银核被多孔的铜层包围。银芯充当第一个活动中心,铜层充当第二个活动中心。然后,在银核上形成的中间产物在铜层中反应形成更复杂的分子,最终形成颗粒。

    在目前的工作中,德国-澳大利亚小组表明,二氧化碳的电化学还原可以在纳米酶的帮助下进行。银核和铜壳上的几个反应步骤将原料转化为乙醇或丙醇。

    沃尔夫冈·舒曼(Wolfgang Schuhmann)表示:“还有其他纳米颗粒可以不用级联原理从二氧化碳中生产这些产品。” “但是,它们需要更多的能量。”

    研究人员现在希望进一步发展纳米颗粒中级联反应的概念,以便能够选择性地生产甚至更有价值的产品,例如乙烯或丁醇。

    ——文章发布于2019年9月27日

相关报告
  • 《硅纳米晶体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6-09-02
    • 终端氢化的硅纳米晶体(简称纳米结构氢化物)平均直径3.5纳米,具有光学吸收强度足等特性,可充分吸收近红外、可见和紫外波段的太阳光,且其表面有很强的化学还原剂,能够有选择性地将气态二氧化碳转化为气态一氧化碳,有望带来一种既能获得能量,又不会排放有害气体的新方法。
  • 《蓝色的二氧化钛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30
    • 将二氧化碳(CO2)转化为可用燃料一方面可以提供可持续的能源,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谓一举两得。现在,来自韩国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DGIST)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二氧化钛(TiO2)的光活性催化剂,可以工业化地利用二氧化碳来制备所需的燃料(Sorcar等人将这一科研成果发表在了《Materials Today》杂志上。 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的Su-Il In解释说:“我们开发的这种基于二氧化钛(TiO2)的光催化剂,能够将二氧化碳有效地转化为甲烷。我们科研的主要动机是:合理利用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可用的燃料。” 光催化剂由蓝色二氧化钛的纳米颗粒组成,通过在低温(350℃)下将TiO2暴露于NaBH4中半小时即可制造而成。这个工艺是对先前方法的重大改进,因为它不需要在高温等苛刻的条件下便能生成二氧化钛纳米粒子。 当用铂纳米颗粒敏化时,光催化剂促进光激活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CH4)。该转换效率很高,可达到12.4%的量子产率,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光催化二氧化碳减排的新记录。 产量的提高取决于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表面结构的变化。二氧化钛纳米粒子是一种具有较宽带隙的半导体,这就限制了其对太阳光的吸收。但是通过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中引入缺陷,通过还原过程可以对带隙进行改性,从而来改善催化剂的光吸收性能。 Su-Il In说:“通过添加少量的贵金属铂,光催化剂将CO2还原成甲烷的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还原过程会在纳米粒子的外面形成一个无序的壳层。随着Ti3 离子的存在,会使价带边缘向上移动,而导带向下移动以减小整体带隙的宽度。这就使得其对可见光部分的吸收得到了加强。 尽管TiO2光催化剂的还原效果很好,但是其稳定性仍是该应用所需的主要关注点。 “虽然合成的光催化剂在30小时内表现出稳定的性能,但现在我们仍然致力于进一步提高这种光催化剂的稳定性。 该团队还希望用更便宜的助催化剂来替代铂纳米粒子,以进一步降低成本,使光催化剂更具商业可行性。用其它助催化剂物质改性蓝色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也可以产生其它烃(例如乙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