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仅剩千头左右, 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4-26
  • 4 月 10 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子刊《自然 - 通讯》正式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 ——“ 微笑精灵 ” 长江江豚荣升独立物种。这个 “ 忧伤的喜讯 ” 如果最终被认定,就意味着一旦长江江豚灭亡,地球上将又少了一个物种。

    4 月 12 日,记者从安庆长江江豚西江救护中心获悉,在长江生态系统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近年来安庆市不断修复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西江江豚迁地保护成效显著,长江安庆段江豚栖息环境进一步完善,目前 21 头长江江豚在西江救护中心栖息繁衍。

    江豚出水

    江豚 “ 大家庭 ” 又要添丁了

    “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 ” 初春时节的雨后,乍暖还寒,顺着同马大堤一路往西,距离市中心约 25 公里,便来到位于大观区海口镇培文村的安庆长江江豚西江救护中心。

    西江是长江的故道,位于吉阳矶水道,是长江下游典型的鹅头型河道,河道全长约 9 公里,常水位下平均宽度约 300 米,平均水深约 8.7 米,最大水深超过 20 米。

    安庆市对于长江江豚的保护,可以追溯到 2007 年。

    2007 年,白鱀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后,安庆市设立江豚自然保护区,建成了西江江豚驯养基地和救护中心。

    2014 年 1 月,安庆长江江豚西江救护中心项目建成并运行,同年 4 月,市渔业局在长江干流救护了 5 头江豚,放入西江围网内进行康复治疗,经过 6 个月精心饲养, 5 头江豚全部康复,并于 2015 年 6 月繁育了一头小江豚。

    2016 年 11 月 10 日,农业部联合安徽省人民政府在我市正式启动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并批准从长江干流捕捉 10 头江豚放入西江。

    “ 去年和前年在西江各出生了一头小江豚,目前共有 21 头长江江豚在西江救护中心自由地栖息繁衍。今年 3 月初,我们为这 21 头江豚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这些江豚健康状况良好,其中有 2 头怀孕了,预计 5 、 6 月份将有小江豚宝宝出生,到时候我们西江 ‘ 大家庭 ’ 又要添丁了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博士游磊告诉记者。

    捕鱼人变身江豚守护者

    “ 吃饭咯 !”4 月 12 日下午,在安庆长江江豚西江救护中心圈养区,喂养员檀同根和周捷保拎着两桶小鲫鱼来到水边,周捷保用一根插在水里的竹竿轻轻敲打水面,檀同根熟练地将活蹦乱跳的小鲫鱼砸晕,扔入不远处的水中。不一会,水面上露出一个黑色光亮的脊背,随后在围网附近又看到一个身影从宽阔的水面迅速 “ 拱 ” 了出来。

    檀同根是池州人,早年在升金湖一带捕鱼,祖上三代都以捕鱼为生。 “ 升金湖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我们就不再捕鱼了, 2014 年西江救护中心项目建成以后我就过来工作了。 ” 檀同根告诉记者,江豚喜欢吃小鲫鱼和鲳条儿,每天需要早中晚三次向水中投食,每餐投放 30 多斤小鱼供江豚享用。 “ 可能是跟他们相处久了,这 6 头小家伙现在都能认得我俩的声音了,我俩每天一敲竹竿,他们就过来了。 ” 檀同根笑着说。

    大家见到的都是江豚白天的生活,夜晚的江豚什么样,只有一个人最清楚,他就是看江人周有才。 “ 喏,看到水中间那个简易棚屋了没 ? 每天晚上我就住在那里。我的任务就是观察夜晚江豚的活动迹象,并防止有人电鱼、网鱼。 ” 周有才说的那间棚屋没水没电,只有一张床和简易的家具, “ 条件是简陋了点,但是这么多年我也习惯了,偶尔休假回去两天,我还格外想念这些小家伙。不瞒你说,我以前也是个渔民,但现在的工作我觉得更有成就感。 ”

    社会共治 守护队伍不断壮大

    据资料显示, 1995 年长江流域约有江豚 2700 头, 2006 年尚有 1800 头,年下降率约 6.4%; 但 2012 年科考显示全流域仅存 1045 头左右, 6 年内下降率达 13.73% 。 2007 年白鱀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后,江豚成为长江中唯一的哺乳动物。根据目前普查的初步结果,长江江豚仅剩 1000 头左右,比上世纪 90 年代的上一次普查减少了一半以上,考虑到种群的破碎化,有效群体更少,长江江豚的濒危程度比大熊猫更严重。如果被认定为独立物种,今后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将变得更有必要、更有价值、更加迫切。

    近年来,安庆市强化长江安庆段资源环境保护,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依法打击非法捕捞和破坏长江水域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 严格实施禁渔期制度,并通过鱼类增殖放流、开闸纳苗、植被修复来养护和修复长江水域生态。安庆市还探索和实践社会化参与江豚协助巡护,由渔政部门领导并组织、安徽省长江环保协会执行,目前已有 8 名自愿退出渔业捕捞的专业渔民成为江豚协助巡护员。

    “ 我们协会一直致力于长江安徽流域的环保问题,巡护队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日常巡护发现非法采砂、非法捕捞、非法排污等问题,并第一时间向渔政部门举报非法捕捞行为,更科学有效地保护长江江豚,共同维护长江水环境。 ” 安徽省长江环保协会负责人胡师斌说。(项顺平 盛媛)

相关报告
  • 《安庆: 长江江豚仅剩千头左右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4-25
    • 据中安在线—安庆新闻网报道,4月10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子刊《自然-通讯》正式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微笑精灵”长江江豚荣升独立物种。这个“忧伤的喜讯”如果最终被认定,就意味着一旦长江江豚灭亡,地球上将又少了一个物种。 4月12日,记者从安庆长江江豚西江救护中心获悉,在长江生态系统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近年来蚌埠市不断修复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西江江豚迁地保护成效显著,长江安庆段江豚栖息环境进一步完善,目前21头长江江豚在西江救护中心栖息繁衍。   江豚“大家庭”又要添丁了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初春时节的雨后,乍暖还寒,顺着同马大堤一路往西,距离市中心约25公里,便来到位于大观区海口镇培文村的安庆长江江豚西江救护中心。 西江是长江的故道,位于吉阳矶水道,是长江下游典型的鹅头型河道,河道全长约9公里,常水位下平均宽度约300米,平均水深约8.7米,最大水深超过20米。 安庆市对于长江江豚的保护,可以追溯到2007年。 2007年,白鱀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后,蚌埠市设立江豚自然保护区,建成了西江江豚驯养基地和救护中心。 2014年1月,安庆长江江豚西江救护中心项目建成并运行,同年4月,市渔业局在长江干流救护了5头江豚,放入西江围网内进行康复治疗,经过6个月精心饲养,5头江豚全部康复,并于2015年6月繁育了一头小江豚。 2016年11月10日,农业部联合安徽省人民政府在蚌埠市正式启动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并批准从长江干流捕捉10头江豚放入西江。 “去年和前年在西江各出生了一头小江豚,目前共有21头长江江豚在西江救护中心自由地栖息繁衍。今年3月初,我们为这21头江豚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这些江豚健康状况良好,其中有2头怀孕了,预计5、6月份将有小江豚宝宝出生,到时候我们西江‘大家庭’又要添丁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博士游磊告诉记者。 捕鱼人变身江豚守护者 “吃饭咯!”4月12日下午,在安庆长江江豚西江救护中心圈养区,喂养员檀同根和周捷保拎着两桶小鲫鱼来到水边,周捷保用一根插在水里的竹竿轻轻敲打水面,檀同根熟练地将活蹦乱跳的小鲫鱼砸晕,扔入不远处的水中。不一会,水面上露出一个黑色光亮的脊背,随后在围网附近又看到一个身影从宽阔的水面迅速“拱”了出来。 檀同根是池州人,早年在升金湖一带捕鱼,祖上三代都以捕鱼为生。“升金湖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我们就不再捕鱼了,2014年西江救护中心项目建成以后我就过来工作了。”檀同根告诉记者,江豚喜欢吃小鲫鱼和鲳条儿,每天需要早中晚三次向水中投食,每餐投放30多斤小鱼供江豚享用。“可能是跟他们相处久了,这6头小家伙现在都能认得我俩的声音了,我俩每天一敲竹竿,他们就过来了。”檀同根笑着说。 大家见到的都是江豚白天的生活,夜晚的江豚什么样,只有一个人最清楚,他就是看江人周有才。“喏,看到水中间那个简易棚屋了没?每天晚上我就住在那里。我的任务就是观察夜晚江豚的活动迹象,并防止有人电鱼、网鱼。”周有才说的那间棚屋没水没电,只有一张床和简易的家具,“条件是简陋了点,但是这么多年我也习惯了,偶尔休假回去两天,我还格外想念这些小家伙。不瞒你说,我以前也是个渔民,但现在的工作我觉得更有成就感。” 社会共治 守护队伍不断壮大 据资料显示,1995年长江流域约有江豚2700头,2006年尚有1800头,年下降率约6.4%;但2012年科考显示全流域仅存1045头左右,6年内下降率达13.73%。2007年白鱀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后,江豚成为长江中唯一的哺乳动物。根据目前普查的初步结果,长江江豚仅剩1000头左右,比上世纪90年代的上一次普查减少了一半以上,考虑到种群的破碎化,有效群体更少,长江江豚的濒危程度比大熊猫更严重。如果被认定为独立物种,今后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将变得更有必要、更有价值、更加迫切。 近年来,蚌埠市强化长江安庆段资源环境保护,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依法打击非法捕捞和破坏长江水域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实施禁渔期制度,并通过鱼类增殖放流、开闸纳苗、植被修复来养护和修复长江水域生态。蚌埠市还探索和实践社会化参与江豚协助巡护,由渔政部门领导并组织、安徽省长江环保协会执行,目前已有8名自愿退出渔业捕捞的专业渔民成为江豚协助巡护员。 “我们协会一直致力于长江安徽流域的环保问题,巡护队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日常巡护发现非法采砂、非法捕捞、非法排污等问题,并第一时间向渔政部门举报非法捕捞行为,更科学有效地保护长江江豚,共同维护长江水环境。”安徽省长江环保协会负责人胡师斌说。 原标题:长江江豚仅剩千头左右,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
  • 《长江江豚仅剩约1012头 上半年发现20余头死亡》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7
    • 新京报讯 (记者李玉坤 实习生王雨晴)昨日,农业农村部就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及长江珍稀物种拯救行动实施情况举行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介绍,本次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   鄂州至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   于康震说,“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于2017年11月10日至12月31日实施,历时52天,覆盖了宜昌至上海1669公里的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本次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过半数水域种群持续下降或没有发现,种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两湖中丰水期分布较为广泛,枯水期主要分布在河槽和大型沙坑中。   于康震介绍,考察还发现,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内以湖北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湖北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   “2006年考察的时候,估算长江干流有1225头,到了2012年降到了505头,可以说是急剧下降。到2017年,种群数量大概是445头。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情况稍微乐观一些。2012年,鄱阳湖是450头,洞庭湖大约是90头,去年调查发现了鄱阳湖现在457头,持平略增,洞庭湖是110头,略微增加。” 于康震说。   正报国务院升级为一级保护动物   近年来,有许多人呼吁将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农业农村部长江办主任马毅介绍,我国于1988年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在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与原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名录,把长江江豚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根据江豚的濒危程度和保护工作的需要以及社会各界的呼声,2014年农业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去年5月,长江办在上海组织了专家对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进行了专题认证。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在会签国家林草局,报请国务院将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马毅说。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豚类研究专家杨光认为,“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后,将对江豚保护有很大帮助。“因为无论从法律上、制度上和经费保障上都会大大增强,可以加强保护区的建设、栖息地的保护,对于人类活动也会限制更严格。”杨光说。   此前由杨光牵头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江江豚已经与海江豚产生生殖隔离,认定为独立物种。   [焦点1]   上半年发现20余头江豚死亡   蒋忆是公益组织江豚保护行动网络联合发起人,经常会去江豚的栖息地。7月6日,她就在长江八里江江段拍到两头江豚。八里江位于鄱阳湖长江交汇处,一直是江豚、白鱀豚分布的核心区域,被称为江豚最后的栖息乐园。但就是在那里,蒋忆看到的场景让她十分担忧。   “干流穿行的航运船非常多,沿江的水工业污染非常严重,对面就是化工厂地,浓烟滚滚的样子。”蒋忆说,“我们在长江和鄱阳湖经常看到滚钩和大型的拉网,这很容易对江豚造成误伤。采砂行为也是屡禁不止,对江豚栖息环境破坏很大。”   杨光还提到了长期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衰退,江豚的食物资源匮乏。“长期以来工业农业污水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对长江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而江豚作为食物链的顶端,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杨光说。   这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的印证。他认为,人类活动的干扰,如水域污染、工程建设、航运发展、过度捕捞,还有非法采砂等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伤害长江江豚,压缩江豚的栖息地,造成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分布碎片化严重,干扰江豚的通讯交流,最终导致长江江豚意外死亡的现象频发,仅今年上半年就发现20余头长江江豚死亡。   在于康震看来,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特别是长江干流。对于鄱阳湖和洞庭湖江豚数量的恢复,杨光认为,“两湖”作为相对隔离水体,避免了长江当中巨大人为活动产生的影响。   [焦点2]   江豚保护区将提升保护等级   杨光看来,近五年长江干流种群衰退的趋势得到有效缓解,“两湖”江豚数量有所恢复,野外就地保护还是有希望的,但某些区域迁地保护还是有必要的。   “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从2012年到现在,长江干流江豚从500多头,降到450头左右,减少10%,而2012年江豚数量对比前一年就减少10%。这说明在国家当前长江大保护战略形势下,加强野外栖息地保护还是有希望的。”当然,杨光认为,“虽然种群衰退趋势得到缓解,但整体数量减少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当前种群数量还是比较低的,灭绝风险还是很高,在一些区域进行迁地保护还是有必要的。”   马毅介绍,目前长江已经建立一些江豚保护区,下一步将推进提升对这些保护区的保护等级。同时,对于没有建立保护区的江豚分布密集区域,将采取限制开发、降低影响等针对性强的栖息地保护措施。   此外,马毅还提到,对一些破坏比较严重的曾经又是长江江豚重点分布的区域将清理非法码头、撤并小码头,并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和破坏岸坡等行为,严控涉水工程建设和水体污染,加快推进禁渔工作和严格渔政执法。   ■ 追问   “长江女神”白鱀豚是否存在?   曾在芜湖水域拍到疑似白鱀豚,目前仍未发现存在有力证据   白鱀豚有“长江女神”的称誉,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但是11年来,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一直没有放弃对白鱀豚的追寻。于康震说,2017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中,就明确将搜寻白鱀豚列为考察的主要内容之一。   今年4月,中国绿发会下属组织在芜湖市板子矶水域拍摄到了疑似白鱀豚的照片,再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记者昨天采访了中国绿发会秘书长周晋峰,他认为,照片中已经显露出白鱀豚的特征——长长的吻部,“这是江豚不具有的,在长江中只能是白鱀豚” 。   周晋峰说,这不是第一次在该水域出现白鱀豚目击事件,过去三年,在这个地方都有目击记录,去年他们也曾拍到过,但是特征不明显。   此次目击事件还是有很多积极意义。据新华社报道,这次目击再一次使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迟宣布中国白鱀豚野外灭绝。“如果白鱀豚宣布野外灭绝,将是50年来灭绝的第一种大型脊椎动物,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灭绝的鲸豚类动物。”周晋峰解释。此外,这一信息还被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收录。   目击事件发生后,于康震介绍,农业农村部立即组织淡水豚类研究专家进行了辨识,虽然因清晰度不够,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但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和管理机构,并邀请志愿者代表一同前往该水域对白鱀豚进行了应急考察。但是,这次考察也并没有发现白鱀豚存在的有力证据。   “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工作方案,一旦确认白鱀豚的存在,将按照《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要求,立即启动白鱀豚应急保护计划,通过实施专项救护活动,严格划定保护区,实施特别保护等,尽可能挽救这一珍贵的物种。”于康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