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转载自“ DeepTech深科技”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WnqInle0frE-dr6UdheKng
2023年11月2日,据DeepTech深科技报道, 2023 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亚太区入选名单发布。其中生命健康领域9人,名单如下(*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陈立
陈立于 2017 年创立北京立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以肿瘤新生抗原为靶标的个性化肿瘤疫苗和 T 细胞药物。他带领本土化团队采取的疫苗路线是编码肿瘤新生抗原 mRNA 转染的 DC 疫苗,是国际上首家使用这种疫苗形式进行临床实践的企业。有效提高了 mRNA 的生物利用度,同时也解决了 mRNA 的递送问题。仅用时 4 年时间,陈立就带领旗下首个产品 LK101 获得 IND 批准,进行临床试验。在这之前,该产品通过 301 医院的伦理审查,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目前共计入组 24 例肝癌患者,已经观察到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早入组的两例肝癌患者已经实现了超过 40 个月的无病生存。
个性化 mRNA 肿瘤疫苗的研发整体尚处于早期阶段,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肿瘤新生抗原预测的准确性、肿瘤新生抗原选择的合理性、疫苗生产制备工艺的稳定性和时效性等。针对这些问题,立康已前瞻性地进行了技术布局,现已搭建生物信息学平台 LNEATM、 高通量抗原/T 细胞受体筛选平台 HATSPTM、 体外转录 mRNA 技术平台以及大规模自动化封闭式细胞药物生产平台等。目前,陈立带领立康聚焦精准肿瘤免疫疗法,正在基于通用型技术平台全线布局肿瘤新生抗原分析诊断、新抗原肿瘤疫苗和 T 细胞疗法等多条管线,充分挖掘肿瘤新生抗原潜力。
Kit Wayne Chew
自 2016 年以来,Kit Wayne Chew 一直致力于研究有前景的藻类和微藻类技术,以产生能够造福国家和社区的生物大分子。其应用食物垃圾堆肥作为微藻培养的有机培养基来替代部分无机培养基,获得了更好的生产力和更高的生物质生化含量。
他还开发了综合生物分离工艺,利用新型提取技术生产有价值的生物分子。这项技术被称为液体双相/三相系统,它使用两个不相溶相来分离和提纯所需的化合物。该技术已被证明可以从各种来源获得高回收率和高纯度的功能化合物,在生物制药和药妆工业中具有应用潜力。
总的来说,他的研究强调可再生资源管理的潜力,以及开发具有成本效益和更绿色的下游加工。
刘秀云
刘秀云主要从事神经重症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并于 2021 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信息融合”重点专项1项,项目总经费 1.75 亿,中央财政经费 4094 万,致力于解决国产非侵入神经电生理信号高精度采集与计算芯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突破神经采集与计算芯片“卡脖子技术瓶颈”。
她发明的多窗个性化最佳脑灌注技术已被应用于加拿大温哥华总医院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等临床诊断中,用于千百名心脏搭桥手术的患者和脑创伤患者的救治;其还在国内首次引入脑脊液动力学评估技术,用于脑积水患者的精确诊断与干预,目前已在天津环湖医院、天津总医院使用,将患者的诊断时间从 3 天缩短到 30 分钟,使 300 多名脑积水患者受益;开发的个性化脑血流调节评测算法已嵌入到 ICM+ 软件中,该软件在全球多个国家的 100 多所医院应用。目前,她带领团队正在进行脑氧监测、麻醉监测等方向的技术突破,研发国产高端医疗器械,为中国抢占相应领域技术高地做奠基。
倪大龙
倪大龙专注于基于纳米材料的修复医学(简称“纳米修复医学”)领域,通过合成新的纳米结构/纳米酶,利用协同策略来修复急性肝/肾/肺损伤、炎症性肠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并揭示其体内修复机制。
倪大龙领导的“纳米修复医学”实验室旨在利用纳米技术作为工具,修复急性或慢性器官损伤,针对不同器官损伤微环境,提供器官损伤修复的创新策略:1)直接清除活性氧这一主要诱因来修复急性肝/肾/肺损伤;2)结合临床病人样本中过表达的基因,清除活性氧和基因疗法共同修复骨关节炎;3)针对疾病特殊的酸性/免疫微环境,利用酸中和/免疫调节作用共同逆转骨质疏松。在临床上没有治疗器官损伤的有效方法/药物的情况下,倪大龙的研究为临床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目前,他正在与瑞金医院多个科室和药厂在具备转化潜力的项目开展密切合作。
Soujanya Poria
Soujanya Poria 的研究主要就集中在多模态人工智能。他通过融合音频、视觉和文本线索,来探索多模态情感分析的深度学习方法,以对多模态数据进行情感分析。Soujanya 发布了广泛使用的 MELD,这是一种用于对话中情绪识别的多模态多方数据集。并提出了基于循环神经网络和图卷积神经网络的创新深度学习架构,用于对说话者状态进行建模对话时的情绪检测。
除了多模态对话人工智能之外,Soujanya 还完成了常识人工智能方面的多项关键研究工作。例如,他开发了可以将常识知识注入深度学习网络的技术,以提高其在领域适应和对话理解等各种下游任务上的性能。后来,他扩大了研究范围,深入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入了通过理解对话参与者的情感状态来生成具备同理心的对话的技术。他还研究了多模态生成式人工智能,例如 Tango 这样一种根据文本指令生成音频的模型。Soujanya 在多模式会话人工智能和常识推理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工作可能会显著提高计算机解释复杂数据并提供信息的能力,并自动向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任翔美国南加州大学任翔副教授研究通过扩大模型的通用性来构建可泛化的 NLP 系统,以便可以处理各种语言任务和使用场景。他近年的研究工作关注于开发模型和算法,以及设计新型评估协议。他提出的数据集和评估方法,帮助在各种使用场景下暴露出最新模型的缺陷和不足;他还通过有指导模型学习所需的归纳偏置(inductive bias),来帮助模型在各种情况下泛化;同时,他通过利用外部知识库和新颖的学习算法为模型做知识增强,以使 NLP 模型具备常识和复杂推理能力。
任翔教授先后获得 ACL 2023 杰出论文奖 NAACL 2022 杰出论文奖、ACM SIGKDD 博士论文奖和 Web 会议最佳论文亚军等多个行业奖项认可。
他未来的研究目标将继续聚焦在开发通用人工智能模型和算法,以实现人与机器设备的轻松、自然和可信赖的交互,使自然语言系统可以适用于各种任务和场景。
余嘉明
余嘉明的研究开创了微波辅助生物精炼的新研究领域,通过创新的工程解决方案,将生物资源高效节能地转化为平台化学品和功能化材料。
余嘉明致力于推进催化系统中微波效应的知识,尤其是在原料微波活化、微波催化剂协同作用、溶剂介导催化等领域。她设想利用“微波超热”来设计高效生物精炼工艺,以此作为实现厨余循环经济的途径。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将实现食物垃圾处理技术多样性并增强其管理系统韧性。目前生物处理占据厨余回收业务最大的市场份额,微波辅助生物精炼工艺将为此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袁硕峰
袁硕峰曾以共同一作的身份在《柳叶刀》上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 SARS-CoV-2 和 COVID-19 的科学论文。这项开创性的工作记录了人类感染 SARS-CoV-2 和 COVID-19 疾病的关键特征,包括人际传播、家族聚集和无症状感染等。他创建了COVID-19 的仓鼠模型,基于此阐释 Omicron 关注变体(VOC)比之前的 SARS-CoV-2 变体更具传播性和传染性。利用该模型开展研究,结果支持 COIVD-19 加强疫苗策略。
他结合 RNAi 和多组学分析等尖端技术的应用确定了 COVID-19 的新致病机制和治疗靶点,包括病毒解旋酶和蛋白酶,以及宿主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和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这些项目中建立的概念被用来设计和开发新的策略、方法和线索,用于早期和快速病毒诊断、减毒活疫苗和合成疫苗的设计,以及针对 SARS-CoV-2 或宿主的抗病毒疗法。
赵春竹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赵春竹专注研究深脑成像,提出了最大化散射荧光收集光学构型,并和团队成功研制 2.17g 深脑成像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突破了此前微型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极限,首次实现对自由行为小鼠的大脑全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功能成像,为揭示大脑深部结构的神经功能连接机制提供了观测手段,开启了新的研究范式。
赵春竹还成功研制了首个毫米视场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最大三维成像视野是此前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的 6.6 倍,这一改进使神经科学家能够在允许动物自由运动的实验范式中,破译大脑神经元群体动态。未来他将继续研发新型成像仪器,进一步突破深脑成像极限,打造脑科学前沿基础研究的尖端工具。